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护理学院,中山大学护理学院研究生网站
**三重/危重COVID-19病人的整体护理**,COVID-19重症患者的康复已经制定COVID-19重症/危重症患者科学规范的整体护理方案,护理观察需要在全面评估患者的基础上进行。
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重型/危重新冠肺炎护理方案编制小组
(广东广州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目前已呈现全球流行趋势,重型/危重病人比例达到18%~20%,如何降低病死率甚至高达49.0%~61.5%?COVID-19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是世界各国抗击疫情的难题。目前,国家卫生委员会发布的《重型/危重新型冠状病毒患者整体护理专家共识》倡导多专业护士联动COVID-19重症/危重症患者制定个性化、全面的整体护理方案。在参考本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护理经验,制定了本团队COVID-19重症/危重症患者科学规范的整体护理方案应用。该方案实施后,77名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死亡率降至2.6%,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的49.0%~61.5%。因此,它是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实施多专业、个性化的整体护理计划,是预测和干预患者病情变化、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中图分类号:R320.71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554(2020)03-0345-0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新型传染病,主要通过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采用甲类传染病进行预防和控制,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全球流行传染病。重症/危重症占18%~20%,死亡率高达49.0%~61.5%1-2。因此,重视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是提高临床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本团队参照国家卫生委员会发布的《重型/危重新型冠状病毒患者整体护理专家共识》,结合自身团队临床护理经验,总结出一套科学床护理经验COVID-临床上实施了重型/危重型患者整体护理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重型/危重型明显减少COVID-19病人的病死率大大提高了治愈率。报告如下。
1COVID-19重型和危重型的定义
符合任何一项均按重型管理:①呼吸窘迫、血氧饱和度(SpO2)≤93%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300mmHg、24~48h>50%显进展>50%;②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恶性肿瘤、结构性肺病等严重慢性病,肺心病和免疫抑制人群;符合以下任何一项,均按危重管理:①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风;②出现休克;③其他器官功能衰竭收入ICU治疗。
2重型/危重型COVID-19主要病理生理变化
COVID-肺组织是新型冠状病毒攻击的主要靶器官。
COVID-19患者肺组织是新型冠状病毒攻击的主要靶器官。重症肺病变为弥漫性肺泡损伤伴纤维粘液渗出、气道粘液分泌物滞留、粘液栓形成,导致临床危重病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免疫系统抑制和肺泡间隔微纤维素样坏死,导致肝、肾间质等器官发现微血栓形成,导致严重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多器官损伤3,从死亡病理解剖,肺外器官损伤相对较轻,多为点状或炉状坏死,无大面积坏死,因此新冠肺炎主要靶器官为肺4-6,造成严重变化DIC全身各器官血栓形成。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应以多学科、立体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和护理模式为中心,考虑肺部病变的多器官损伤。
三重/危重COVID-19病人的整体护理
3.1.疾病观察和预警监测
COVID-19重症患者表现为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的临床综合征7。护理人员应首先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命体征、图像等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评价,重点关注血氧饱和度(SPO2)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预测和干预护理。护理人员应首先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命体征、图像等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评价,重点关注血氧饱和度(SPO2)尽快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预测和干预护理。此外,还应注意患者的心理需求,从生理、心理和社会支持三个维度评估患者的继发性和问题8。
