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它讲述了青海湖的故事,一个当地人,一个局外人,然后一群人一起奔跑保护生态,最终实现家的梦想。
1991年以来,青海省共和县倒流河镇梅雅村的藏族牧民南加花了31年时间保护普氏原羚,救助青海黄鱼,恢复
湿地小泊湖,环青海湖捡垃圾,近两年戴假肢恢复沙漠植被。因此,他被无数环保志愿者誉为环保愚公。
今天,陈杰经常被青海湖的牧民提及。他们在湖边搭起迎宾帐篷,煮羊肉,献上哈达,称他为尊者,称赞他和南加一起为保护青海湖所做的不懈努力。
青海湖环保愚公
2020年1月16日,陈杰接到南加的微信南加忍受了十几年没有治疗的腿部疾病,突然加重。为了挽救生命,他必须立即做右膝以下的截肢手术。照片中,他穿着病号服瘦到脱型,体重从160斤降到90斤。
而陈杰熟悉的南加,脸色黑红,身材挺拔,思维敏捷,最喜欢说的三个字就是特别好。
1月18日,手术后,南加又给陈杰发了一张照片,右腿残留的部分被纱布包裹着,就像一根断了木棍的棉签。
南加的腿部疾病是十多年前骑摩托车受伤留下的后遗症时医嘱不能再感冒了。然而,他在青海湖巡逻了很长时间,以防止非法捕捞黄鱼。他经常在冬天睡在冰上,或者在冷水中捡垃圾,这逐渐恶化了他的病情。
南加出生于1964年,17岁就开始工作。30年前,南加是一个身体健壮的普通藏族人。那个时期也是社会重生变化的时期。
20世纪90年代,青海湖周边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工业化进程开始了。乡镇和公司从事建设、建筑和道路建设,到处都是建筑垃圾。
60岁的刚察县牧民扎力说:这不是一般的垃圾,而是成千上万吨的建筑垃圾,牧民的生活垃圾,游客留下的塑料袋罐快餐盒,甚至医疗垃圾,在铁丝网、路边、河流和草滩上飞舞。
南加说,在老人眼里,羊吃垃圾,人吃羊肉,其实吃垃圾肉。由于过度消耗、捕获和自然栖息地的消失,曾经是取之不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
南加的家乡小泊湖位于青海湖东南部,离岸约4公里,约2000亩。这片湿地是历史上青海湖水位下降后留下的沼泽草地。整个湿地的水源仅以地下泉水为依托,从湿地流出的河流蜿蜒注入青海湖。
南加记得小时候,环境很好,草地郁郁葱葱,鲜花满地,流水清澈。
当地藏族人非常重视水,认为水是所有生命的根源。有了水的长寿(可以延续),就会有岩石、树木、鹤和鹿的长寿,然后是人的长寿。六长寿,人排在最后,人要有智慧和能力保持与自然的平衡。
但在20世纪90年代,小泊湖被开发成旅游景点,湿地上有108个泉水被成堆的垃圾堵塞。为了向自然要求更多的土地,人们开始对湿地进行排水改造,大面积的湿地变得干燥,风卷起河床上的灰尘,沙化逐渐扩大,附近一些原本美丽的草原逐渐被黄沙吞噬。
南加说:这原本是青海湖青草生长的第一个地方,最终成为青海湖最大的沙地。
小湖原本是黑颈鹤的栖息地。南加记得最深的是黑颈鹤的蛋被拿走的时候,黑颈鹤一直跟着。老人说是磕头——就这样点头,一直跟着你。有一次他看到一只黑颈鹤和人很亲近,结果被杀了,死去的黑颈鹤被带走了。
湿地变成沙地的同时,天气也越来越差,雨水稀少而断断续续,视野到处都是碎山、沙漠和死河。
南加从小就被老人的言行所教导,所以他想,一个人能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是多么美。”
1991年,27岁的南加开始了他的环保事业,第一件事就是拯救普氏原羚。
南加说,普氏原羚只分布在青海省,包括青海湖、天骏县和共和县。普氏原羚总是喜欢跟随牧民的羊群。从远处看,你分不清是羊还是普氏原羚。当你靠近时,普氏原羚可以区分它,因为它是黄褐色的,臀部是白色的。
大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处都是猎普氏原羚的人,背着枪开着车。那些车下面有低杆。晚上车灯一开,普氏原羚就跟着灯跑,然后撞了好几只。
国家颁布枪支管理法后,盗猎现象基本消失。但南加发现,1994年青海省实施草原承包50年不变政策后,牧民们纷纷在自己的草原上拉上网围栏。试图跳过网围栏的普氏原羚经常被刺伤,挂在网围栏上直到死亡,怀孕期间的普氏原羚几乎被刺伤。
南加和两位朋友挨家挨户劝说牧民降低承包草场的网围栏高度,拔出刺丝。最后,20多名牧民加入了他的行列。他还为普氏原羚栖息地租了1500亩草原。
1997年,村里分草场,南加主动来小泊湖带家人改造。他卖掉了几乎所有的牛羊,在湿地周围设置围栏,购买发电机和泵。泉眼干涸后,周围的盐碱土会变得特别硬,根本挖不出来。他拿出淡水浇泉眼,浸泡两天,然后挖出固化的垃圾。种草,遏制沙化,放生养鱼,改善水质。
