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是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由于教育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而得以保留,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清帝逊位,五族共和,北洋政府成立后,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不久,冠以“国立”之名,是为国立北京大学。
民国五年12月,蔡元培先生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先生在北大大刀阔斧的改革,北大面貌为之一新,其中的新政之一,就是任命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关于蔡元培先生,有文总结说:“他从封建王朝走来,却是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他出生科举制度,却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奠基人。”其生平所作所为,开风气之先,高屋建瓴,引领时代潮流。被《新华日报》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没有蔡元培校长前的北大,是腐败的,官僚的,只是新时代的科举考试的替代品。面对好友的劝阻,“北大太腐败,进去,若不能整顿,对声名有碍”。蔡元培先生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对之。舍己而渡人,视艰险为坦途,蔡元培先生真国士无双。蔡校长进入北大后,确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为全国文化之中心,立千百年之大计”成为北大的发展之路。北京大学虽然在“戊戌变法”中诞生,却在蔡元培先生手中步入正轨,获得涅槃新生。后人尊蔡元培先生为“北大之父”,实至名归。
这一张北大毕业证,签发于“中华民国六年六月二十日”,联想到蔡元培先生民国五年十二月被任命为北大校长,这张毕业证很可能是蔡元培先生担任校长后,签发的首批毕业证,更显得弥足珍贵。
此毕业证书,按照民国时期的书写排列习惯,从右到左共分8行,自上而下开始共89字,3枚印鉴印记。全文以四角带花纹的正方形粗框框住,整体结构简洁明朗。在方框的上方正中心有一黑色小方块的标识,大家很可能认为是北大的校徽标识。其实这是错误的,北大的校徽,是在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后,鉴于北京大学没有校徽这一新事物,不便于教工学生出行开展活动,在民国六年请鲁迅先生设计的。鲁迅先生在日记中记载,民国六年8月7日“寄蔡先生信并所拟大学徽章”。
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徽章
其实,方框上方这一黑色标记,乃是印花税票。是的,在民国时期,领取毕业证,结婚证等,都是要交税的。同时,也是以国家公信力来为你的行为背书,相当于国家认可。这也算是时代特色了。
中华民国印花税票
回到毕业证书本身,证书右起第一行,居中四个繁体大字“毕业证书”,从第二行起到第五行,是毕业证书正文,楷书书写:“学生姜绍祖系浙江省象山县人,现年二十六岁,在本校文科中国哲学门修业期满,考查成绩及格,准予毕业,依大学令第十条,得称学士,此证。”全文书写连贯,中间没有标点符号,需要自己句读。从第六行开始是落款,首先,第六行落款是“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下方有蔡元培先生印鉴。其次,第七行在前一行“国立北京”下方开始书写“文科学长陈独秀”。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当年被蔡元培先生的至诚所感召,携所主编的《新青年》移师北大,新文化运动阵地北移。
民国时期机构权利分工体现在署上名,一般都是有正署和副署之分。例如蔡元培先生的校长任命状,正署是时任大总统黎元洪,副署是国务总理段祺瑞和教育部长范源廉,副署不止一个。这张毕业证书的正署是校长蔡元培,副署是文科学长陈独秀。因为中国哲学门隶属文科,陈独秀是当时的文科负责人,所以是副署。
证书的最后一行,是时间落款,“中华民国六年六月二十日”,采用民国纪元法。按照民国时期的日期落款习惯,一般是“顶天立地”,时间落款第一个字“中”字要顶格写,最后一个“日”字写在下边框的上方一点处,整行错落有致。“中华民国”4字下方用印。印章形体为长方形,印文上书“北京大学之章”,印章篆体,古朴庄重。
毕业证书中的姜绍祖,即是姜梅坞,绍祖是他的学名。何其有幸,能够拜在蔡、陈门下,而且姜还是蔡元培的浙江小老乡,绍兴和象山距离不远。
姜绍祖生于1892年,26岁时毕业于北京大学,后为西北筹边使公署佥事,兼商务委员,驻外蒙古库伦,著《蒙疆丛谈》二卷。
蔡元培后创立私立华北大学,华北中学,姜曾担任华北中学校长,并曾任华北大学教务长、总务长、教授。抗战爆发后。南下回乡担任象山县抗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抗战胜利后,曾任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等。他还是民国著名汉学家陈汉章的女婿,妻兄陈庆麒,陈庆粹都毕业于北京大学。解放后,客居台北,1967年病逝于台湾。
关于毕业证北京大学和蔡元培、陈独秀签发的民国北大毕业证的主要内容已完结!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毕业证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和蔡元培、陈独秀签发的民国北大毕业证)》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753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