3.1.1.护理观察患者典型症状的推荐方案(1):①发烧:87.9%)主要主要表现及首诊主要症状。COVID-19自起病3~7天开始出现轻微呼吸道症状和发热。但老年患者、重、危重患者可出现中低热,甚至无热。②呼吸系统症状:患者有干咳、咳嗽、呼吸困难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症状。静息,无吸氧状态SPO2水平可用于疾病评估和分类。重点观察患者呼吸频率。SPO2.动脉血氧分压/吸氧浓度比。(2)注意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时协助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积极参考结果变化,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是降低重症患者死亡率的关键。注意血常规,C预后的重要预测因素是反应蛋白、病毒学指标、氧合指标、凝血功能、炎症指标等。肺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靶器官,CT影像评价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及时了解临床预警高危人群CT因此,判断病情发展方向,积极调整临床护理方案,改变护理应对策略尤为重要。老年人多为重症,常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一系列超声检查可动态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推动医疗组调整治疗方案。(3)并发症护理:根据国内大型流行病学数据,有并发症COVID-19病人的病死率显著提高,主要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癌症等。护理观察应结合基础疾病和并发症综合判断患者情况,防止并发症控制不良导致多器官衰竭。
3.1.2护理体会COVID-19患者多为老年人,常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重危重病例死亡率高。在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要有重点、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同时,由于隔离病房的特殊性,老年患者的沟通能力有限,护理人员需要加强护理观察的思维和方法,更耐心、细致的疾病观察和评价,注意临床表现、生命体征、图像等实验室检查,日常监测血氧饱和度(SPO2)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准确判断病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COVID-19重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甚至呼吸衰竭。结合病房77例重症患者,患者需要不同方式的呼吸支持治疗9。临床护理的重点是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选择不同的氧疗方案。
3.2.1推荐方案(1)护理评价观察:动态评价患者缺氧程度的变化,包括意识、呼吸频率、节奏和脉氧饱和度、皮肤粘膜、甲床颜色等。;了解咳嗽、咳痰、胸闷、哮喘等。;及时收集血气分析,跟踪结果,采取干预措施;评估患者对氧疗的依从性。(2)呼吸支持的选择(表1)。
3.2.2.护理经验(1)密切观察患者的新症状、体征和气体交换损伤COVID-19重症患者呼吸道症状轻微,但肺炎性病变进展迅速,潜在气体交换损伤风险高,需要动态关注肺部CT及时调整供氧浓度和实验室结果。(2)当肺部出现白肺征兆时,患者高度依赖氧疗。一旦患者脱氧,如上厕所、下床等,很容易猝死。加强宣传教育,确保供氧的可持续性。同时,注意氧疗持续方法的选择,保持正确的给氧流量,保持有效湿化。(3)提高患者氧疗的依从性,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氧疗方法,教其学会自测氧合,及时沟通。临床上可选择便携式小氧合夹。(4)保持呼吸道畅通,吸痰时用封闭式吸痰管吸引气道分泌物。为避免定量吸入装置与储雾罐相结合,避免产生大量气溶胶,慎用雾化吸入。(5)通过鼻高流量氧疗维持SPO2.稳定时小心使用呼吸机。(6)动态调节氧流量,结合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保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3%以上。当患者肺纤维化或心肺功能严重受损时,氧疗时间可适当延长。
老龄COVID-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病死率增加5~10倍,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11倍以上。同时,COVID-19患者、白蛋白、恢复期血浆等胶体通常用于治疗19名患者,因此液体管理是针对COVID-一些研究表明,液体管理有助于改善危重患者的氧合状况,减少肺损伤10。根据危重病人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液体治疗方案,对预防肺水肿、保护肾功能、改善病人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3.3.1.推荐方案(1)应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输液速度调节器或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在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和CVP、动脉血气分析中尿量脉血气分析中乳酸和碱的残留,避免过多或不足,注意药物副作用。(2)对于COVID-在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改善微循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对于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适度的液体复苏或血管活性药物来提高血压,以确保灌注,并在容量增加时使用利尿剂。(3)外周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保证液体治疗的有效实施,必须妥善固定各种管道,保持管道畅通。对意识不清、躁动的患者,必要时使用保护性约束或遵医嘱使用镇静药,严防非计划拔管。(4)在实施液体治疗时,应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特别是对于外周循环不良、指端冷的患者,可覆盖被子,使用输液加热器,避免大量冷液直接进入体内。
