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为庆祝八一建军节,市北区辽源路街特邀辖区10余名老兵携带20余件革命老物件举办红色革命物件展,宣传红色革命文化。在部队里,他严格要求自己,他说:我们是红星,跟党走,听党的指挥,全心全意保卫国家,为人民服务。”
接下来,小编就来看看辽源中专毕业证和市北区辽源路街道革命老物件记忆红色历程的内容吧!
7月27日,承载革命记忆的老物件展览在市北区辽源路街东莞路社区举行。军用水壶、军装、衬衫、胶鞋、腰带、干粮袋、纪念册、子弹壳、领章、荣誉证书、黑白照片等革命性老物件齐聚一堂,在这里一一展示,吸引众多居民参观,将在场的每一个人带入难忘的军民共建岁月。
据了解,为庆祝八一建军节,市北区辽源路街特邀辖区10余名老兵携带20余件革命老物件举办红色革命物件展,宣传红色革命文化。东莞路社区书记孙朴荣说:虽然这些老革命对象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历史演变中逐渐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它们有历史标志,充分反映了人民军队发展的辉煌历程。所以这次我们专门举办了这次展览。”
我是一名从军25年的老兵,出生在胶南的农村,一直以务农为生。1957年,刚20岁就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刚入伍的时候是陆军,不到一年就变成了海军,后来又变成了炮兵。我的部队先后到过文登、烟台、胶州、四方、城阳、北京等地。虽然我没有去过战场,但在部队执行任务也是为了保卫国家。我每次都认真执行任务。1982年,我转业回青岛公交集团四公司,1997年退休,退休时担任机关书记。81岁的董启林说:当兵入伍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当兵就是保家卫国。假如不当兵,很有可能是一辈子在农村种地的农民,也许没有机会结识那么多战友,也没有机会去那么多地方。25年的军事生涯是董启林一生中宝贵的财富。现在回想起那些不平凡的岁月,我还是觉得很怀念。
王朝忠,70岁,祖籍四川蓬安,1972年在家乡入伍,成为一名军人,后来随军到沈阳,成为装甲兵。1986年1月5日,他随部队前往辽宁开源、丹东宽甸,当时沈阳军区副司令也接见了他。离军后,他转到青岛,在青岛市民政局军休所工作。2010年退休时,他担任管理科长。在部队里,他严格要求自己,他说:我们是红星,跟党走,听党的指挥,全心全意保卫国家,为人民服务。转业后,他对自己的工作也很严格,工作了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有犯过任何错误。据了解,作为军休所甲方代表,他负责军休所23栋住宅楼的建设,惠及600多户,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
72岁的刘学晓是青岛人,出生于青岛市南区。中专毕业后,他原本在青岛阀门厂工作,担任技术工人。1969年,他,他于1969年在青岛入伍,他的部队属于南海舰队。很快,他跟随部队到达北部湾所属的龙门岛,与战友们一起参加了抗美援越战争。作为一名技术人员,他主要负责维修船只,包括扫雷艇和越南船只。由于当时越南条件有限,中国只能负责维修。士兵们在一线冲锋陷阵,他跟着一线士兵,时刻准备着,随时负责修理受伤的船只。1973年抗美援越战争结束后,刘学晓从部队复员回到原单位青岛阀门厂,后来调到青岛铸造机械厂。2008年退休时,他担任工会主席、副厂长。虽然他的军事时间相对较短,但这段经历是他生命中宝贵的财富。在业余时间,他还把从越南海防带回来的37炮弹壳做成了精美的笔筒,成为永恒的纪念。2014年,他与战友们在广西见面,从南宁出发,经过北海等地,回到参军打仗的地方。看着当年打敌的阵地被茂密的树林覆盖,成为历史遗迹,他和战友们感慨万千。他热爱摄影,还将当年在部队拍摄的照片与今天的照片进行了对比,并加上注释,以纪念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在展厅里,许多居民围绕着这些老革命战士,仔细听他们讲述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仔细观看每一个展览,并不时地相互交流。在这些厚重的革命物品面前,居民们有时会停下来屏住呼吸观看,若有所思;有时他们对照片和展品赞不绝口。
看到这些先生看到这些后王先生感慨万千。看看这本纪念册。上面的人物不是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吗?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对这些很熟悉。这些东西是传播革命文化的良好载体。”
展厅里还有一个暑假的中学生孙子琪。看完这些物品后,她深情地说:听了爷爷们关于这些革命历史的故事,我觉得历史书上的历史事件突然离我们很近。这些爷爷真是太棒了。他们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很多努力和代价。”
展览结束后,东莞路社区还组织了老兵和居民举办了研讨会。每个人都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忆过去的辉煌岁月,谈论今天的幸福生活。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辽源中专毕业证(市北区辽源路街道革命老物件记忆红色历程)》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653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