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文凭只写一级学科,硕士文凭只写一级学科影响公务员考试吗?
作者 | 王文礼 周蓓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专业硕士学位,高校也在扩大招生规模。
教育学硕士作为专业硕士学位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考生的欢迎,每年报考人数不断增加。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高校的教育硕士毕业生面临着一些意想不到的就业问题。
专业模糊影响学生就业
2020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
随着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学历越来越贬值,硕士学位也不例外,含金量也逐渐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招生数据,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为110.7万,研究生314.0万,毕业生72.9万。
研究生也从过去的天之骄子变成了就业的夹心层。
我国教育硕士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包括多个专业类别,覆盖范围广,适合各种专业背景学生参加考试,兼容性强,学习时间短(部分学校制度仅2年),就业范围广泛,受到大多数考生的追捧。
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迅速,招生规模越来越大。
然而,当许多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时,他们发现一些地区的教师招聘公告对招聘对象的专业要求是具体的,如汉语教学。
例如,2020年5月23日,湖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在领导留言板上向湖北省委书记报告,学生目前的专业是学科教学(地理),但最近在学校信网查看他的信息时,发现他的专业写的是教育,而不是具体的学科教学(地理)。
这种情况并非孤例,学校其他年级和专业学生的专业也是教育。
然而,在与其他大学的学生交流时,学生发现他们的专业是特定的学科教学,只有湖北大学的学科教育硕士专业被写为教育。
从那以后,在与学校的高年级学生交流时,学生得知他们的专业是教育,而不是特定的学科教育,所以他们在申请和公开招聘时遇到了一堵墙,材料审核失败,错过了申请机会,学校颁发证书是无用的。
最终妥善处理了这个问题。
当年5月底,湖北大学将相关学生的专业教育认定为学科教学(××)”。
然而,这种问题仍然存在于其他地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越严重,许多教育硕士仍然面临就业困难。
缺乏沟通导致问题
教育硕士研究生在学信网和毕业证书上写的专业教育与用人单位招聘所需的具体学科存在矛盾。根本原因是高校招生培训与地方教育局教师招聘缺乏信息交流。
一般来说,高校按一级学科招收研究生,然后细分具体方向,按具体方向培养人才。
符合人才培养规律。
地方教育局在教师招聘方面设置了专业限制,旨在选业知识更丰富、专业技能更扎实的高素质人才,丰富教师队伍,这也是合理的。
但问题是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沟通,信息不对称——地方教育局等用人单位不承认高校按一级学科招生培养的人才,无法理解高校的招生培训模式,导致教育硕士毕业生就业问题。
这个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教师考试的申请人数每年都在增加,教师资格证书热出现在全国范围内。
申请教师编制考试的人数不断增加,沿海发达地区的雇主在招聘人才方面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因此更准确地设定了招聘教师的门槛,希望为中小学招聘更好的专业人才。
解决的路径
目前,教育硕士只在学信网和毕业证上展示专业教育的小问题 同时,它也是一个涉及数千名教育硕士毕业生就业的大问题 急需尽快解决。
在这个问题上,一些高校采取的解决方案与湖北大学没有什么不同,即在学信网和毕业证书中将专业教育认定为学科教学(××)”。
但这显然有点适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我看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高校要加强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宣传。
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是按照一级学科招收研究生,然后按照不同的学科方向进行培养。
考虑到学生教育素养和学科教学素养的提高,也适应了未来社会教育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和社会要加强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宣传,让用人单位了解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
其次,高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
要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最有效的措施是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
因此,高校可以帮助用人单位建立大型教育学科的概念,使其了解虽然教育硕士只显示专业教育和毕业证书,但高校确实按照具体学科方向培养人才,强调人才和人才,消除用人单位的混乱。
最后,用人单位在招聘教师时应适当放宽要求。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复合教师。教育更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大学科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对教学更具创造力,这也是中小学教学迫切需要创新的地方。
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教师时,应考虑人才培养的复杂性,适当放宽一些招聘限制,让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加入教师队伍。
(作者:江南大学教育学院)
《中国科学报》 (2021-12-07 第7版 视点 原标题为教育硕士毕业生面临新的就业问题
硕士毕业证书只写一级学科和毕业证书导致教育硕士就业新问题的主要内容已经完成!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硕士毕业证只写了一级学科(毕业证引发教育硕士就业新问题)》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720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