3.3.2护理经验及时适当的液体应用是危重新冠肺炎合并休克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在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改善微循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和尿量的变化,注意液体平衡策略,避免过量和不足。建议进行限制性液体管理(能满足治疗和身体需要的最小液体输注量,尽量负平衡),确保灌注同时减轻心肺负担,必要时监测每小时出入量,动态评估患者净出入量。液体的种类和剂量应根据个体需要进行临床选择,并提供个性化的液体治疗方案。
COVID-19重症患者需要抗病毒、抗感染、免疫支持、抗炎、抗肺实变、肺纤维化等。,而且患者经常合并各种基础疾病,需要联合用药。此外,一些患者还需要中西医结合。由于隔离病房环境的特殊性,对患者用药的准确性、合理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1。
3.4.推荐方案(1)COVID-患者特殊用药注意事项如下:①18-65岁成人使用磷酸氯喹,心脏病患者禁用;②抗病毒药物、抗和肝肾功能损害的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③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人应定期监测血钙浓度12D;④
α-建议在负压病房使用干扰素雾化吸入,因雾化产生气溶胶13,容易诱发气溶胶扩散,普通隔离病房不推荐;⑤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人血白蛋白注射液等静脉输注血液制品COVID-19康复期血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输注速度控制在120mL/h以内;⑥精密过滤器用于中药注射液,输注初始30min慢慢滴注;⑦肠道微生态调节剂为肠道益生菌14℃,与抗生素同时用药间隔2h。(2)设计个人用药执行单,包括用药顺序、用药时间、配伍禁忌、用药注意事项等。,以确保用药的准确性。
3.4.2护理经验考虑药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建议成立多学科合作药物管理小组15,规范医生建议,严格谨慎,为危重患者制定个性化药物计划;药剂师参与医生查房,掌握病情进展,及时发现和纠正药物偏差,提供药物专业指导;护理人员正确实施药物制度,积极观察和评估患者的用药效果,及时与主管医生沟通,提供帮助PDCA循环16不断完善,提高用药准确性,避免用药错误。
COVID-19重症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90%以上的重症患者营养不良。
COVID-19重症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90%以上的重症患者营养不良。早期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对改善预后起到重要作用。
3.5.1推荐方案(1)评估患者的营养风险:使用NRS2002年对所有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17≥3分有营养风险。对有营养风险的患者使用食欲表进行评估,通过了解患者的食欲和饮食情况,预测患者需要营养补充的类型和数量,使用床边饮食登记表了解营养摄入的依从性。(2)摄入和量:营养补充的原则是饮食优先,口服优先,肠内营养优先。鼓励胃肠功能正常,无进食禁忌者进食。无营养缺乏者可增加500热量kcal/d;食欲不振、进食量少、老年人或合并慢性病患者选择饮食口服营养补充25~3000kcal/(kg·d)[18]。可选用安素、全安素、佳膳等全蛋白肠内营养粉。若不能经口进食,可采用鼻饲或肠外营养。记录患者每天的进食量,及时调整营养支持计划。(3)营养支持注意事项:①了解老年患者是否有吞咽障碍和误吸的风险。②对于鼻饲患者,患者使用X线或超声定位来确定胃管或鼻肠管的位置;③对不能满足热量需求或鼻饲肠内营养禁忌症的患者,应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补充肠外营养19。
3.5.2.护理经验了解患者食欲不振的原因,尽量满足患者个性化的饮食偏好,给予食欲增强的食物。详细记录床边摄食登记表中患者的摄入量,及时调整营养支持的方式和量。营养支持时,口服方式优先。如果不能通过口服进食,可以考虑鼻饲法。鼻饲优先采用鼻肠管,借助X线或超声准确定位。此外,应及时评估老年患者的饮食和食物消化,防止误吸。
COVID-19重症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减少身体耗氧,容易出现肌肉废用性萎缩、肢体关节僵硬、挛缩等问题。长期卧床也增加了下肢坠积性肺炎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所以,加速COVID-重症患者康复,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十分重要。
3.6.推荐方案(1)综合护理评估:COVID-19重症患者康复前应进行充分评估,包括病史、意识状态、活动能力、呼吸功能、心脏功能、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等。(2)护理要点及措施:①体位管理:在生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模拟抗重力体位逐渐增加,如床头30逐渐抬高°~60°每次坐位,每次10~15min,每天3次。病人耐受后可逐渐过渡到床边坐位。昏迷患者应按功能位置摆放;②肺功能康复护理措施:指导呼吸控制训练:患者处于舒适、支撑良好的位置,可选择靠背或高侧卧位,要求患者放松肩部和上胸部,使用下胸部和腹部进行呼吸控制,主要方法有腹部呼吸、嘴唇呼吸等;指导有效咳嗽,必要时排痰;③床上及床边活动指导:根据评估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包括握拳、肘部抬高、股四头肌长收缩、踝泵、脚跟后滑、臀部或臀部肌肉长收缩、直腿抬高等运动;指导患者坐在床边、站立、原地行走20;④长期卧床的患者需要下肢被动运动,密切观察DVT先兆症状。
