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奖状”印证红色历史
——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沿革和变革
1951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军政大学云南分校颁发给学员刘慎权的模范奖状。
大西南进军中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颁发给党员的行军光荣证
作者杨竣杨丹尧马晨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第10期《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中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近日,中共云南省委常委会也强调,要结合云南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深化历史文化研究。
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为切实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开展了“人民军校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办学”课题研究,收集到一批珍贵文物资料和办学期间教科书等资料。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边海防学院昆明校区提供了那一时期留存下的档案资料复印件,非常珍贵。另外,一些健在的毕业学员提供了毕业证书、荣誉证书、模范奖状和图片等珍贵资料,见证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
沿革和变革
云南陆军讲武堂创办于清末时期,发展于民国,重生于新中国。从办学角度讲,历经清末、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至新中国涅槃重生四个办学时段。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内45年(1909—1958,中途停用办学4年)的办校办学史,也从另一个侧面见证了近代中国旧民主革命的兴起到失败,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的苦难与辉煌。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的历史沿革到历史变革的过程为:
清末宣统年间:1909年8月—1911年8月,称“云南陆军讲武堂”。
北洋政府时期: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年6月—1928年4月称“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期间加挂过的牌子有:1920年10月—1923年4月,加挂“云南陆军高等军事学校”牌子;1923年1月—1927年4月,加挂“云南陆军将校队”牌子;1926年1月—1927年3月,加挂“云南陆军训练总监部”牌子。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年8月—1935年8月,称“军官团”和“教导团”;
1935年9月—1938年8月,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昆明分校”;1938年9月—1945年10月,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
解放战争时期:奉令裁撤,结束军校办学。1945年11月,云南省政府行政干部训练团;1949年6月,第6编练司令部用地。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昆明起义后,为云南省临时军政委员会军官收容大队所用地;195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进驻昆明后,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凤凰涅槃得以重生,解放军的各种军事院校在此办学,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1950年3月—1950年5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第四分校”,校长陈赓;1950年5月—1951年2月,
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军政大学云南分校”,校长陈赓;1951年2月—1951年4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军区初级步兵学校”
;1951年4月—1951年9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步兵学校”;
1951年9月—1955年6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步兵学校”,首任校长因工作未到任,后由徐其孝任校长;1955年6月—1958年1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步兵学校”(后迁出),校长徐其孝。
刘慎权获得的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
广州招生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成立于南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四分校随兵团在向西南进军途中到达广东佛山。四兵团司令员陈赓(兼任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校长、政委)鉴于广州地区文化较为发达,拟在此招收一批学生,特派分校政治部主任刘增钰持亲笔信到广州专程向时任广东省省长兼广州市市长叶剑英同志报告,请他支持在广州招收一批青年学生。
