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工作,薪火不断。苏州职业大学自1981年成立以来,秉承“勤奋、勇敢、忠诚、信仰”的校训,赢得了显著的社会声誉,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大学。金秋时节,学校迎来了成立40周年和办学110周年的荣耀时刻。
学校前身为苏州工业专科学校,1911年。2003年,苏州市委、市政府优化整合了苏州职业大学、苏州教育学院、苏州广播电视大学、苏州职工科技大学等四所市级大学的资源,成立了新的苏州职业大学。苏工专一百一十年薪火传承,初心永恒;苏职大四十年如歌,使命如磐石。几代人耕耘教育,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人,共谱发展主旋律,共奏时代最强音。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校牢牢把握道德培养的基本任务,以教师、学生为基础,坚持质量第一,坚定准确的发展,致力于培养“高道德、高技能、高适应”人才队伍,在人才培训、科技创新、文化遗产、学校合作、服务社会、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迈出了新的步伐,实现了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融合、共赢。目前,学校正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朝着建设全国一流优质高校的办学目标迈进。
深化产教融合,弘扬工匠精神
学校贴近区域发展的实际需要,提高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人才供给,促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适应苏州经济发展水平,努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技术人才,陪伴苏州一路起飞,不断向国家建设输送新鲜血液,努力做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回顾百年历史,工匠人才辈出。
回顾百年历史,有大量的工匠和人才。在学校历史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敦珍、张大宇、石军、程民德、吴建雄、钱毅、陈太一等七位著名校友成为杰出的榜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学校为党和国家的发展输送和培养了第一批工业精英,成为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苏州职业大学为区域品牌院校树立了一流的标杆,为高职教育赢得了显著的社会声誉。
近年来,学校继续深化产业教育一体化,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联系,通过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大学青年博士进入企业,提高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实现人才共同教育和双赢合作。建立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充满活力、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为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一旺是该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骨干教师,任教13年,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努力将前沿创新成果引入课堂,以项目促进教学,开展“创新班”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大量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他主持了江苏省科技二等奖、吴文军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国际发明展金奖等多项重要省部级科技奖项,成功入选教育部产业导师资源数据库技术技能大师,荣获第14届北京发明创新竞赛“创新工匠”荣誉。
顾兴是学校国家“顾兴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导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评为国家技术专家、省企业首席技术人员、省技术专家、省中青年科技领导、省杰出贡献高级技术人员、省高职院校产业教授、苏州优秀人才提名奖、高技能人才、时代工匠、青年首席技术人员荣誉称号。从事企业制造生产一线工作30年,在“精密制造、数控技术、机械装配”等专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参加省、国家竞赛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在过去的五年里,学校获得了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挑战杯”和“互联网” 省级以上奖项168项。被评为江苏省“最美职业教育学生”的2017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陈文静在校期间申请了20多项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其中7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017年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李新龙大二通过CCIE、华为云等多项资格认证获得多项奖项和荣誉,以奋斗精神铸就青春背景。2018级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李康获得“2020年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将工匠精神融入红色基因,在战疫中书写青春答卷。
吴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传承
苏州职业大学位于上山麓,石湖畔,历来人文底蕴深厚。基于“文明校园、文化建设、师生服务”的要求,学校逐步完成了提升文明美丽校园的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了文化教育。
学校拥有面积2500平方米的吴文化公园,是大学生“吴文化”课程教学基地、苏州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每年接待2万多人。吴文化园也是吴地文化和江南文化研究创新的平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建成,江南文化研究院、太湖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况钟研究会等文化研究机构成立。
学校精心组建吴文化研究师生团队,开展研究课程学习和大学生实践创新培训项目,指导学生俱乐部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技能竞赛,获得团体一等奖、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定期进入社区和街道,开展吴文化推广活动和学术交流讲座,为居民讲故事和文化,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提供智力支持。
第二届苏州职业大学“我最喜欢的老师”、教育与人文学院副教授顾梅先生,几十年来一直传承着儒家传统文化。顾梅先生的家庭成为江苏省成功入选的5个家庭之一,是最近评选的100个全国教育家庭之一。她不仅喜欢读书,还和学生一起读书。她的“梅子时间”已成为苏州碑刻博物馆的公益品牌。
学校“苏州石湖智库”以服务当地为理念,基于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创新,致力于促进苏州独特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积极突出城市个性,提高城市品味,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近年来,“苏州石湖智库”共发表决策报告102篇,省市领导肯定批示32篇。
扩大校地合作精准服务
“在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处于学科人才前沿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让理念走出课堂,走向教学科研的现实,使苏州职业大学真正成为社会满意的新技术发展炉,成为高质量发展、一流的学校。苏州职业大学校长曹玉民说。
学校整合资源,跨境整合,准确服务地方经济,大力发展跨学科、高校合作研究,打造师生创新团队。苏州职业大学丝绸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李世超专注于丝绸传承创新。“丝绸产业的振兴必须依靠科学研究的推动。“他和同事们承担了近20个国家、部、省、市的技术研究和科研开发项目,完成了国内“喷水织机试验”、“丝绸浸渍设备和工艺研究”等科研开发工作。他主持的“丝绸文物修复与检测”科研团队获江苏省教育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发明奖。
姑苏实验室是一家新型、国际一流的R&D机构,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战略需求,与科研院所、高校、龙头企业合作建设。方立刚作为学校选派的临时干部,将教学、科研与产业相结合,深入参与姑苏实验室的筹备工作。他与广州地理研究所联合研究了许多国家项目,获得了广东省环境保护科技二等奖、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广东省科技二等奖和广州科技二等奖。与高校合作,为人才培养、产学研融合、党建融合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促进了教师升级,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学校创新性地将“校企合作”拓展到“政行企校”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校地合作”格局。与吴中区、相城区、苏州市市场监督局等10多个政府部门进行全面合作。搭建“一院一镇”合作平台,巩固校地合作内涵。与院校签订合同共建,提高合作水平。学校编制并印制“资源服务清单”,向社会开放共享校园优势资源。建立一批工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培训包,打造“菜单”、“订单”培训服务,形成工业企业多领域、多层次的社会培训体系,扩大社会培训规模。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措施,教育人民
学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教育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战略措施。
学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三结合”工作,推进思想政治和思想工作制度建设;建立“思想政治” 专业“双主体项目教学研究团队,开设27门高质量开放课程,建设“宣传思想政治媒体中心”、“数字思想政治沉浸式互动体验中心”、33个户外“宣传思想政治媒体学习站”,努力建设“云思想政治”特色资源平台,创新学生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增强思想政治课程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吸引力,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学校始终以“成就学生”为立足点,加强学生管理服务,建设一站式学生事务发展中心,建设江苏高校第一个省级红十字会标准化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形成“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载体建设,加强惠和楼党建思想政治清洁政府文化走廊、健身走廊、人文走廊、安全走廊桥梁宣传文化走廊、思想政治文化墙、思想政治工作室等大量载体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苏州职业大学党委书记钮雪林介绍,“十四五”期间,学校以“一个目标、三个最佳环境、三个满意成果、一个强有力的保障”为新的发展布局,大力推进质量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苏锡常都市区,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以工作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和全国一流的优质院校,努力谱写苏联职业大学“以身作则、以身作则、走在前列”的新篇章!
校对徐珩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苏州职业大学毕业证『苏州市职业大学:百十载岁月峥嵘 再启程初心不改』》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809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