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似乎是一个巧合——87岁的陈刚与这两个文化地标见证了对方——1959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兰心大剧院首演,盛况前所未有;据说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改变任何音符,这令人难以置信。在苏联首演《梁祝》时,指挥家曹鹏跑遍莫斯科寻找这个板鼓。
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上海初中毕业证书和向永远流淌的上海声音致敬吧!
9月23日,经过一年半的修缮,最接近20世纪30年代原貌的兰心大剧院再次开门迎客。同一天,上海文化广场成立70周年隆重举行。
1959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兰心大剧院首演,盛况前所未有;1972年,红色小提琴系列《金炉》在文化广场首演,将金色洒满上海。
这似乎不仅仅是一个巧合——也是在这个金秋,87岁的陈刚推出了自己的新《岁月的青春》,向永远流淌的上海之声致敬,讲述了上海百年文化的包容、开放和进取。
■记者 夏斌
陈钢
1935年出生于上海,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者之一,创作了《红色小提琴》系列和交响诗《爱情战争》。2017年获中国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终身成就音乐艺术家称号。
泪流满面的《梁祝》
87岁的陈刚于2022年9月21日收到了97岁指挥家曹鹏的长信。
在信中,曹鹏回忆起自己在莫斯科首次指挥《梁祝》时的情况:
独奏家告诉我,中国的五音阶很难演奏,所以他和钢琴伴奏练习了三个月。还有一个大提琴独奏,用滑指表达中国戏曲的味道,对外国朋友来说也很奇怪。”
曹鹏说,他正在筹备百岁音乐会。三年后,这场百岁音乐会将再次奏响梁祝,为我一生的音乐事业画上完美的句号。
解放周末:与何占豪合作创作《梁祝》时,你才24岁。听说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改变一个音符,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陈刚:梁祝一出生就完成了,不需要任何修改。它将交响乐的宏大叙事与中国戏曲独特的表现手法相结合,歌颂了世界上永恒的爱和不朽的爱。这是中国第一首走向世界的交响乐,也是我和何占豪为新中国诞生10周年献上的一份薄礼。
解放周末:梁祝的独特特点在哪里?
陈刚:传统的协奏曲一般由三个乐章组成,但《梁祝》根据自身音乐发展的需要,一气呵成。《梁祝》首演后,有评论说不像协奏曲。但我觉得为什么一定要用三章来表达能用一章写清楚的东西?协奏曲的本质是协奏,而不是乐章的数量。我们之所以采用单乐章结构,是因为我们可以更集中地表达梁祝的爱情主题,表达爱情与反抗的交织、冲突和人性的宣传。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创造力。
此外,常规交响乐队是弦乐、管乐和打击乐。打击乐中有锣鼓,但从未有过中国板鼓。然而,当我们在《梁祝》中表现出英台哭坟时,天天喊不应,地不灵的悲痛欲绝需要非常强烈的戏剧效果。这时,几乎所有的西洋乐器都失败了,无能为力。只有用中国板鼓才能打破你的灵魂,打破你的心。因此,我们大胆打破常规,创造另一个想法,在交响乐队中加入前所未有的中国板鼓。从此,世界上所有的交响乐队在演奏《梁祝》时都必须加入这种中国乐器。
几百年前,中国为世界各地的管弦乐队贡献了一个大锣;后来,我们贡献了这个独特的板鼓。在苏联首演《梁祝》时,指挥家曹鹏跑遍莫斯科寻找这个板鼓。最后,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格林卡博物馆看到了一个展示的鼓,比如宝藏。
解放周末:1959年5月,《梁祝》在兰心大剧院首演。当你第一次见到公众时,你在哪里?
陈刚:《梁祝》首演时,观众沉浸在俞丽拿缠绵的琴声中,如痴如醉,我却胆怯地躲在台后侧耳偷听。曲终人不散,空气像凝结板。我心想:为什么没有半丝反应?没有回声?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很短,也许很长,掌声突然滚滚而来。大家鼓鼓鼓鼓,深情地鼓,渴望地鼓,鼓鼓谢幕,谢幕再鼓,直到余丽拿不得不从头到尾重演整首协奏曲。从我自己的眼泪中,我看到许多观众的眼泪也在闪烁。
三个第一不会忘记
陈钢小时候没有音乐梦。
因为学琴不开心。杨老师很严格。弹钢琴时,他把火柴盒放在陈刚的手背上。每次他滑下来,他都会啪地打他的手。
陈钢更喜欢文学,而不是音乐。他整天窝在被子里看书。写《我的志愿者》时,他写道:我不想当大官,也不想发大财,只想当大作家!”
然而,个人的命运总是被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所改变。1949年,这位雄心勃勃的14岁少年,搁置心中的文学梦,报名参军。虽然如此,他还是被送回了音乐身边——看似回到了原点,其实已经长大了。
解放周末:《梁祝》问世,新中国有一部能代表民族文化形象的交响乐作品。在这个成功的第一步背后,你付出了什么努力?