3.6.2护理经验(1)成立COVID-康复团队成员包括康复医生、医疗组长、康复护士和护理组长。康复医生应评估康复干预标准,与医疗领导一起制定康复计划和运动处方;康复护士负责整体计划中护理案例的制定、指导和数据收集,不断评价效果,及时调整计划;护理领导负责康复培训的评估、实施和记录,并及时将患者培训后的情况反馈给医生和康复护士。(2)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护士应注意防止误吸、坠床、跌倒、管道脱落等不良事件。(2)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护士应注意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包括误吸、坠床、跌倒、管道脱落等。进行前进行充分评估,掌握治疗终止的指示,立即停止康复治疗,及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3.77人文关怀和心理护理
COVID-19重症患者由于长期隔离,人际交往受到限制。同时,由于身体不适和对疾病缺乏了解,出现预感性悲伤。患者常有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创伤后应激障碍。
3.7.1.推荐方案(1)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善良熟练,积极与患者沟通,判断初步病情,让患者有信任感。(2)住院期间,注意患者的心理细节,耐心倾听患者的声音,了解患者的担忧和恐惧,与患者充分沟通,减少患者的恐慌,增强治愈信心21。(3)大多数重症患者年龄较大,听觉和视觉能力下降,容易沟通不畅。与听力严重下降甚至耳聋的患者沟通时,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直观的图卡或字卡,引导患者正确表达需求,实现有效沟通。(4)详细了解患者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在日常护理活动中,使用手机与家庭成员沟通,鼓励家庭成员与患者进行更多的视频和语音聊天,充分发挥家庭力量,消除患者的孤独。
3.7.2.对于应激障碍或焦虑抑郁的患者,可以进行叙事护理等心理护理手段,使患者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讲述内心的痛苦和需求,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辅助疾病治疗。
一些患者在压力下有意识变化、情绪失控,甚至随地排尿、易怒、殴打等。我们采用软着陆技术来应对强烈的负面情绪。让病人检查自己的触感、环境,转移注意力,抚平病人的情绪。
COVID-19重症患者出院后仍需进行医学观察和家庭隔离;出院指导和随访也非常重要。
3.8.1.推荐方案(1)隔离防护:指导出院患者到指定地点或居家14d康复隔离和医学观察。(2)日常生活:定期工作和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可以进行音乐疗法、冥想等放松训练,保持良好的心态;加强营养支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用纸巾或肘部咳嗽、打喷嚏,经常洗手,保持手卫生。(3)康复锻炼:根据身体的耐受性,制定并实施呼吸康复计划,练习主动循环呼吸技术、呼吸模式训练、呼吸康复练习等。(4)定期复查:按时按量服药,不得擅自调整剂量或停药,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出院后第2周和第4周按时到医院复诊。
3.8.2.出院前充分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家庭和社会支持,了解患者对疾病康复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强与家庭成员的沟通,利用手机二维码、手册等材料向家庭成员详细推广新型冠状病毒知识,缓解紧张、恐惧甚至恐惧,使家庭成员尽快接受病人,鼓励家庭成员与病人沟通,增强病人回归家庭和社会的信心。做好与社区医生病情的交接工作,让全社会参与病人的康复和社会回归工作。
COVID-除呼吸系统外,19名患者还经常出现心血管、消化系统等系统;病房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移植、骨科等复杂病例;同时,考虑到死亡病例主要是老年患者,器官系统功能保护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因素,我们的团队来自感染,ICU、心血管、消化、内分泌、风湿、消化、内分泌、风湿免疫、神经、血液、精神等,都保证了综合救护水平。对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救援工作实施了多专业协调的个性化整体护理计划,可以尽快发现疾病变化,准确实施护理计划,提供全面的人文护理和安全营养和康复护理,是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对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救援工作实施了多专业协调的个性化整体护理计划,可以尽快发现疾病变化,准确实施护理计划,提供全面的人文护理和安全营养和康复护理,是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感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程丽丽和郭巧珍的指导和帮助!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重型危重病例诊疗方案(试行第二版)EB/OL](.2020-04-01)[2020-04-01].
