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本科毕业证(苦难和新生——西藏翻身农奴影像档案)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西藏农奴制度的废除和百万农奴获得解放的历史背景,以及多位西藏老人在解放后生活的变迁和幸福感。他们经历了苦难,如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文章通过展示他们的肖像、身份证、家庭照片和生活场景,展现了他们的生活变迁和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摘要为:西藏废除农奴制度后,百万农奴获得解放,老人们从苦难中走出,如今生活幸福,感激共产党恩情。

右上:达娃拉珍老人的身份证(12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右上:西塔尔老人的身份证(1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右中:西塔尔老人和家人在一起(1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右下:西塔尔老人居住的西藏定结县陈塘镇(11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格桑边觉摄)。

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关于山南本科毕业证和苦难和新生——西藏翻身农奴影像档案的内容吧!

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颁布命令,在西藏施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从此,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将命运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历史,滚滚向前。

新华社记者深入广袤高原,走近那些翻身农奴,感受他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只有经历寒冬的人,才知道春天的温暖。

如今,西藏的翻身农奴早已过上了祖辈们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苦难和新生——西藏翻身农奴影像档案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 左:次仁顿珠老人的肖像(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右上:这是次仁顿珠老人的身份证(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右中:这是次仁顿珠老人和家人的合影(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右下:这是次仁顿珠老人(左)和老伴在家里干活(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次仁顿珠老人1947年出生,是西藏日喀则市聂拉木县聂拉木镇江岗村人。
老人说,自己一家人在旧西藏都是农奴主的“差巴”(领种份地,向农奴主支差役的人),想吃顿饱饭都困难。吃不上饱饭,苦活儿却要照干,还要捡柴火、牛粪,而到了每年收获的时候,青稞基本都被农奴主们收走了。“就因为干活儿慢了点,农奴主拿起棒子就朝额头砸过来……”
老人说,现在的生活真幸福,自己每个月都可以领到党和政府发放的老党员补贴、养老金、边民补助,生活很富足;过去只能吃糌粑,现在想吃羊肉、鸡肉等,打开冰箱就可以找到。

苦难和新生——西藏翻身农奴影像档案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 左:洛桑多吉老人的肖像(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右上:这是洛桑多吉老人的身份证(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右中:洛桑多吉(后排左三)和老伴次仁卓玛(后排左二)与家人合影(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右下:准备出门的洛桑多吉老人(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洛桑多吉老人1942年生,是西藏日喀则市聂拉木县聂拉木镇宗塔村人。
旧西藏的黑暗生活是老人不堪回首的往事。16岁的洛桑多吉给聂拉木地方的农奴主当背夫,为农奴主背运食盐等货物,一次背50公斤左右,背一趟30公里。长期营养不良,又要背负重物,他说感觉腿就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1959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民主改革后,我家分到了牦牛,吃上了饱饭,共产党和政府还提供了一份工作。现在我家有十多口人,曾孙子、曾孙女都有了,生活简直比蜜还甜。我们永远不忘共产党的恩情,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洛桑多吉说。

苦难和新生——西藏翻身农奴影像档案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 左:达娃拉珍老人的肖像(1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右上:达娃拉珍老人的身份证(12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右中:达娃拉珍和朋友走在拉萨街头(1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右下:达娃拉珍和朋友在等太极拳老师(1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1945年出生的达娃拉珍老人,如今生活在拉萨,享受着天伦之乐。
达娃拉珍从小就给农奴主放羊。“春季最怕天上的老鹰忽然从空中俯冲下来,叼走羊羔。”达娃拉珍说,她必须时刻警惕地看着天空,看到老鹰俯冲下来,就要用最快速度把羊羔藏在自己的藏袍中。小小的藏袍有时要揣着几只羊羔,而她一路奔跑躲避老鹰的攻击,时常摔下土坡,划破手和脸。
如今,达娃拉珍每天都会和她的朋友一起健身,打太极拳,幸福的微笑总是挂在她的脸上。 新华社发

