洛阳大学谭头附中毕业证样本、报到证样本、档案、学位证样本等。学校概况河南大学谭头附中位于栾川县潭头镇玉阳脚下、伊河之畔,又名七七中学、栾川二高,创建于1939年,时系河南大学迁徙潭头时所创办的子弟学校,历经60余年的办学实践和数代人的开拓奋斗,她已成为一所办学条件好、管理水平高、发展潜力大,颇具鲜明办学特色和优势,在栾川县和邻县有广泛影响的高级中学。基础设施学校占地面积四十余亩,建筑面积11020余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教师办公大楼、高品位的学生公寓、宽敞明亮的大礼堂、方便实惠的饮食小区;拥有多媒体、钢琴、闭路电视、卫星地面接收器,语音发射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拥有300米标准跑道操场,藏书达万余册的图书馆等。办学规模现任校长张荣杰,现有教学班18个,学生1000余人,教职工72人,专职教师68人,其中在职研究生9人,高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9人,省、市级骨干教师3人,责任心强、勇于创新、团结进取。办学特点学校坚持“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办学宗旨,推行全面加特长的办学模式,狠抓教学质量,发展艺术特长,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同时成为我县向高校输送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办学荣誉 近年来高考成绩稳步提高,连续三年高考上线率达80%以上,音乐、美术专业上线率达100% ,学校先后被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授予“综合考核先进单位”“校园安全先进单位”“高招工作先进工作单位”“县级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等,其中2000年和2004年特别受到县委、政府通令嘉奖,全市高招工作会议上受到市教育局表彰,目前正向市级示范性高中的行列迈进。相关历史故事“5·15”惨案 日寇血洗潭头 16师生深山遇难 <党长泉 当年河大创办的七七中学学生="当年河大创办的七七中学学生" 住在潭头镇党村="住在潭头镇党村" 河大理学院所在地="河大理学院所在地"> 1944年5月,潭头这个被认为是世外桃源的地方被日寇的枪声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女的只要留学生头,男的只要手上没长茧,统统格杀勿论!”76岁的党长泉回忆说。 5月10日,日寇从洛阳南下逼近嵩县。5月12日,得到消息的河大师生开始撤退。当天傍晚,先行的师生携带干粮和简单行装,涉过伊河到25公里外的大青沟集合。但还有一些教师家属和学生未能及时撤走,突降的大雨和山洪暴发挡住了他们的去路。5月15日,他们在盲目向北转移途中遇到日本骑兵,遭到日寇的残酷杀戮:化学系学生刘祖旺和医学院学生李先识、李先觉姐妹俩因不甘受辱,投井身亡;文学院学生孔繁韬和一名女生痛斥日寇暴行,被日寇用铁丝串起来,刺杀后投入一口深井;医学院院长张静吾博士被俘,其夫人吴芝惠惨死在日寇刺刀下,其侄儿张宏仲也被刺伤颈部,后张院长趁敌人不备跳入深沟才侥幸逃脱;文学院院长王直青教授与该院20余名师生被俘后被罚做苦工,王院长跳崖逃跑后被当地群众营救。 日军侵入潭头镇后,实验室被日寇一把火烧掉了。“师生们没有带走的进口化学仪器被日寇全部砸毁!”党长泉对此感到非常惋惜。 据后来统计,这一天共有16名河大师生遭屠杀,25人失踪。这就是“5·15”惨案。 党长泉说,现在,村民们在这片废墟上种上了番茄。当年,就是河大农学院第一次将番茄引进到了这里。深山守墓人 深山守墓人 60年苦寻死难者家属 李忠贵老人60年默默为河大3位死难者守墓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7月21日,记者在栾川县城见到了这位八旬老人。 据老人讲,日军分两路侵入潭头那天,有3名河大师生向北经过石坷村时被日军追赶,在一所学校附近遭日军刺杀。 逃亡的村民回到村里后,发现3人已倒在血泊中。村民从其中两人的衣服中找到各自的印章,确认他们是吴鹏和朱绍先;附近药铺的一位老人认出,另一人叫辛万灵。吴鹏是学校助教,朱绍先是文学系学生,辛万灵是法律系学生。 看到被刺破肚子的朱绍先当时还没有断气,李忠贵的爷爷就将他抬到了家中,奶奶给朱绍先喂饭时发现,饭从嘴里喂进去,又从 刀口处流了出来,这才知道朱绍先的肠子被日军挑断了。3天后,朱绍先死亡。 3人的尸体随后被村民们安葬在村边的看花岭上,头朝潭头镇的方向。他们的尸骨至今仍埋在原处。 每年清明节和农历十月初一这两天,李忠贵都会先给3位死难者上坟扫墓,然后再去祭扫自家祖坟。60年来,他成了这3位河大遇难者忠实的守墓人。李忠贵最大的心愿是要找到这3位死难者的后人。 10年前,朱绍先的舅舅和表兄曾来认朱绍先的坟。后来,他的大孩子也来过一趟。几经周折后,老人还联系到了吴鹏的家属。1994年清明节前,吴鹏的孩子、妹妹等几位亲属前来认亲。现在,吴鹏的儿子吴宝国已是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孙子是上海复旦大学博士。 一身重病的李忠贵还打听到,辛万灵是叶县人,但到现在还没有其亲人前来认坟。老人希望通过媒体找到辛万灵的家属。 李忠贵说:“等他们的家属全都找到了,我的心愿就完成了,到那时我要为他们立一座墓碑。”采访团成员自发捐建纪念碑 采访团一行来到石坷村旁的看花岭。朱绍先、吴鹏、辛万灵3人的坟墓掩映在一片枣树林中。 李忠贵老人告诉记者,两位死难者的家属也有过迁坟的打算,但来到这里看过之后,都觉得死者的尸骨应该属于这座青山。 随后,采访团成员集体为死难者默哀,并献上了一捧鲜花。河大一学生说: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肃穆,感受到了河大在动荡岁月中迁徙、抗争的艰辛。 对于母校的记忆,也许没有人会像潭头镇毕业的那一批河大学生那样苍凉。在经历战乱之后,他们奔赴全国各地,成为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据了解,一年前,这些老人合写了《潭头岁月》一书,因该书数量有限,记者没能翻阅。但根据七七中学毕业的老人讲述,潭头仍然是很多河大人心中的牵挂。 据当地村民说,每年都会有不少外地人来到潭头,访问附近的大王庙等村子。他们称这里为“母校”,有的人还带着爱人和子女,说“回母校看看”。他们来看望仍保存着但已经很破败的院落,来看望当年的房东,或者来资助一些当地的贫困学生。 为了纪念这段血腥的岁月,也为了完成李忠贵老人的心愿,采访团成员自发要求捐资建设一座纪念碑。东方今报、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大河报、郑州晚报、教育时报等采访团成员以及河大参与此次活动的师生自发捐资,并委托河南大学潭头附属中学(原七七中学)校长张荣杰负责纪念碑建设事宜。纪念碑建设情况 目前,建设纪念碑一事还得到了栾川县教育局的积极响应。张校长告诉记者,他们将和县民政、教育部门协商,一定要把这件事办好,将河大死难者纪念碑矗立在看花岭上,时间是今年9月18日。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洛阳大学谭头附中毕业证样本》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834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