2003年,南加捡垃圾的步伐从小湖湿地走向整个青海湖。随着牧民从小湖梅雅村逐渐蔓延到青海湖周边200多个村庄、几十座寺庙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最多有300多人一起捡湖和沿海的垃圾。
这些垃圾被运回分类后,堆放在南加空置的房子里。一段时间后,联系垃圾处理站的人,将垃圾运到处理站。
牧民扎力的车总是随叫随到。十多年来,他的两辆皮卡车带着志愿者转到青海湖数百次,从未提到汽油费。做过兽医,亲眼目睹了胃里塑料牲畜中毒死亡的扎力,觉得生态是自己家的事,家的事不计成本。
注意保护黄鱼
黄鱼,学名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水鸟鱼生态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黄鱼数量减少,水鸟将不再栖息,藻类在湖中泛滥,最终导致青海湖成为死湖。
黄鱼生长非常缓慢,每十年只能长一斤。受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过度捕捞的影响,青海湖黄鱼的资源从32万吨减少到不到1000吨。根据科学计算,青海湖黄鱼数量达到16万吨以上,生态趋于平衡。2003年,黄鱼被列入青海省第一批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2004年,《中国物种红名录》被列为濒危物种。
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一次性盗捕黄鱼50公斤以上构成犯罪,最高量刑为3年有期徒刑。虽然国家有规定,但盗捕并没有中断。冬天,盗捕者明目张胆地把卡车开到湖边,搭起帐篷,用电动下网机遥控牵引网捕鱼。特别是从2010年到2012年,巡逻压力很大,南加说非法捕捞者数千人。
2010年,南加成立了由30名牧民和志愿者组成的青海湖黄鱼巡逻队此后,沿湖各县乡建立了固定的巡逻队,400多人长期参与巡逻,数千人在盗捕高峰期积极参与巡逻。
由于民间巡逻队几乎全天候巡逻和县渔政部门依法打击,捕鱼者逐年减少。
青海湖周长360公里,接下来的巡湖花了四天时间,重点是湖东海晏县、湖北刚察县、湖南共和县的水域和岸边。
冬天,青海湖看起来并不平静。冰上的裂缝是垂直和水平的。破碎的冰在相互碰撞中再次结合成一个奇怪的凹凸表面上的土层被盗挖了许多洞来避免寒冷和隐藏工具。黄鱼的收购价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促使盗捕者冒险。当时,在青海湖景区手册中,黄鱼依然美味。
通常盗窃者一大早就下网,冰上会留下标记。巡逻队员凭借长期积累的经验,一眼就能分辨出下网的特点。他们手持凿冰钢钎,在盗捕点挖掘渔网。陈杰注意到巡逻队员拉网时不戴手套,伸进冰水的手冻得通红。南加告诉他,他不戴手套是因为湿手和手套会粘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上。
拉出的渔网很细,牧民叫它断子绝孙网,一条条挂着的黄鱼在挣扎,有的已经死了。
整天在冰上行走搜索,找网摘鱼,根本不在乎吃什么。直到晚上,南加才在牧民公保东智的家里给大家带来一点熟干肉。陈杰记得肉吃完手里有油,牧民不会把手伸进湖里,而是用布擦,怕污染湖水。晚上,队员们没有睡觉,而是用针线把青海湖黄鱼巡逻队的大字缝在横幅上。
2015年2月28日,陈杰采访拍摄的《青海湖鱼保护者》报道发布后,青海省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了渔业管理、公安等职能部门的力量,联合执法,打击非法盗窃。同时,各职能部门进一步团结沿湖牧民和居民,让更多人参与保护。
不到一年,青海湖从肆无忌惮的黄鱼偷捕,到第二年冬天,冰冻的湖面上很难找到黄鱼偷捕者。
据媒体报道,2021年黄鱼资源量恢复至10.85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2倍。
一群人的能量传递
2015年10月8日,陈杰关于青海湖生态环境问题的第二篇报道《垃圾伤圣湖》发表。新京报报道发布当天,央视、中国新闻网、光明网、各大门户网站进行。
同日,青海省委书记罗惠宁、省长郝鹏作出指示,要求海南、海北政府和青海湖景区动员一切力量,抓紧时间彻底清除青海湖周边垃圾。
至于报告的原因,陈杰说,在巡逻黄鱼时,他发现了青海湖的垃圾湖问题,但现在是冬天,大量的垃圾被冻结在湖岸的泥层和冰层中,图像很难表达清楚。
2015年9月底,陈杰第二次来到青海湖进行环湖调研采访,乡镇垃圾桶冒烟,空气特别难闻。坑垃圾场、医疗垃圾、生活垃圾、游客扔包装袋、餐饮垃圾甚至破旧家具,坑底不做任何防渗处理,直接埋,最近距离居民只有200米,湖公路围栏从垃圾场漂浮白色污染物,一点风,挂不牢的白色塑料袋会飞到其他地方。