苦难和新生——西藏翻身农奴影像档案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 左:旺加老人的肖像(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右上:旺加老人的身份证(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右中:旺加老人(右二)和家人在一起(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右下:旺加老人在自家院子里(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旺加老人出生于1951年,是西藏定结县江嘎镇曲美村村民。
从出生起,旺加就和父母一样,背负着“朗生”的身份。作为社会最底层人群,他们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人身自由,等同于农奴主的私有财产。由于长期干着粗重活,父亲在30多岁就去世了,旺加跟着母亲相依为命。
1959年西藏施行民主改革,百万农奴获得彻底解放,旺加一家暗无天日的生活迎来曙光。旺加一家分到了土地、房屋和牛羊,他自己进入小学读书,毕业后学医,并成为家乡的村医。生性善良又乐于助人的旺加,和村民们相处融洽,并得到大家的认可。此后,旺加先后当上了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并当选为定结县人大代表。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党员,作为党员,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旺加说,“如果父母能活到现在,看到现在的生活肯定会非常欣慰。”

苦难和新生——西藏翻身农奴影像档案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 左:次仁卓玛老人的肖像(1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右上:次仁卓玛的身份证(1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右中:次仁卓玛在看孙子孙女和她的合影(1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右下:次仁卓玛向记者展示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1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次仁卓玛老人出生于1940年,是拉萨市城区的一名退休干部。
年逾八旬的次仁卓玛,仍清楚地记得小时候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农奴的苦日子是从出生就开始的。8岁的时候,次仁卓玛干不了重活,分到的口粮也很少。到了晚上,她就会被农奴主赶到屋外,和牲畜一起睡。“当时多么希望能早点出太阳啊。太阳是公平的,所有人都能照到阳光,能感受到它的温暖。”她说。
汶川地震发生后,老人主动捐款,她还几次给当地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士捐款。她说:“我曾经受过苦,如今我想尽可能帮助有困难的群众。” 新华社发

苦难和新生——西藏翻身农奴影像档案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 左:西塔尔老人的肖像(1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右上:西塔尔老人的身份证(1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右中:西塔尔老人和家人在一起(1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右下:西塔尔老人居住的西藏定结县陈塘镇(11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格桑边觉摄)。
西塔尔老人今年86岁,是西藏日喀则市定结县陈塘镇修修玛村人。他所在的陈塘镇位于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侧,平均海拔约2000米,是夏尔巴人主要聚居区。
旧西藏,广大农奴需要给领主交各种赋税,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生活在中尼边境陈塘镇的夏尔巴人也不例外。
“在旧社会,种地要交地税、烧火要交柴火税、采蜂蜜也要交税…… 日子过得很苦,今年交不上税明年要交更多的税。”西塔尔忍受不了领主的压迫,出走讨生活。
乌云遮不住太阳。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陈塘镇迎来新生。后来,西塔尔回到这里,发现日子有了很大改变。
“地都是自己的,牛羊也是自己的,再不用遭受领主的压迫。” 如今,西塔尔老人家日子越过越红火。“现在日子过得很舒服,吃穿都不用愁,这都是共产党的恩情。”他说。
近年来,陈塘镇发生巨大变化。国家投资修建的公路已经通车。大量基础设施投入使用,陈塘镇还将边贸、养殖、旅游、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农牧民实现增收。

苦难和新生——西藏翻身农奴影像档案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 左:马昌吉老人的肖像(1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右上:马昌吉老人的身份证(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右中:马昌吉老人走在八廓街老城的街道上(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右下:马昌吉老人在家中看电视(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马昌吉老人生于1933年,现在住在拉萨八廓街老城区一座古建大院里。
自记事起,马昌吉就和母亲一起给农奴主放牛。“每天放牛时要捡回三筐牛粪。如果捡不满,除了挨骂,还会克扣作为工资的口粮。”马昌吉老人说,只有到每年的“仙女节”,农奴主才会赏一顿白米饭。童年生活让老人不堪回首。
由于长期受压迫,马昌吉从1955年开始逃亡,后来被解放军解救并送到位于成都的西南民族学院学习。“我本来叫米玛仓觉,就是在那个时候改名叫马昌吉了。”她说。
1959年,西藏施行民主改革,百万农奴获得解放。从此以后,马昌吉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曾经想都不敢想的,”老人感慨地说,“孩子们现在都很有出息,吃得好,住得好,过上了幸福生活。”