http:/c083f2b0e7eb.
NationalHealthCommission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NationalRecommendationsforDiagnosisandTreatmentofSevere/CriticalNovel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TrialEdition2)[EB/OL].(2020-04-01)[2020-04-01].http:///c083f2b0e7eb.
[2]WuZ,McGooganJM.Characteristicsofandimportantlessonsfromthe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outbreakinChina:summaryofareportofcasesfromtheChinese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J].JAMA,2020.doi:10.1001/jama.2020.2648.
[3]YangX,YuY,XuJ,etal.ClinicalcourseandoutcomesofcriticallyillpatientswithSARS-CoV-2pneumoniainWuhan,China:asingle-centered,retrospective,observationalstudy[J].LancetRespirMed,2020.doi:10.1016/S2213-2600(20)-5.
[4]ZhouF,YuT,DuR,etal.ClinicalcourseandriskfactorsformortalityofadultinpatientswithCOVID-19inWuhan,China:aretrospectivecohortstudy[J].Lancet,2020,395():1054-1062.
[5]TianS,HuW,NiuL,etal.PulmonaryPathologyofEarly-Phase2019NovelCoronavirus(COVID-19)PneumoniainTwoPatientsWithLungCancer[J].JThoracOncol2020.doi:10.1016/j.jtho.2020.02.010.
[6]WrD,WangN,CorbettKS,etal.Cryo-EMstructureofthe2019-nCoVspikeintheprefusionconformation[J].Science,2020,367:1260-1263.
7重症新型冠状病毒
感染汉同济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治疗合作组J].2020年26(1)内科急危重杂志:1-5.Diagnosis,treatmentandmanagementconsensusofsevere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treatmentcooperationgroupofWuhanTongjihospital)[J].JCriticalCareinInternMedicine,2020,26(1):1-5.
8李彤、杨伟锐、郑夏兵等.在紧急情况下,医疗救援队的综合心理支持措施J].2020年41(2)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LiT,YangWR,ZhengXB,etal.Psychologicalsupportformedicalrescueteamsinemergencies[J].JSUNYat-senUniv(MedSci),2020,41(2):174-179.
9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冠肺炎感染防控编写组.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推荐防控医务人员感染COVID-19方案[J].2020年,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41(3):329-344.TheMedicalWorkingGroupoftheThirdAffiliatedHospitalofSunYat-senUniversityforPreventionandControlofCOVID-19NosocomialInfection.PreventionandControlofNosocomialInfectionofCOVID-19inHealthcareWorkers:RecommendationsoftheThirdAffiliatedHospitalofSunYat-senUniversity[J].JSUNYatsenUniv(MedSci),2020,41(3):329-344。
10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重型/危重新冠肺炎推荐方案编写组.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推荐治疗重型/危重型COVID-19方案[J].2020年41(3)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MedicalPanelofSevere/CriticalCOVID-19,TheThirdAffiliatedHospitalofSunYat-senUniversity.ManagementofSevere/CriticalNovelCOVID-19:RecommendationsofTheThirdAffiliatedHospitalofSunYat-senUniversity[J].JSUNYatsenUniv(MedSci),2020,41(3):321-338.
