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为什么要搬毕业证?武汉大学生必须有毕业证吗?
新旧动能转化,人才价值突出。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梁子湖校区项目取得重大进展。8月26日,梧桐湖新区管委会向外界证实,鄂州生态红线调整方案已获自然资源部批准,自然资源部正在报国务院批准。
此前,鄂州已完成项目选址地块征地工作。梁子湖校区建成后,华中师范大学将有两个校区,武汉桂子山校区将以学科前沿为导向,以占据学术制高点为目标。梁子湖校区注重培养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梁子湖校区华中师范大学效果图。
华中师范大学梁子湖校区建设进展再次引起了公众舆论对武汉大学搬迁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武汉至少有20所大学选择迁往全省其他城市,其中大部分选择保留武汉校区,少数直接迁往武汉以外,即使保留武汉校区,也基本没有教学功能。
随着外迁意向陆续落地,武汉高校外迁速度明显加快。
制图:大刚观察,仅供参考。
【1】
高校外迁办学,在国内早已成为一种趋势。
广东、海南等省正在疯狂建设大学,一些经济强市也在加快高校或研究院的引进,各类校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粤港澳大湾区,大约有30所大学、学院、研究生院和新校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肇庆、江门等城市也迎来了许多大学(研究生院),有些已经开始招生,有些已经建成,有些仍在筹备中……
自2018年以来,海南开设了国际教育创新岛。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海南签约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31所,国内外知名中小学51所,教育项目110个。
此外,甘肃、福建、浙江、宁夏、山西、贵州、河南等省都愿意建设更多的大学,或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以提高该省大学的地位。
不久前,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设立十四五期间高校的意见》。提出严格控制高校异地办学。不鼓励或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格控制部委所属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在东部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跨省异地校区的设立不予批准。新申请设立的学校必须没有跨省校区。
政策出台后,一些省份寻求外国高水平大学迁入新校区,不再可操作。但只要不跨省,在省内办学,外迁几乎没有障碍。
湖北对武汉高校外迁周边地区办学持积极态度。2020年1月,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汉高校与市州合作办学,建设产业研究院。正是由于政策的支持和鼓励,越来越多的武汉大学逐渐将校园建设从市中心扩散到郊区,甚至发展到周边城市。
【2】
湖北是科教大省,但区域分布不均衡。以武汉城市圈为例,高校过度集中在武汉一城,其他8个市州只有14所高校,包括湖北科技学院、湖北工程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理工学院、湖北师范大学、天门职业学院、仙桃职业学院、江汉艺术职业学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鄂州职业大学、湖北工程职业学院等8所高职院校。
大刚之前在硬核比较!
大刚之前在《硬核比较》中!中国高等教育第三城是谁?》文章分析,武汉在数量上以83所大学排名全国第二;在质量方面,武汉有许多顶尖大学,大学生123.2万,其中研究生16.5万。许多指标表明,武汉有望成为中国第三个高等教育城市。
武汉高等教育实力雄厚,责任心强,信心强,促进高校迁移,提升湖北其他市州高等教育实力。目前,武汉城市圈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区域发展和产业协调都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各地都渴望拥有更多的人才池,特别是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训机构。此外,襄十随神、宜荆荆恩等两大城市群还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才来承接产业转移。
襄阳校区华中农业大学效果图。
在政策鼓励和实际需求下,一校两区办学模式成为武汉部分高校的选择。
近年来,武汉高校正在加快向省内其他市州扩张或搬迁。据粗略统计,鄂州、孝感、天门、咸宁、黄石、黄冈、襄阳、荆门等8个城市主动与这些搬迁大学联系。除襄阳、荆门外,上述区域均为武汉市圈成员。随着武汉大学的迁移,武汉城市圈其他8所大学的数量翻了一番,城市圈的高等教育实力稳步增强,更加平衡。
目前,武汉高校外迁按进度可分为三类:
一是校园建成启用并正式招生,包括武昌首义学院、湖北商学院、武汉职业学院、长江职业学院、湖北幼儿园师范学院、武汉商学院等;
二是校园项目基本落实,准备开工或正在建设,招生还需要时间。包括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理工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武汉东湖学院、武汉青川学院、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武汉传媒学院、汉口学院等;
第三,校园项目仍在谈判中,有初步意向,但尚未完全实施。包括武汉城市学院、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武昌工程学院、武昌理工学院等。
武昌首义学院嘉鱼校区学生组成志愿者队伍,帮助2021年湖北·长江超级半程马拉松。
【3】
武汉大学外迁无疑有利于周边城市的发展,但上述高校选择外迁的原因却不尽相同。
部分高校搬迁主要是为了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实力。由于建筑面积不达标,武汉华夏理工学院难以通过办学水平评估。目前,武汉校区只有560亩,平均建筑面积不到12平方米。校园相对拥挤,校园面积难以扩大,只能选择搬迁。
迁往哪里?成本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武汉建校区土地面积大,价格高。迁往周边城市,成本明显较低,对接城市更受欢迎。武昌首义学院迁至嘉鱼,面积增加1200多亩,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虽然这些大学主要是为了寻求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条件,但客观上,他们可以与迁入地实现产业与教育的融合,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襄阳校区武汉理工大学效果图。
另一部分高校外迁,主要是为房地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武汉理工大学迁往襄阳,为襄阳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在产业基地和开发区建设学校,在产业链和需求链建设专业。
根据规划,武汉理工大学襄阳校区将建设新材料、新能源与智能互联汽车、机电与先进制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现代通信与信息、智能交通、现代管理与金融、智能生态城市与绿色资源等7个科教融合中心,为襄阳高端设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汽车化工支柱产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支撑。
总体而言,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搬迁模式主要是保留武汉校区,积极发展搬迁校区,充分发挥一校两区的优势。对留武汉校区是大多数外迁高校的必然选择。一是武汉资源相对较多,有利于学生实习培训、创业就业;二是武汉校区对招生仍有很强的吸引力。但也有少数高校选择整体搬迁。
【4】
大刚认为,武汉高校加快搬迁。对于搬迁地和高校来说,如果操作得当,肯定会实现双赢,增强高校实力。搬迁地不仅可以提升文化底蕴,还可以带动消费和产业发展。
但凡事有利弊,武汉高校外迁也要提前权衡。
首先,随着高招生人数的逐年下降,一些大学一校两区仍然是一所扩大规模、竞争力较弱的大学,未来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学生的危机。如果招生不达到预期,是否会造成资源浪费。国内高校密集密集,可能导致学生挤兑,招生难度也增加。
第二,搬迁也会增加管理难度。如何均衡分配校园间的资源,在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后,师生利益能否得到充分保障,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是整体迁出武汉的高校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保证学生不流失。毕竟,选城早已成为高考志愿者选择的重要优先级。在整体学生越来越少的背景下,整体搬迁的高校是否具有争夺学生的绝对优势。
对武汉而言,高校迁移的影响有限,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仍集中在武汉。在部分高校搬迁的背景下,武汉也可以思考如何更均衡地利用高等教育资源。此前,武汉机场经济开发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成效显著。武汉经济开发区、青山区等地区也在探索产教融合。
未来,武汉部分地区也应积极尝试引导智慧,满足高校搬迁和扩大需求,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提高产业竞争力。
关于为什么武汉大学要外迁毕业证和武汉大学,为什么要加快外迁的主要内容已经完成!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为什么武汉大学要外迁毕业证(武汉高校,为何加速外迁)》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775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