陈刚:一方面,我有家传秘方。因为我出生在一个音乐家庭,我吸收了营养。我父亲在审美情趣和音乐理论的基础上为我铺平了道路。
另一方面,我更早地步入社会。1949年上海解放时,我初中毕业,热血参军革命。于是,我用橡皮擦擦掉了初中毕业证上年龄栏14岁的4岁,改成了8岁,然后涂了一点酱油,模糊了一点,大胆冒充18岁,一路唱着《国际歌》报考华东军政大学。
一年后,我毕业于华东军政大学,被分配到机要干校。但在检查身体时,被告知眼睛近视不合格,要退回。我的导师说:你没学过钢琴吗?去文训队训练你。”
文训队每月出资20元,送我去马友梅教授那里学钢琴。文训队毕业后,我来到前线歌舞团担任钢琴演奏家。值此抗美援朝之际,我尝试写人生中的第一首歌《我们是保卫和平的铁军》,有幸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获得5元稿酬。那首歌现在看起来不太灵活,但对我有很大的激励,埋下了一个小而朦胧的作曲想法。
解放周末:这段军事经历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陈刚:这段经历有三个第一,我永远不会忘记。
第一顿饭。当时我们都是小兵,吃饭的时候拿了个大饭桶。我近视,看着黄色,还没舀就闻到一股香味,以为是鸡蛋炒饭。结果第一口咬下去,差点咬掉牙齿——原来是小米饭。上海的孩子没怎么吃北方的小米,所以我印象深刻。但在此之前,中国有很多人还是吃不下这样的饭。
二是第一首歌。我们学的是解放区的天。我还记得当部队的区长和队长带领我们唱歌时,他们双手握拳,拇指向上指挥。后来在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看到,里面的连长也是这样指挥的。这首歌,对我们来说,就像一个符号,解放区的天空是明天。
三是第一双鞋。那是我参军后收到的第一双鞋,是山东老太太一针一线拿出来的。虽然是布鞋,但比皮鞋厚硬。后来,我去了山东,看到山脊上有老人、妇女和孩子。许多年轻人死在前线。这双布鞋是人们为了追求自由和幸福而把孩子送到前线,把生命献给事业的见证。
后来去了很多宫殿级的剧院,经历了很多艰辛。这三个第一是我人生的起点,这段经历也给我的成长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给我带来了真诚有力的信念,陪伴我度过了风风雨雨。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也总是相信我的初衷没有错,没有改变。
作曲是场
哈,小潘!9月23日,陈刚立70周年纪念活动中,陈刚与远离悉尼的潘寅林隔空对话。
潘寅林已经满头白发了,但在陈刚眼里,他还是那个林中之虎小潘。
1972年,潘寅林登上万人相聚的文化广场,首演陈刚创作的红小提琴系列,第一部作品是《金炉》。这一拉,让金洒满了文化广场,也轰动了整个上海。据说学琴的人数急剧增加,工厂一年制作了10万把小提琴。最火的时候,潘寅林过马路时,交警看到他,红灯变成了绿灯。
《金炉》《苗岭早晨》《塔什库尔干阳光》……美妙的琴声凝聚了时代的波涛和人性的欲望,成为特殊时代的一缕阳光。
解放周末:梁祝之后,你为什么选择创作红小提琴系列?
陈刚: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人们实际上渴望用音乐来他们的心灵。当时,潘寅林刚刚晋升为上海交响乐团的首席,但他经常担心单调的表演曲目,所以他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创作一些新的小提琴曲目。这份邀请点燃了我的创作热情。我一口气写了八九首小提琴作品,包括最流行的《塔什库尔干阳光照耀》。
解放周末:从《金炉》到《苗岭早晨》、《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红小提琴系列听起来美丽、热情、充满希望。
陈刚: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展现伟大的时代和普通人的心灵,就像充满活力的种子自然会在土壤中自由有力地生长,最终成长为保护心灵的阴凉处。
这就是我对红色的解读,它是花样年华中的一抹朝霞,是浪费岁月中的激情浪漫,是我们心中永的玫瑰。在创作红色小提琴系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让西方乐器小提琴唱中国人的审美要求,把中国人对阳光的渴望和对生活的希望作为作曲家的责任。
艺术难免会有时代的烙印,但能传世的一定是跨时代、超现实的。马勒最悲剧的交响曲是他最快乐的时光写的。对我来说,我努力把生命的光明和热情注入到作品中,描绘人性、亲情和温暖的状态,表达人们对多彩生活复苏的渴望。
我的朋友程乃珊曾经说过:这些特定时代的歌曲,像春雨一样白,像菊花一样安静,像过滤器一样,过滤焦虑、焦虑、怨恨和怀疑,留下希望。”
解放周末:除了作曲家,你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他负责培养更多的作曲家。你是如何教学生的?
陈刚:我教学生的秘诀是不教。我觉得作曲家教不出来,恐怕艺术家教不出来。你的基本功可以很好,技术可以很好,作品可以像这样,但不像你自己,这样的作品可以被称为艺术作品吗?
我的许多学生都很优秀。我主要教他们一些我的审美观念,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独特的创作路径,给他们一些自由和真实的建议。当然,我也会告诉学生我的一些经验教训。例如,如果你想写这样的作品,你应该同时听什么,从每个人的作品中吸收营养,丰富自己。
我一直认为作曲不是一门课,而是一个场,一个生动的场。学生应该处于饱满的创作状态,而不是被动的练习状态。
一些学生在我班学习时,创作了一首无伴奏的大提琴独奏曲。为了模仿古琴的音响,他将大提琴降低了四度。演出结束后,骂声四起,但我支持他。因为他不是在玩音响游戏,而是故意尝试将中国古韵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民族养分是我们创造的源泉,河流应该流入大海、世界和现代。
辐射上海文化的光芒
不久前,陈钢出版了新书《岁月的青春》。这是他的第五本散文集,讲述了他的个人史、家族史、上海音乐史和文化史。
新书发布会定在新落成的上海图书馆东馆。在新闻发布会上,几位老朋友应邀来到:昆曲表演艺术家沈一丽表演了《惊梦》片段,电影表演艺术家赵静
述了她与陈钢相交的往事,“佐罗”童自荣深情朗诵了书中片段。
{n}
更多的老朋友,更多的上海风华,则在陈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上海初中毕业证(致敬永远流淌的“上海声音”)》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627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