11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治疗工作组.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诊治推荐方案(1版)J].2020年,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41(2):161-173.FrontlineMedicalPanelof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Sun-YatsenUniversity.Diagnosisandclinicalmanagementofsevere2019novelcoronavirus(2019n-CoV)infection:recommendationsof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SunYat-senUniversity(V1.0)[J].JSUNYat-senUniv(MedSci),2020,41(2):161-173.
12李京宝、林晓、周虹.糖皮质激素和骨J].2013年6(4)中国骨质疏松症和骨矿盐疾病杂志.LiJB,LinX,ZhouH,Glucocorticoidsandbone[J].ChinJOsteoporosis&BoneMineralRes,2013,6(4):283-292.
13徐文、董频、谷庆隆等.雾化吸入在咽喉疾病药物治疗中的应用J].2019年,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6(5):231-238.XuW,DongP,GuQL,etal.Expertsconsensusofaerosolinhalationinthelicationofpharyngealdiseasesinthedrugtreatment[J].ChinArchOtolaryngol-Head&NeckSurg,2019,26(5):231-238.
14刘凯雄,瞿介明.在危重患者感染中应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J].2012年21日(4)中国急诊医学杂志:434-437.LiuKX,QuJM.licationofintestinalmicroecologicalmodulatorincriticallyillpatientswithinfection[J].ChinJEmergMed,2012,21(4):434-437.
15谢升阳,倪阳.多学科合作下合理用药监管干预模式实践J].2013年30(6)中国现代应用药学:690-694.XieSY,NiY.Practiceofsupervisionandinterventionforrationaluseofdrugswithmultidisciplinarycollaboration[J].ChinJModernliedPharmacy,2013,30(6):690-694.
16郭雪玲、汤松、张万智.应用PDCA回收管理用药错误风险的效果评估J].2016年19(9)实用药物及临床.GuoXL,TangS,ZhangWZ.EffectivenessevaluationofmedicationerrorsriskmanagementbyPDCAcycle[J].PracticalPharmacy&ClinRemedies,2016,19(9):1189-1192.
许静涌,杨剑,康维明,等.营养风险筛查工具营养风险筛查2002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版)J].2018年26(3)中国临床营养杂志:131-135.XuJY,YangJ,KangWM,etal.Expertconsensusofnutritionriskandnutritionriskscreeningtoolsnutritionriskscreening2002clinicallication(2018version)[J].ChinJClinNutrit,2018,26(3):131-135.
18中华医学会肠内外营养分会专家组.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建议J].2020年,中国普通外科文献(电子版),14(1):1.doi:10.3877/.1674-0793.2020.01.001.ExpertgroupofChineseSocietyforParenteralandEnteralNutrition.RecommendationsfrommedicalnutritiontherapistsforCOVID-19patients[J].ChinArchivesGeneralSurg(ElectroEdit),2020,14(1):1.doi:10.3877/.1674-0793.2020.01.001.
[19]SingerP,BlaserAR,BergerMM,etal.ESPENguidelineonclinicalnutritionintheintensivecareunit[J].ClinNutr,2019,38(1):48-79.
2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护理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华中护理协会重症护理专业委员会.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患者整体护理专家共识J].2020年55(3)中国护理杂志481-486.NursingDepartmentofTongjiHospitalAffiliatedtoTongjiMedicalCollegeHust,NursingDepartmentof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Hospital,IntensiveCareCommitteeofChineseNursingAssociation.Holisticcareforpatientswithseverecoronavirusdisease2019:anexpertconsensus[J].ChinJNurseing,2020,55(3):481-486.
推荐中山大学护理学院和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COVID整体护理方案的主要内容已经完成!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中山大学护理学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护理方案编写组)》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749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