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中专成了热门话题,总是看一些关于中专的文章。我没有点进去仔细阅读,好像是有人认为人是中专毕业生,有人看不起人了。我读书时,有些学生读中专,我毕业后又教过中专的学生,忍不住来凑个热闹。
中专是“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这种学制源自苏联,以行业办学为主,主要培养中级管理人才。1981年以前,中专只招收高中毕业生。1986年以后,省部属中专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这使得中专报考难度急剧增加,录取率不到10%。
中专毕业包的分配相当于一个铁饭碗。学习年限比大学短几年,可以早点工作拿工资。在那个家家户户都不富裕的时代,多一个人早点拿工资,这是一件非常令人羡慕的事情。农村出来的学生想早点工作,减轻家庭负担。所以当时中专真的很难考,有不能上中专,只能上高中的说法”。但这种说法太绝对了,大学在当时的孩子和家庭心目中仍然是第一位的。
中专毕业证
我1987年初中毕业,我们县中考第一,我们班第一。,因为家庭原因,读中专。一开始我也想读中专,但是父母看到我学习不错,我们也没有大学生。他们咬紧牙关,不得不把我送进大学。我报了一中,进了快班。读中专,四年后,我稳稳地工作了。,而读高中,未来还是未知数。
因此,初中毕业后,若能读中专,其实相当于提前解决后顾之忧,进入保险箱。而读高中,但风险仍然很大。当时上大学很难,即使上中专不容易,大部分都结束了学习生涯。在高考前有预考,淘汰部分学生。因此,一些高中生,读了三年高中,连踏进高考考场的资格都没有。尤其是农村出来的,只能回农村务农,这么多年的书都是白读。
九十年代,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加上大学扩招,中专失去了她的吸引力。九十年代末,中专招生变得极其困难,学校生存是个问题。就在1995年,这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中专确实,之后中专真的没有含金量。我们不妨从高考招生人数看看这个问题。
1992年以前,高考录取人数一直在60万左右,1993年,高考招生人数超过90万,1997年超过100万,1999年,大学扩招正式开始,达到160万,录取比例为55.6%。因此,到了1995年,大学好考多了,经济条件也变好了,送孩子上大学也没那么难了。上大学已经成为每个家庭和孩子的首选。
下班后,我在一所中专教书,最后一届中专班主任是1995级。在那个学生中,确实有很多优秀的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好,德、智、体、美、劳都很全面。他们后来的工作没有包分配,但都不错。这个学生毕业后,学校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迫使我复习考研。
因此,1995年以前的中专生真的不能低估他们。他们很可能是各学校的尖子生,学习能力很强。他们没有上大学,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而是因为各种原因。事实上,很多中专生,通过后来的深造,成为了大学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
1995年以后的中专生,也许含金量没那么高。。他们可能真的考不上高中,才读中专。当然也不排除因为家庭原因没上高中的人很少,但毕竟很少。现在,中专一词已经成为历史,中专生也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
其实,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学历来评价一个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某些方面可能很强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很强大。低学历可能有各种原因,也不代表各方面都差。学历,只是学习经验,并不代表一个人的一切。
有些人总喜欢把中专和现在的大学比较,说当时的中专甚至比985、211还要厉害。这是错误的,两类学校培训目标不同,重点不同,虽然都是职业教育,但是没有可比性。就像蔬菜和肉一样,都是吃的,但是肉不能贵很多,那就说吧肉对人体更好。
大学学位证
这个世界,最难评价的是什么?那就是人。产品可以在全国乃至全球制定标准。但是,人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涉及到太多不能用指标来衡量的东西。学历高的人一定比学历低的人差?估计没有人会同意这种说法。当然,不能说学历低的一定比学历高的好,也是扯犊子。。
一句话,教育不能衡量一个人的全部,不能成为判断一个人竞争的唯一依据。这主要取决于它的表现,但表现不容易用一个标准来判断。所以,人的评价太难了。不要轻易崇拜某人,也不要轻易贬低某人,我只能这么说。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95年毕业的中专毕业证(中专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1995年是个分水岭)》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735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