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重要的年轻人。他们年轻活泼,富有想象力,追求美丽,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新力量。现在很多老一辈人看到今天的年轻人总是感慨地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如一代”,真的是这样吗?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如今,年轻人的生活环境比以前好多了。有些父母非常溺爱甚至溺爱他们的孩子,而有些年轻人在老一辈人眼里“无所事事”。事实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年轻人,也有颓废的人。
这两天看了一篇报道。2004年,一个叫廖银超的年轻大学生,怕丢脸,不敢面对父母,偷偷跑到东南沿海的广东等地,没有拿到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他和父母失去联系已经16年了。在这16年里,他的父母苦寻无果,他的母亲更渴望思考,患有精神疾病,他的父亲曾经想过自杀。幸运的是,16年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廖银超终于与父母团聚,上演了一部悲喜交加的现实版寻亲记。
2000年,廖银超刚刚被四川一所医科大学录取。按照正常的发展轨迹,他将来应该成为一名医生,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马哥再次查阅了相关数据。200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到13%,因为那个时代的大学生真的很稀缺。我们应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让我们的家人感到骄傲,但为什么我们会成为流浪汉,在岁月的磨砺中彻底沉沦到社会的底层呢?
中国大学一直存在严格进出的问题,即高考以分数线为录取标准,导致许多孩子成为失败者,不得不走上复读之路或提前进入社会;许多人在被大学录取后感受不到学习压力。近年来,教育部一再申请提高大学生培训质量,这是对这一问题的纠正。此外,我国许多大学的教育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毕业后,他们将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这使得许多大学生难以适应。像廖银超这样从大学生变成流浪汉的人并不孤单。
作为从农村家庭进入城市大学的大学生,他们的内心比城市大学生更容易自卑和脆弱。他们肩负着实现父母梦想的期望,也承担着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这种精神负担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外人难以理解。像廖银超这样的大学生拿不到毕业证后,内心的第一反应就是“无颜见江东父老”,从而采取一些极端的逃避方式。这种从小就被灌输的光明教育,有时对于心理素质较弱的农民来说,往往不是动力,更容易成为压垮他们的“稻草”。
当许多农民大学生上高中时,他们经常听到各种各样的说法,大学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比如成为国家干部和“铁饭碗”;有机会出国留学,将来带父母出国;进入一所好大学可以进入一个好的工作单位,每年可以得到数百万的年薪。进入大学后,他们发现大学不能直接改变命运,更依赖自己。当大学毕业时遇到找工作等挫折时,一些农民的大学生更容易陷入悲观和厌世的态度,认为社会有太多的不公平。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没有错。但一切都需要结合个人实际,不能强迫。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只有少数人成为精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和学校不应过度渲染成功的精英,而应注重儿童生活和生存教育的双重培养。只有孩子从小培养强大的抗压能力和独立的社会生活能力,才能摆脱廖银超级悲剧,进入社会后努力创造自己的世界。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大学没拿出毕业证(大学生没拿到毕业证,一气之下流浪16年,网友:悲剧)》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827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