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敏
题图为乐亭二中老照片
1955年夏,我考上了乐亭二中。1958年毕业后,我去了其他地方学习和工作。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岁月把原来的花季少年雕刻成古老的老人。岁月把原来的花季青少年雕刻成古老的老人。逝去的渐行渐远,许多往事已淡出记忆,但二中的一些事件仍有印象。值得称的是,今天南地北的几个同学还有电话联系。闲话今昔,遥想当年,感慨良多。千言万语,离情别绪,化作几个思乡泪!
乐亭二中是一所新建的初中,位于县城东南不远处。学校西边有一条南北大路,南到王庄,北到县城,周围都是农田。校舍分为东西两部分,东校为教学区,西校为生活区,中间有操场相隔,东西校区大门相对应。东校区北侧是学校领导的办公室,其余为教室、各科实验室、教具室、体育器材室等,中心为教研室。西校区南北长,东西短,西开门面向大道。一条运河从西向东穿过,运河上有一座石桥。北面是男生宿舍、总务处、医务室、阅览室、仓库、员工食堂、女生宿舍。桥南是学生餐厅和伙房。二中学生餐厅体积大,壮观,可容纳2000多人,是当时县城最大的建筑。校园里有许多花草树木,师生双手栽培,景观优美,尤其是夏季。小学看不到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桌凳、整洁的宿舍、完善的教学设备、宽阔的操场和各种体育设施。所以入学后,处处感到陌生、新鲜和快乐。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和美好的时光只有努力学习,才能配得上家长和学校。
入学后,我被分为第22班(从建校开始)。每班60人,男女生各半,座位交叉排列。全校学生1400多人,教职工100人左右。班主任刘纳宇教数学。老师认真负责,关心学生。当时党的教育方针是:让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意识、有文化的工人。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开展学习好、身体好、工作好三大活动,实行青年劳动制标准,组织文艺、体育比赛、读书会、报告会、学生成绩展等。每个人都有意识地遵守纪律,上进,你追我赶,没有人愿意落后。生活节俭朴素,水平低,不攀比。学生团结互助,心情舒畅。当时班风校风都很好,闲事很少。学校管理到位,规章制度健全,师生责任感强,使命感强,尊师重教。体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氛围。
学校设有办公室、教学办公室、各科教研室。党委书记刘凤翔、校长陈欣、副校长常××、教学主任梁仲谋平易近人,态度和蔼可工作认真负责,深受学生尊敬。学校有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学习宣传、文体、生活三部分。我和一个叫姚纯真的女同学担任过学习宣传部长。姚纯真聪明,工作能力比我强。我还是班里的学习委员,负责班里的学习。学生会职责分工明确,计划安排贴近实际,在学校领导下工作,得到大家的支持。各年级学习进度按计划进行,分月、季、学期、学年。各科教学计划的内容由各教研室制成,贴在教室内墙上,一目了然,让大家都知道。学校还处处为学生着想,统一定制《笔记本》、《作文本》、《学生手册》,低价卖给学生。我还保存了一本学生手册,详细记录了每周、月、季、学期、学年的学习成绩、学期和学年的性格成绩。基本上是5分,没有2分,3分。上面有各科老师的签名,最后有校长、教学主任、班主任的印章,还有给家长的评论和信。总之,学校里的一切都很正规,催人奋进,但我也开玩笑说二中是5分加绵羊教育。我离开乐亭已经很久了,在其他地方工作了很多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才知道我省的一些县中小学仍然是破房子、土台、泥孩子。就教育而言,与我县的差距很大。也许现在都好了,但愿这样。
学校紧跟当时的情况,在做好日常教育的同时,不失时机参与农业合作、一化三改、反右、勤工俭学等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开展各种宣传和社会实践。每年4月28日,我们都要聚集在一起,纪念李大钊同志的英勇正义,缅怀先烈,激发斗志。教师还带领部分学生到唐山开滦煤矿参观地下机械化煤矿。多次参加农业劳动,每年植树造林。记得1956年春天,老师带我们去会里滦河以东的沙滩植树。学生们背着按要求准备的新鲜柳树棒,排队到会议滦河,然后乘渡船到河东岸,在大海滩上种植数万根柳树棒,然后浇水,但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存活了。
1957年初,为响应粮食增产过黄河、跨长江的号召,帮助农业社积肥。当时城西长河枯水段底部有厚厚的河泥,尚未解冻。农民工用冰子和钢毅打出冻泥块,我们用篮子抬到岸边,然后运到农田,弄得满身污泥,满头大汗。师生一起战斗,笑声响成一片,没人说脏累。