叶剑英1917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第十二期,是炮兵科学员,1919年12月22日以“最优等”成绩毕业,证书上写着“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第十二期炮兵科学生最优等叶剑英于本校规定学术考试及格特给证书”。
叶剑英见信后,当即表示支持招收学生。1949年11月8日,广州《南方日报》刊出“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招生广告”,明确“凡志愿参加人民解放军,为人民祖国服务的爱国优秀知识青年”“年在十八岁以上廿五岁以下,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者”“有高中、大学之毕业学历及相当文化程度者”,都可报名,经过“国文、数学、史地政治常识,口试、体格检验”考试合格者,录取入校学习,学习期满后“分别进入专科和依其志愿分配人民解放军担任各种工作”。
西南军区军政大学云南分校毕业证章
投笔从戎
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的招生广告发出后,广州大学、中山大学、国民大学、岭南大学、华侨大学、广东省文理商法学院等高校知识青年,以及港、澳和海外爱国华侨青年积极应招,报考人数达3600多名,经11月20日、21日两天考试,共录取学员1431名。其中有1949年7月毕业于广州市一中高中,被中山大学化学系录取,9月完成了中山大学入学注册的刘慎权。他在阅读了毛泽东主席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书籍后,毅然决定报名,并被成功录取。入校后,刘慎权分配到第4大队第21中队第2组。由于同组的同学都是广东人,大部分人不会说普通话,刘慎权能讲一点普通话,被推选为组长。
通过广州招生,二野四分校学员达到3000多名。根据实际情况,四分校调整了编制机构,将特科大队改称第4大队,广州招收的学员全部编入第4大队,女学员编入女生中队。二野四分校在广州招的这批学生都是知识青年,有着较高文化素养,为解放大西南、建设新中国增添了新的力量。
1949年12月24日,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从佛山上船,经广州到达梧州,1950年1月16日到达广西贵县,开始三千里的行军。在刘慎权写的《回忆投笔从戎》一文中,他这样写道:“第一天行军,对我们这些学生兵来说是个演练。从贵县到覃塘,大约只有40华里。开始时,队伍还是整整齐齐的,但走到半途,很多人脚就打泡了,有些人掉队了,有些人绑腿散开了,队伍变得七零八落。大队领导命令我们在覃塘休整3天,我们这些学生兵,带了不少东西,背包都很大很重,于是纷纷轻装,把大的棉被,不必要的东西清理下来。大队又动员开展评好运动,每个小组都争当模范,发扬革命英雄主义,从覃塘沿着西江往西北方向走,经广西的宾阳、武鸣、南宁、田东、百色、田西,贵州的册亨、安龙、兴义,云南的罗平、师宗、宜良,于1950年3月21日到达昆明。行军途中,经过贫困落后、人迹罕至的山区,还常常受到土匪的干扰,虽然是日行夜宿,常常天未明便出发,半夜才到达宿营地。经过艰苦的锻炼,很多人还帮炊事班挑大锅,到达宿营地还打扫房屋,为老乡挑水。到达云南时,个个都变成不怕苦不怕累,没有一点学生气味的工农兵了。”
1950年2月19日,二野军大四分校四大队行军过南盘江,由广西进入贵州。图为横渡贵州南盘江浮桥。
模范奖状
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收集到一份71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军政大学云南分校为毕业学生刘慎权颁发的“模范奖状”。这份奖状整体主色调为红色,“八一”军徽闪耀着光芒映衬着奖状。奖状正上方用“八一”军徽、麦穗、红带、红旗紧紧围绕毛泽东主席头像的图像,奖状周边用红、蓝、黄三色粗细相间的线条装饰,突显了浓郁的时代感和军队特色,奖状内容为印刷体和手写体:
刘慎权同志在政训队七个月学习中忠诚负责,积极工作,努力学习,执行政策,遵守纪律,工作有显著成绩,经群众推荐,校党委批准为叁等学习模范,特发给此奖状永志纪念,希望继续努力,保持光荣,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除了这份1951年8月的奖状,在1950年向云南进发的千里行军中,刘慎权在南宁至兴义途中工作表现突出,被表彰为“甲等好”,获得了光荣证。行军结束总结时,又被表彰为模范学员。1950年5月18日,因在本期学习中和向大西南行军中表现突出,又评为“贰等模范”学员。
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学员刘慎权毕业证
成长基石
在二野四分校的学习经历,为许多学员奠定了成长基石。1952年,毕业留校任政治教员的刘慎权,进入四川大学学习,1956年毕业于川大数学系,1959年至1962年留学苏联,在莫斯科苏联科学院获物理数学副博士学位。刘慎权是我国最早从事计算数学和计算机应用的学者之一。他在流体力学、爆炸波、核反应堆、计算机图形学、科学计算可视化等领域的研究,对于促进CAD与图形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还培养了大批计算机应用专门人才。他在回忆这段参军历程中写道:
参军这一段经历,时间虽短,不到三年,但对人生的锻炼是巨大的,一起参军的战友,都十分珍惜这一段历史……对军大(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极有感情。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的沿革与变革,传承着革命精神,熔炼着革命信仰,赓续着红色基因。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田东市高中毕业证图片(“模范奖状”印证红色历史——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沿革和变革)》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709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