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理财,月收入6000还是财务自由不花一分钱教你财富增值现金就是负债……近年来,微博、短视频等平台频频出现类似的视频或宣传内容。
放大财富焦虑,围猎新手
穿着笔挺、妆容精致、散发商务气息的帅哥美女,输出金融逻辑、金融自由等看似专业的词汇,推广金融课程……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这样的画面并不少见。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发展实验室发布的《国家金融商业教育白皮书》(2022年版)(以下简称《白皮书》),中国金融商业教育产业呈爆炸式增长。从2012年到2019年,相关企业的注册量从260多家增加到1800多家,增长了6倍以上。截至目前,商业信息服务平台企业调查显示的财商教育相关企业已超过6000家。
25岁的南京市民周慧刚生完孩子,家庭收入仅靠丈夫月薪1万多元。上有老,下有小,钱不够花。周辉说,她参加了小白金融课程,由一家金融和商业教育机构收费12元。在后半段,培训师开始展示过去学生的收入案例,并推荐付费课程。看到这么多学生通过学习实现资产增值,我很兴奋。最后,她分期付款购买了价格近万元的理财课程。
挣钱不容易,存钱更难。江苏一位26岁的新农民表示,近年来,果园收成不错,但市场波动较大,生产资料价格迅速上涨。年收入超过10万元,但到年底,手里总是没有钱。只想买个财商课,以小博大。”
此外,会员费和用户转化带来的收入也是一些金融和商业教育机构的利润来源。前者是机构根据会员支付的费用提供不同的课程服务和实践指导;后者追求客户后端金融服务的利润,包括金融产品销售佣金、开户佣金等。
行业鱼龙混杂,涉嫌违法经营
看似繁荣的金融商业教育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不久前,一所金融商业教育学院上演了一个翻车场景:一名培训教师将积极基金解释为他人积极推荐的基金,实际意义是寻求超越市场表现的基金,教师的表现让学生笑又哭。
有网友在贴吧吐槽:所谓的高级理财课程根本学不到知识,老师说的都是正确的废话,感觉交了一波‘智商税’。一位曾在一家金融和商业教育机构工作的人士承认:大多数付费课程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而且是免费的。而且教学的‘班主任’大多是从学完课程的学生直接转化而来的,其实也是销售人员。”
部分财商教育人员在教学或沟通中存在违法行为。一些学生说,一些没有金融许可证的金融和商业教育机构在教学中推荐金融产品,收取投资费,甚至伪装成客户财务管理,涉嫌违反相关法律。
一些财商教育机构设置的陷阱是交钱容易退费难。许多金融和商业教育机构都有严格的退款条件,如必须完成课程并通过考试。有员工坦言:考试难度掌握在我们手中,想让你不过,有些办法。”
《白皮书》指出,金融商业教育行业缺乏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明确规范,呈现出教育和金融的双重属性,运营模式具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特点。教育培训目标兼顾个人和公益性质,导致金融商业教育行业监管属性模糊,主体不明。
建立行业准入门槛,确保金融安全
目前,强烈的社会财务需求与缺乏财务知识的矛盾突出。金融商业教育在提高居民的财务素养、促进经济和金融健康有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缺乏行业标准和监管薄弱的问题值得关注。业内人士认为,有关部门应逐步建立协同监督框架,加强行业自律,引导行业和机构合规守法经营。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冬伟表示,金融商业知识互动行业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因此有必要处理规范与发展的关系。对于发展迅速、具有互联网属性的行业,要善于积极推进行业标准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行业准入门槛等市场监管政策组合工具。
《白皮书》指出,金融商业教育行业最有可能采用的监管结构是功能监管理念下的多部门协调监管,不同部门根据业务和职能进行分类,在协调结构下进行监管。同时,政府要支持和帮助行业自律组织建设,引导行业和机构合规合法经营。
许多专家认为,为了加强行业制度、政策和规章制度的建设,有关部门可以共同发布规范金融商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管理制度,实施金融教育、金融商业教育等机构的预备案或审计,并对金融商业教育从业人员提出明确的资格要求。
一些专家呼吁加强金融和商业教育行业的非法营销管理,以确保金融安全。中国政法大学法治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车宁认为,金融商业教育应避免互联网风险放大效应,严格区分教育和营销的界限,保持合法竞争和合规管理的红线,从广告层面检查,消除信息安全问题。同时,要引导行业自律发展,从销售、培训、宣传等方面加强管理,履行社会责任。
金融专业刚毕业的男性客户到银行办理业务、播财富或收获韭菜——透视金融商业教育混乱的主要内容已经完成!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某金融专业刚毕业的男性客户到银行办理业务(“播撒”财富还是收割“韭菜”——透视财商教育乱象)》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654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