1958年春天,一股勤工俭学的风吹进校园。学校闻风而动,开展各种相关活动。一些毕业班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大清河新生盐场半工半读。四月初气温还很低,我们带着课本和行李,步行70多里到盐场四分场。从未见过的盐场真的是白茫茫,水汪汪,盐垛如山岗。我们住在盐工宿舍,海边气候潮湿寒冷,加上寒风,晚上冻得发抖,从来没有遭受过这样的艰辛。每个人都咬紧牙关克服困难,度过了难忘的50个日日夜夜,每天上半天课,工作半天。先用一种叫拨垂的工具做麻绳,再蹲在地上把芦苇做窗帘。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快速学习,熟练掌握。芦苇帘用于覆盖盐垛防雨,盐垛用量大。做这种工作腰腿疼,很多同学的手都磨破了,右手拿不住笔。许多女同学生病了,但没有人抱怨,只是活了下来。我们还有很多体格好的男同学去盐田工作,他们都做过扒盐、大篮抬盐、独轮车运盐,这是典型的重体力劳动。盐工都知道。在纪念五四青年节的时候,我们邀请了一位姓吴的老工人来讲述盐场的历史,讲述盐工在日伪时期的悲惨生活和今天的幸福。这真是新旧社会的两重天。他家七口人,三个人上班,生活很好。他是盐场劳模,工龄20多年。日本人占领期间,奴役中国劳工,掠夺大量原盐,运往日本。他们在这里建了许多自流井,淡水全年从地下深处流向地面供人们使用。我很好奇。我看到了几个风格相同的地方。中间有一个水孔,像一个泉水,四周是一个用混凝土建造的水池。我不知道还有没有。
星期天,老师带我们去海滩挖蛤蜊,抓螃蟹,心情很好。
蛤蜊通常静静地藏在浅滩泥里,壳稍微张开,吃东西。人们在附近发出声音。它迅速关闭外壳,一股浑水立即涌出。当你用手挖的时候,里面一定有一只蛤蜊。
老师还带我们去石臼坨岛游泳。退潮时,我们卷起腿裤,穿过八里多的浅海滩。岛上到处都是灌木和杂草,据说有很多药材。有许多鸟和兔子,就像它们的天堂一样。岛上有一座标志性的建筑,里面没有僧侣。不远处有两个破旧的农舍,三个临时居民。岛上没有路可通,只有弯曲的羊肠小道,据说是兔子跑出来的,用手把两边的树枝拉开。我们捡了很多鸟蛋,放在书包里拿回来煮,很开心。当时没有爱鸟护鸟的说法,现在似乎是罪过,应该忏悔。
我们还与盐场工人举行了一次聚会,互相制作节目。盐场为我们放映了电影《柳堡的故事》,其插曲《九九阳光明媚的日子》唱了很长时间,后来受到了权威的批评。这部电影的外景是农民浇地用的风车,几乎和盐场灌池用的输水风车一样。当时四分场没有电,生活照明用电只有一台小发电机,其余都靠人力和自然风力,年产原盐8万吨。
告别盐场勤工俭学,返校后抓紧时间赶课复习作业,迎接毕业考试。6月中旬左右,滦河上游降雨,洪水直奔下游,长河迅速上升,迅速与岸平,县城随时有被淹的危险。关键时刻,县领导立即动员安排抗洪抢险,保障县城安全。我校的任务是加强西大桥河南段东岸河堤,防止河流溢出。不顾一切,大家迅速将土壤放入草袋、麻袋中,手举肩扛,层层压实堤岸。紧张忙碌得喘不过气来,从那天早上到第二天早上,日夜没有休息,草草吃了点饭,直到洪水退去稳定下来,我们才回到学校。这是二中最后一次体力劳动,也是惊心动魄的一次。
三年的学校生活和食物是难忘的。当时,学生每月8元的食物费似乎微不足道,但大多数学生在农村,父母从事农业劳动,经济条件很差,负担难以承受。学校规定每四周回家一次,周六下午回家周开始,周日下午回学校,风雨无阻,我来回60英里。每次回家,父母都会担心钱,我带钱心里也不是滋味,至今为之叹息。食堂食品一般,粗粮为主,细粮少,食品质量少,学生意见多。学校领导努力解决,收效甚微,原因复杂,是一个无解方程。
时光飞逝,转眼间就要毕业了有一天,班主任刘老师告诉我,学校打算送我上高中。问我打算做什么,老师的重视,但是家庭条件不好,遥不可及。让其他同学去吧。到目前为止,二中学龄已点。7月的一天,全班同学和一些老师合影留念,照片保存至今。
以上能记住的旧事,平淡无奇,无足可称,但都是真实的,亲身经历,没有修饰,朴实无华。时代不同,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化,有的甚至变得不可思议。希望世间真情永驻,善美永存。二中往事至今都能记忆起来,都是因为感情深厚。在师长的培养教育下,克服了困难,得到了锻炼,经受住了考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离开家乡后的岁月更长,情况更加复杂多变,可谓风雨兼程,但始终顺利,不受挫折。衷心感谢家乡人民提供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永不忘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深厚友谊。
(作者李克敏,邯郸市政协原主席。)
乐亭二中毕业证图片大全和忆乐亭二中的主要内容已经完成!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乐亭二中毕业证图片大全(千言万语,离情别绪,化作几个思乡泪!)》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714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