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劳动力总量的2.4%,中国每年只有约37%的理工科毕业生从事工程相关职业——中国工程师人才现状研究报告,我国理工科毕业生比例高达67%
秦芳(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谢凯(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博士);甘犁(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国家战略人才建设,努力培养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袖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优秀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优秀工程师在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教育国家,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中国的工程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培养了许多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工业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教育国家,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中国的工程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培养了许多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工业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建立一支热爱党、奉献、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本版特刊相关研究报告及专家文章。
工程师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人力资本,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需要分析判断工程师人才供需现状。根据调查,要着力解决关键领域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工程教育与工程能力培养脱节等突出问题,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大力创新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看现状:规模可观,但仍难以匹配制造强国的需求
■工程师总规模大,但劳动力比例低。
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研究中心称,截至2020年,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约1905万人,其中工程师1765.30万人,总规模居世界前列。但就劳动力比例而言,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劳动力总量的2.4%,分别低于美国和欧盟的2.04%和5.03%。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仍有巨大的挖掘潜力。
■工程师规模与制造业地位不匹配。
中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一,增加值占世界第一GDP比例高,但制造工程师占员工比例低。2020年,我国制造业科学家和工程师仅占3.55%,远低于德国23.2%,欧盟14.2%。
■
新理工科毕业生规模可观,但适龄人口比例较低。
受过高等教育的理工科毕业生是工程师最重要的供应来源。2020年,我国新增理工科毕业生约342.31万人,远超其他经济体,体现了我国潜在工程师的规模优势。但中国仅占适龄人口(25~34岁)的1.58%,低于法国2.74%,韩国2.68%。制约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因素是工程师潜在供给来源不足。
看趋势:供需缺口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工程师劳动力市场长期供不应求。
求职率是劳动力市场在统计周期内有效需求人数与有效求职人数之比。我国工程师长期供不应求,特别是高级工程师的岗位需求远远超过求职人数。近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产业结构升级需求的推动下,初级、中级、高级工程师供不应求严重,初级工程师求人率大幅上升。
■未来工程师的供需差距将进一步加大。
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研究中心的计算,根据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GDP未来15年,中国工程师供需缺口将从不到1%扩大到32%。如果2035年中国工程师的劳动力比例达到发达国家目前的平均水平,工程师的需求规模约为4500万人。数据分析显示,20233年到2035年,中国工程师的供给规模将从2023年的2059.2万人增加到2035年的3191.1万人,需求总量与供给总量的差距将继续扩大。
探究原因:理工科学习和就业意愿双下降
■青年学习理工科专业的意愿下降。
理工科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相关专业的意愿。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的扩大,我国理工科毕业生规模稳步上升,但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却有所下降。2000年,我国理工科毕业生在毕业生总数中的比例高达67%,到2020年不到40%。
全球国家普遍面临青年学习理工科意愿下降的问题,原因如下:首先,理工科相关专业的学习难度远高于人文社会科学。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高中毕业生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以下简称STEM只有48.0%的课程对总人数感兴趣,入学时选择STEM只有不到40%的大学生获得了专业学位。其次,理工科教学缺乏兴趣导向。在中国,中小学生学习STEM随着年龄的增长,课程兴趣明显减弱。一些学校和家长不够重视培养学生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忽视了激发学习兴趣的能力。此外,就业前景不乐观、就业要求高等因素也导致科技专业注册意愿进一步下降。
■理工科大学毕业生从事工程相关职业的意愿下降。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只有约37%的理工科毕业生从事工程相关职业,并有下降趋势。从资方面,理工科毕业生平均工资较高,但工资收入最高的比例低于文科专业。这说明理工科专业学习成本高,就业收入相对较低。此外,大量理工科毕业生选择在高收入垄断行业工作,加剧了人力资本的不匹配,导致工程师缺乏后备军。
寻找对策:提高就业意愿,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完善顶层设计,以产业政策带动工程师人才供给。
加大对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产业需求前景吸引更多人才。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实施高技能领先人才培训计划,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兴趣。
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习者的个人成长意愿,愿意学习STEM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激励。启动学前儿童科学素养培训计划,将数学和科学启蒙系统纳入儿童日常教育,帮助儿童建立自然科学、数学和技术的基本经验,进入学校后系统学习STEM专业知识为兴趣和认知奠定了基础。组织国家科学与工程竞赛,设置STEM提高年轻学生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兴趣。
■提高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意愿。
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优质工程师是缩小理工科学生预期收入与实际收入差距、提高就业意愿的主要途径。培养各类优秀工程师人才,通过教育与行业、高校、企业密切合作。一方面,充分调动校企积极性,联合设计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计划,实现工程技术人才培训与工程实践的深度整合;另一方面,继续实施新一轮高等教育科技学生人才培训政策,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人才培训模式。
■进一步拓展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不断营造尊重工程技术人才的社会氛围。
通过实际手段增强理工科毕业生从事工程职业的意愿,如提高工程岗位收入,消除高等教育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不同系列职称的待遇和福利差异;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工程师需要接受的考核和注册;充分发挥工程协会、科技协会、行业协会等机构的作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工程师能力标准,促进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机联系,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相辅相成的优秀工程师认证体系。
托举制造优秀工程师——中国工程师人才现状研究报告
培养更多的优秀工程师!
培养更多的优秀工程师!我国工程师人才现状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已经完成!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考取质量工程师证(我国科学家与工程师占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为2)》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767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