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99,我们相约穿喇叭裤去高考)
开栏语:
高考镌刻着国家的发展、时代变迁,也记录下那些年关于青春、汗水、理想的故事与个人命运的改变。又是一年高考季,我们特邀不同时代的高考生用他们的高考故事,讲述不同的时代的高考印记。从他们的故事里,感受时代的脉搏;用他们的故事启发我们思考:高考、努力、奋斗的意义;在他们的经历中感悟:人生不以高考论成败。
张俊蓉当年留影
张俊容:出生于1972年,199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现在东莞教育行业工作
高考记忆:被保送骄傲中的小遗憾
我出生于70年代初,我是1988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当时,每家每户都会有几个孩子,独生子女很少,我们家就有三个孩子。时代的原因,父母不会把希望放在一个子女身上,大部分高考生都会面临两个竞争,一是家里孩子之间在竞争,都希望能成为让父母骄傲的那个孩子;另一个是能考上高中的同学本身也很优秀,所以竞争压力也很大;加上那个年代不读书就只能去工厂做工人,或者出去务工,不像现在还有很多读书渠道可以选择,所以大家都拼命地去过高考关,希望能通过这个环节改写自己的命运。我就是那个拼命跑的孩子。
其实,努力是因为我有一个目标:那个年代,有被保送到大学的机会,我想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能够被保送;同时,在家里,我也想做最优秀的那个。不过不同于后来,那个年代被保送似乎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学习成绩,不像后来是多维度考查学生综合素质。
湖北是教育大省,整体水平都很高,被保送的要求自然也非常严格。记得当年,要么是参加奥数竞赛获得一等奖的,要么是每年成绩在全省前列的。为了被保送进大学,周末大家都按时放学,我总是学习到全校同学都回家了我再收拾书包回家。华中师范第一附属中学在武汉的办学水平还是很高的,学生成绩整体水平高,所以想要超越,必须更加努力。如此长时间的坚持,确实为自己赢取了奔跑的时间,我的成绩也一直保持在全年级前列。
张俊蓉大学毕业证
被保送的资格需要自己申请,不是评比,在高考前一个月,会出通知。接到通知后,我申请了保送资格,并参加了华中师范大学的保送考试,连着几晚熬夜复习,我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拿着通知书给父母时,父母很意外也很高兴。在那个年代能被保送,着实算得上骄傲的事情。获得被保送资格后,高考当天我就不用参加了,这也算是一个小遗憾。
我们当时高考时间还是7月份,武汉非常闷热,记得当天倾盆大雨、电闪雷鸣,我暗自为我的同学们担心会受到天气影响。现在高考改革后,时间提前到6月份了,天气没有那么热,希望孩子们能从容面对,考出好成绩!
杜海坚大学毕业照
杜海坚:1979年出生;1999年毕业于广东普宁二中;现为东莞的一名教师
高考记忆:男孩们相约穿喇叭裤去高考
我是1999年参加高考的,那个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到了我的家乡。潮汕地区的父老乡亲善于经商,乘着改革春风,开始做一些生意,拉动了我们那个小镇的消费水平,也带动了很多人一起经商,我的父母也很快加入其中。所以,跟上90年代初期比,我们那个时候的经济条件要好很多。
高考前后,印象最深的是,改革开放春风不仅扭转了我们的经济条件,还从香港吹来了时尚元素:我们班的同学们开始流行穿喇叭裤,男生还喜欢穿花衬衫。有的人会搭配穿西装,就是当年的列宁装,现在想起来有些土啊,但在当时,真的很流行。
我们班有很多男生穿着华衬衣上课,有个别人还留了稍微长一点点的头发,这个画面放在今天肯定被说成是“辣眼睛”。
后来高三的最后一学期,我们班上男生几乎人手一件喇叭裤,而且还是那种浅黄偏金色的喇叭裤。
杜海坚后来考上了华南师范大学
高考前一个月,有同学想着让大家轻松上考场,提议高考时一起穿喇叭裤去高考,这一提议得到了很多人响应。其实那个时候,经济形势大好,“能考上大学就读,万一没考上就去经商”是我们当中很多人的想法,所以对于考大学,父母没有明确的要求,我们的压力也并不太大,我理解那个提议是彼此舍不得大家相处三年的情谊。
我的父母对我们的零花钱没有特别管制,家里三兄弟姐妹,父母将零花钱集中放在某个地方,谁需要就拿,但大家也都不会乱花钱。为了也能跟大家一起穿着喇叭裤赶考,我特地拿着50元去买了一条。那个年代,喇叭裤因为流行有点小贵,但是父母没有说什么。就这样,我成了喇叭裤考生中的一员。
每每回忆起来这一幕真的会忍俊不禁,太欢乐了。大学毕业工作后再有同学聚会,喇叭裤便成了永远、难忘的记忆。
文字:覃凤春
本文来自【东莞时间网-i东莞】,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1999年高中毕业证图片和特别策划·我的高考记忆》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672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