更严重的是,他在黑马河乡的一个垃圾场外发现恶臭的液体溢出并流入草原,而下游不远处的黑马河则直接入青海湖。
国庆期间,陈杰跟随在青海湖捡垃圾十多年的南加和志愿者,前往共和县倒流河镇湖东洱海湿地清理垃圾,距青海湖约500米。
《垃圾伤圣湖》发布第二天,当地媒体报道称,海南、海北、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组织协调各级政府和单位1万多人,调用400多辆车辆和机械,两天清理垃圾270多吨。
自2016年以来,青海省投资数亿元推进二郎剑污水处理厂质量和效率提高,确保垃圾问题不反弹,全区无垃圾。
2021年1月,陈杰采访了共和县副县长韩福龙。他说,青海湖的大部分水域都在共和县,可以说是青海湖最大的生态安全屏障。下一步,共和县将建设无废物城市,投资1亿多元,建设3家污水处理厂和4个垃圾填埋场,将所有垃圾和污水储存在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
2015年10月17日,《普氏原羚保护困境》第三次围绕青海湖陈杰报道。报告中,南加建议自发保护普氏原羚,为普氏原羚提供栖息和觅食的牧民应给予适当的生态补偿。
青海省林业厅随后对普氏原羚威胁因素进行了专项调查和防治,包括在充分尊重牧民意愿的基础上,在甘子进行协商
河乡大玉村将部分网围栏降至1.1米,减少98公里,在俄罗斯和日本村普氏原羚集中区去除150公里,并给予牧民相应的补偿。
据媒体近日报道,青海湖流域普氏原羚数量已从2012年的750多只恢复到2021年的2969只。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访青海,强调碧波荡漾的青海湖在环境综合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果。”
人走天下必带碗
2021年1月,最大的寒潮刚刚过去,陈杰再次拜访了南加。这一次,已经是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协管员的南加,正在小湖巡逻。
在原来的白色盐碱地上,大多数土黄色的草都很高,因为一年前右腿小腿截肢手术没有完全恢复,南加红黑瘦脸在摇晃的草地上有点累。
陈杰看到,南加似乎忘记了假肢,仍然像刀锋一样渴望穿过,他的大女儿班马措忍不住提醒他放慢脚步,但没用。南加边走边说,青藏高原的草原价值不在于它的产量有多高,而在于它的生物有多丰富。大面积的手掌,你要能数出7-20种植物,此时的草原就很健康了。
南加说:土地已经整理了20年,湿地土壤和植被的高度和密度与我小时候看到的相似。
魏磊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研究生,也是小泊湖的环保志愿者。2017年,魏磊和志愿者团队在小湖观察了112种植物。魏磊说:青海湖周围大约有400或500种植物。经过20年的保护,小湖的植被丰富度非常高。
南加发现的固沙植物黑沙杆及探索出成套治沙方法,已成功推广到四川若尔盖等地。然而,小湖的沙地部分是青海湖东沙漠(日月山、流拉山、拉拉山、加当山和青海湖之间)。此外,在小湖的小生态系统中,盐碱地覆盖面积最大,因此其生态保护意义重大。
南加曾带领家人和志愿者沿湖搭帐篷,将青海湖环湖沙漠和沙漠化区域带到风餐宿露GPS通过一些大学提供的技术支持,在地图上铺设坐标,计算沙漠和沙漠的一般面积。
2021年1月23日,天一亮,南加就带着陈杰和志愿者出发,目标是青海湖东部的沙漠腹地。
在一个叫夏龙多的谷地里,冰河旁边有四棵孤独的树。南加回忆说,1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原始森林,沿着河谷长满了树木,绵延了几公里。他认为,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是沙漠的侵蚀。
在沙丘的高处,几名穿着藏族服装的游客在摄影师的指挥下拍摄艺术照。洛桑说,现在人们经常在这里拍照。他们不知道沙丘下有美丽的草原。草原与村庄相连。
根据志愿者团队五年的数据分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省级企业地块20万亩沙漠治理不力。沙漠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而且继续向青海湖扩张。
2021年3月14日,陈杰的报道《环保愚公巡沙记》发布,该省属企业于2021年将沙漠治理资金拨给共和县。
陈杰采访了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晓南。他认为,作为亚洲重要的水源,青海围绕水源保护区开展了一切工作。2004年,青海省出境水量超过400亿立方米,现年出境水量超过620亿立方米,基本达到二级水质以上标准。
