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神话》剧照
让不少上海人二刷、三刷的沪语电影《爱情神话》里,最“神乎其神”的镜头,堪称周野芒饰演的老乌,在听闻意大利女星索菲娅·罗兰“死去”后,回忆当年情境至情感澎湃处喜极而泣的表演——正当观众与银幕上的听众一并擦泪时,他来了一句:“故事好听口伐?我编额呀!”
问:虽然从文艺创作的角度,虚虚实实才是最高境界,老乌与索菲娅·罗兰到底好没好不重要,但是,你个人认为,老乌与索菲娅·罗兰的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
答:大家都欢喜听故事,听故事就想要有结果。《爱情神话》其实是一首诗,不是一个很明确的戏剧性很强的故事。它不像莎士比亚写的《哈姆雷特》,就算是十四行诗,那也是个戏剧故事。《爱情故事》表达的是一种情愫,一种够不到的神话,但可以相信它的存在。
但是,具体到演员的创作,也就是角色塑造,就要找到表演的状态。我第一眼是不相信老乌与索菲娅·罗兰的——勿要瞎搞好口伐?但是导演帮我讲:“侬做做梦好口伐?”
所以,我认为,老乌是处于做梦的状态,是个“鬼影子”——我们肉眼看到他的存在,其实他是老白的“自说自话”,或者讲,老乌是另一个老白——老白想做而不敢做的,老乌都替他做掉了。演员就是要把人物想透彻,言行举止接地气,让人物更加可信。
至于大家看到的重头戏,从一开始剧本里就是这样写的,写得还要结棍,讲老乌“泪流满面”。我不大相信,觉得这是吹牛皮呀!不过,追究事实真伪确实意义不大。只是老乌对世界万物的万般情感,汇聚在那一刻,达到情感巅峰——也许是上天的暗示,也许确实魂灵头被抽掉了,那也许可能是我们叫做爱的东西。这个神气活现的老乌,号称有个“小联合国”,谁真的看到过呢?
问:侬本人与老乌,像口伐?
答:我性格上与老乌差了老远。停脚踏车的那一段被删掉一点,有句原话是——我不是兜圈子的人。我不兜圈子。我平常生活上没老乌这么讲究,翻不出介许多行头。去北京电影学院与观众见个面,人家拿给我一套西装,我一看那么正式,都觉得不好意思穿。我是哪能适宜哪能来。我觉得上海老克勒,衣裳就那么几套,皮鞋也就那么几双,但是裤缝永远烫了笔挺,头势一定煞煞清。这是保养得好。维护、保养得法,才叫腔调。
编剧兼导演在上海常去话剧艺术中心对面的马里昂巴咖啡馆。经常出没马里昂巴的人,被编剧都捏在老乌身上了。
问:格么,侬是哪种人呢?
答:我实际上是一个要做好自家的人。该做好的工作做好,不要耽误、影响到人家,别人需要我帮忙,我一定去帮。我会伸手,对方如果拒绝,我不会坚持。大家都很成熟了,不要假惺惺的善意。我喜欢直来直去。所有的人都是独立的。用上海闲话讲,就是“识相”。
实际上我对自己演老乌还不太满意,可以再从容一点,“气急败坏”的地方多了一点,应该再无所谓一点。
问:侬第一趟拿到剧本时哪能想?
答:我看到几个地方确实笑起来了,编剧很灵巧,节奏又有意思,几条浅浅的矛盾线,组合得很好,很符合电影的感觉。所以,我马上就有镜头感,这是比较成熟的剧本。故事看上去很简单,但是“积木”组合得很到位,审美上很舒服,心理平衡点非常多,有幽默感。我一开始也不相信这不是一个上海人写的剧本。
是徐峥把我拉进剧组的。我们都是在安福路长大的,都是上戏毕业的,但是他比我小好多届。我1989年演话剧《明日要出山》,是个环境戏剧,沉浸式。他就坐在第一排,当时还是中学生。我知道他对表演很感兴趣,就直接用眼神与他交流,当时他有两只圆圆的大眼睛。后来,他也经常提到这一段。
当时,对老乌的要求是,与徐峥年龄相当,要讲得好上海闲话——我穷做功课咯!我交关认真地学讲上海闲话!
问:侬是这部电影里上海闲话讲得最好额人,为啥要穷做功课讲上海闲话?
答:一开始,大家有点犹豫,到底要不要全部讲上海闲话。这个故事不能“严肃”——一讲普通话就“严肃”了,感觉不对。我们是去年3月初拍到4月底。“我”走的这段戏,也有过一个普通话版。导演讲:“我还是希望你说普通话。”让我一记头闷脱。过两天,导演又讲:“你可以先讲普通话,讲着讲着再转到上海话嘛?”开会时,我就讲出来了。徐峥说:“我认为还是上海闲话最好。”
剧本一句句都是普通话写的,演员就一句句翻译成上海闲话——其中经常坐在咖啡店门口的群演,就是当初混马里昂巴的人。伊拉帮阿拉一道,一句句闲话翻译。
另外么,就是,我实际上是江苏人。
问:啊?侬勿是上海人啊?
答:我爸爸是扬州人,我妈妈是南京人,他们都是文艺工作者,我养出来一个月就睏在安福路的草坪上了——那是当年上海人艺的院子。侬晓得文艺大院里,不讲上海闲话的呀!大家都是从四面八方来,大家都讲普通话。所以,我要到20岁出头才开始会讲上海闲话。
要不是数理化、英文成绩不灵光,我才不要学表演!因为数理化和英文老师一口上海闲话,阿拉迭年代的老师都讲不来普通话,格么上课我听不懂呀!最扎台型的辰光,就是学校里办文艺演出,老师就讲“好了好了不要上课了,侬去搞文艺活动”。然后,我再去其他班级选几个积极分子跟我一道去排练。
我是独生子,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人管我,我一个人在后台长大,所以对表演一点儿也不陌生。
我当时哪怕到北京旅游一趟都不想回上海。
问:格么,现在侬对上海的印象呢?
答: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来上海的外地人、外国人多起来了,可以想见留下来的都是各路精英。
其实来话剧艺术中心的60%的观众也是迫切想融入上海生活的精英。他们接受上海、改造上海的程度,比上海人还要快。他们把他们理解的先进、优质的状态带到了上海。家里干净漂亮,总是会吸引人来的。
问:侬感觉《爱情神话》在北京口碑如何?
答:我感觉《爱情神话》的拍摄初衷,倒未必是拍一部“上海电影”,而是欧洲电影,只是上海确实海派、洋派,让人看到两者的交集。在北京,圈内专家一致认为具有文学性和观赏性。北京观众两极分化,有人欢喜得不得了,有人觉得豆瓣的评分是骗人的。毕竟,这是一部五原路方圆2公里的范围内发生的故事。就算换到上海的其他地方,味道就不一定对了。
关于梦见毕业拿到证书没有毕业证和我交关认真学讲上海闲话的主要内容已完结!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梦见毕业拿到证书没有毕业证(老乌与索菲娅·罗兰的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757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