苦难和新生——西藏翻身农奴影像档案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 左:土丹坚参老人的肖像(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右上:土丹坚参老人的身份证(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右中:土丹坚参老人和老伴(中)、女儿在聊天(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右下:土丹坚参老人在翻看自己的党费证(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土丹坚参老人生于1940年,出生在西藏山南,现在日喀则居住。
土丹坚参的父母都是农奴,9岁时母亲去世了,12岁那年父亲也去世了,他和弟弟成了孤儿,无依无靠,到处流浪。
为了不当农奴,交不起人头税的土丹坚参逃往拉萨。在拉萨,土丹坚参白天要饭、晚上睡在街道上,最后只能去给大户人家当佣人,整天辛苦干活,但吃住条件都很差。
1959年,西藏施行民主改革,土丹坚参得到彻底翻身解放。1980年,土丹坚参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每年国庆节和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时候,土丹坚参都会买一面新的国旗,插到自家楼顶上。
如今,土丹坚参一家住在日喀则一栋宽敞明亮的藏式别墅里。“家里现在有六口人,全家平均每月有5万多元收入。生活幸福得不得了,跟过去比真是天上人间。”土丹坚参说。

苦难和新生——西藏翻身农奴影像档案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 左:小多列老人的肖像(6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金一清摄); 右上:小多列老人的身份证(6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金一清摄);
右中:小多列老人和家人在一起(6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金一清摄); 右下:小多列老人在喂奶牛(6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金一清摄)。
小多列老人1946年出生,是西藏山南市乃东区结巴乡结巴村村民。
在旧西藏,小多列全家都是农奴主的“差巴”(领种份地,向农奴主支差役的人),不但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被农奴主鞭打。母亲40岁时就去世了。
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后,小多列和乡亲们的生活发生巨变。小多列家分到了11亩土地,乡里成立了生产互助组,小多列当上了互助组组长,后来还当了村支书。
“我积极入党,因为是党给我们带来了好生活,我也想尽自己一份力,为群众多做点事。”小多列说。因为工作出色,1978年,小多列还作为乃东县(今乃东区)的优秀代表前往北京参观学习。
如今,小多列用积蓄建起二层小楼,一家人四世同堂住在一起。 新华社发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 左:次旦老人的肖像(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右上:次旦老人的身份证(1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右中:次旦老人和家人、村民在一起(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右下:申扎县申扎镇一村全景(1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田金文摄)。
次旦老人出生于1934年,是西藏那曲市申扎县申扎镇一村村民。
“我父母一共有7个孩子,一家人都是农奴。”次旦说。那时她一家帮农奴主放牛羊,生产的酥油几乎都要上交给农奴主,糌粑也吃不上;有时实在找不到吃的东西,只能在草原上挖野菜充饥。“我们没有房子,平时只能住帐篷,放牧的时候没有帐篷住,就找一个避风的水沟,将就着睡一觉。”次旦回忆,20岁之前从没穿过鞋子。
2012年,78岁的次旦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我现在年纪大了,很多事忘记了,但我是共产党员,这个我不会忘。”次旦说。
“以前糌粑都吃不上,现在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穿什么穿什么,日子越来越好,这是只有共产党才能做到。”她说。 新华社发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山南本科毕业证(苦难和新生——西藏翻身农奴影像档案)》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629364.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1月3日
下一篇 2022年11月3日

相关推荐

  • 山南本科毕业证(苦难和新生——西藏翻身农奴影像档案)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西藏农奴制度的废除和百万农奴获得解放的历史背景,以及多位西藏老人在解放后生活的变迁和幸福感。他们经历了苦难,如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文章通过展示他们的肖像、身份证、家庭照片和生活场景,展现了他们的生活变迁和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摘要为:西藏废除农奴制度后,百万农奴获得解放,老人们从苦难中走出,如今生活幸福,感激共产党恩情。

    2022年11月3日 下午8:47
    140
  • 翻身农奴把歌唱舞蹈(奶奶的幸福生活厦门艺术学戏)

    文章摘要:文章介绍了多个舞蹈作品和相关的舞蹈形式。涵盖了民族舞蹈、专业舞蹈等。同时涉及藏族舞蹈的发展和变化,以及舞蹈与水袖相关的知识。文章主要描述了不同舞蹈作品所展现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内涵,以及舞蹈形式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作用。这些舞蹈作品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和习俗。同时,文章还涉及一些舞蹈比赛和获奖作品,展现了舞蹈艺术的魅力和多样性。此外,文章还简要介绍了水袖舞的相关问题。

    2022年11月16日
    130
客服微信
客服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