李晓南说,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青海系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度不够,生态系统连接、完整性不够,这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让青海生态保护的完整性、连接、系统达到新的水平。
李晓南说,南加在保护青海湖生态方面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他的保护意识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简单保护观。
这件事发生后,南加告诉我,他希望在一片曾经是草原的小湖上种一些树,现在已经退化成盐碱地。与此同时,他希望建立一个生态博物馆,与更多的人分享和研究他多年来的生态保护成果。
但他不能靠养羊筹集资金,然后我联合腾讯发起了公益项目,帮助南加实现愿望。
腾讯公益很快为建立生态博物馆提供了30万元的公共筹款。北京一位姓陈的女士在看了《新京报》的报道后,直接捐赠了100多万元种树。南加表示感谢。她说:我应该感谢你。幸运的是,有这样一个角落,否则我永远不知道我能帮忙。
湖北有一片沙漠。20年前,南加在那里种了1万多棵树,东面是盐碱地。种树前,南加用羊粪、牛粪、破牦牛骨和水改良土壤,然后种植了3000棵青海云杉和桦树。南加的爱人每天都用水泵把小泊湖湿地里的泉水进这些新树里。
一年后的今天,盐碱地变成了一片森林,生长良好;生态展览馆也建成,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授予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小湖生态科学基地。南加的两个女儿和孙子都成了评论员。
就在南加实现了他所说的终身梦想的时候,2022年1月,58岁的南加患上了长期生活在寒冷高原上的人最容易得的心肌梗死。他的病来得很突然,家里一片慌乱。最后,在一些志愿者和陈杰的帮助下,南加通过及时的手术转危为安。
南加记得手术后刚醒来,危险期还没过。他觉得这次可能过不去。他首先想到的是给陈杰打电话。他的愿望实现了。他很好。他准备好高兴地离开了。他请他将来帮忙照顾孩子,但医生拒绝了这个请求。
2022年6月,南加在小泊湖生态科普基地为学生讲解青海湖生态故事。
身体恢复后,南加思考如何使生态展厅更加标准化,涵盖青海湖乃至青藏高原的文化生活习俗、环境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研究。他和志愿者在野外安装了一批红外摄影仪,动态监测普氏原羚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繁殖。他们真的在共和县赛钦山发现了一只雪豹!
认识南加七年后,陈杰的记忆中总有一幅原始的画面。清晨,在小湖湿地的高处,两只普氏原羚在草地上穿梭跳跃。南加的家简单而温暖。他盘腿坐在走廊的地上,靠在墙上,看着一切的人和事,沉默而安静,他的身体似乎成了自然的一部分,在过去的时间里休息。
当时他想知道南加的环保理念是什么,南加说:人走天下必带碗。”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南加说,你自己准备碗筷,自己清洗碗筷带它四处走动,接受每个人的礼物。人们需要一个碗就足够了。
同题问答
新京报: 说到初心这个词,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陈杰: 到很多地方,去看看。
南加: 初心,我想起了妈妈小时候给我讲的环保故事。
一个是关于水,妈妈说,不能浪费水,水特别神圣,不能抓鸟,也不能打蛋,因为蛋是鸟,坏就是杀鸟。
新京报: 如何理解做自己?
陈杰: 需要卸载过去不断积累的身心枷锁,体验和体验我们所做的事情,专注于激发我们的创造力。
南加:
做自己就是做一个真正的环保人士,青海湖的生态越来越好。在接下来的五年或十年里,我将继续做得更好,让更多的人来这里进行生态交流和学习。
关于智慧树毕业证书对青海湖的影响和保护,他及其故事的主要内容已经完成!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智慧树毕业证有什么影响(青海湖捡垃圾,近两年戴假肢恢复沙漠植被)》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714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