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创建于1972年6月,前身为湖北化工石油学院,隶属于湖北省。198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学校划归湖北省管理,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为主管理。2006年2月,经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
现在,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工、理、管、经、文、法、艺、医、教育学等9个学科为主的多学科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湖北省重点建设大学,是一所化工类办学特色鲜明的大学。1998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12年入选中西部地区高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整体进入大学行列;2018年入选湖北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湖北省属高校并列第一);在2019年软科学“中国最佳大学排名”中,我校排名第126位。
学校设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国际教育,拥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67个专业招生、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2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面向全国一次招生。截至2018年9月,全日制在校生21789人,其中研究生3339人(全日制研究生2911人),普通本科生18878人。
目前,学校在职教研员2038人,其中专职教研员1226人。教师队伍中,正高级职称243人,副高级职称46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的57.59%,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分别占教师总数的93.72%和51.63%。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带头人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高端人才领军计划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2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74人,湖北省名师3人,中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专家29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8人,湖北省特岗专家59人,湖北省高校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培养计划6人,“理工大学学者计划”特岗人员34人。创新团队入选“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学校有武昌和刘放两个校区,占地约130.8万平方米。学校建筑面积92.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7.4亿元。有3个400米标准田径场,1个标准游泳池,68个篮球、排球、羽毛球和网球场。241个多媒体教室和48个教学实验室;教学设备总价值3.4亿元;图书馆藏书300多万册(含电子书),是湖北高校的‘优秀图书馆’和‘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学生公寓配有空调和热水供应设施。风景优美,茶香四溢
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取得显著成绩。有集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情报信息、分析测试于一体的研究设计院。有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教育部绿色化工过程重点实验室、部级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62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和技术中心(基地)。学校拥有化工、石化、医药工业(化工)设计甲级资质,化工、医药、石化工业(化工)咨询甲级资质,特种设备设计(压力容器)乙级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乙级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乙级资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乙级资质,建筑工程丙级资质,计量认证资质,节能检测资质,湖北省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项资质。工程与技术、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先后通过了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实施的工程教育认证。设有湖北省石油产品及化学试剂质量监督检验站和湖北省石化信息中心,是湖北省科技厅化工查新检索定点单位。学校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建武汉化工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武汉市唯一一家设在省属高校的产业技术研究院。
2008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级科研项目7338项,其中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R&D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等项目335项,省市级项目1588项。获得国家、省、市教学科技成果奖15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市科技奖励153项。共授予1,690多项专利。教职工发表的4020多篇学术论文被SCI、EI、CSSCI、新华文摘、人大报刊等检索和收录。机器人足球队赢得了10多次世界机器人足球冠军。2015-2017年科研经费入账总额3.5亿元,科研经费增幅在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建有科技产业园和科技孵化器大楼,先后被评为“湖北省科技服务先进单位”、“武汉市科技管理先进集体”。赞助《武汉工程大学学报》、《化学与生物工程》等科技类核心期刊。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合作;杜克大学、佛罗里达理工学院、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去法国理工大学和兰斯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科廷大学;爱尔兰东多克理工学院;渥太华大学、魁北克大学、三河市;韩国国立大学;马来西亚沙巴艺术学院马来亚大学;新加坡怡安理工学院;泰国暹罗大学;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等南非40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和
学校具有招收国际学生的资格,目前已经招收了来自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津巴布韦、加纳、埃塞俄比亚、喀麦隆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专业为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工商管理等。2019年注册留学生300多人。与南京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长期开展校际学生交流工作。
学校与130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成立了董事会,38个校友分支机构和武汉工程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与洪山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黄陂区、宜昌、十堰、黄冈、荆门等地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机制。学校拥有“企业优秀奖学金”、“人福药业奖学金”等19项社会奖学金。
近年来,学校先后承办了电气与自动化控制国际学术会议、中国科协年会、重化工业和湖北石化工业调整与湖北磷化工可持续发展专题论坛、世界著名科学家来湖北讲学的武汉论坛化学论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部冶金矿山领域研究项目交流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工程青年科学家学科发展前沿研讨会。 全国稀土资源、材料与环境学术讨论会、第五届全国微波化学会议、全国制药工程学术讨论会、全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建设学术讨论会、第六届中日化学工业学术讨论会、第二届湖北楚天学者论坛、生态设计国际学术讨论会、磷资源开发国际学术讨论会、全国高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教学与教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按照“立足湖北、辐射全国、服务化工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定位,树立“全面成长、追求卓越”的培养理念。不断深化以“三实一创”(实训、实验、实践、创新)为核心的“两化两化”(创新型、复合型、工程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无愧于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为国家培养了12万多名各类毕业生。许多毕业生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骨干。以湖北省的化工医药行业为例。在80多家产值超亿元的大中型化工医药企业中,近70%的企业主要负责人为我校毕业生,被誉为“高层次化工人才的摇篮”。近五年来,我校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获得国际奖项8项,国家级奖项218项,省部级奖项570项。荣获世界杯机器人足球赛、国际设计大赛“红点之星”设计概念奖最高奖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实践大赛冠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 全国瑞萨超级单片机模型车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一等奖、“西门子杯”中国智能挑战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大赛一等奖及ot
学校坚持“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认真贯彻“以德育人”的要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为救助三名溺水少年献出光荣生命的全国优秀大学生许智伟,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快乐天使魏青秀、刘健,乐于助人的优秀大学生孟莉、李丙毫,送母亲上大学的“豆腐女孩”贾欣,舍身救人的武大,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他们的感人事迹在校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学校多次获得各级奖项,先后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新闻宣传先进单位、全国劳动模范之家、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红旗团委、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理论学习先进单位等称号。 湖北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湖北省先进大学,湖北省先进大学,湖北省先进大学,湖北省先进大学,湖北省先进大学,湖北省先进大学,湖北省先进大学,湖北省先进大学,湖北省先进大学,湖北省先进大学,湖北省先进大学。 湖北省人才工作十佳高校、湖北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就业工作先进高校、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先进高校等荣誉称号。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守纪、懂事、知信”的校训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工大精神, 并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质量强校、人才强校、特色强校、创新强校、文化强校”,加快建设化学工程领域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步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重大贡献。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武汉工程大学自考毕业证样本图》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554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