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工程技术学院是一所公立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学校位于“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四川省德阳市,成都平原东北部,3354。它建在镜湖畔,是中国人居环境的典范。千亩校园建在水的枕上,园林依势而建。它有一个花园的美丽,有茂盛的草,稀疏的树枝和茂密的树叶,一座小桥和流动的水,书籍的声音从我的路径已经通过一个受保护的山谷.和谐的人文气息,清新的现代气息,无处不在。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166余亩,在校学生13500余人,教职工近900人,其中高中生61人,副高中生257人。国家万人计划、四川省国家级教师、省级教学团队等国家级教师6人。聘请数十名国内外著名教授、专家为客座教授,建立600余人的“企业兼职教师人才库”。设备总值1.89亿元,固定资产7.83亿元,藏书100多万册。拥有34个专业,是国内机械行业“数控”和“焊接”的领军院校。拥有数控、焊接、电气等一批国家级、省级精品专业,形成了突出应用创新的办学特色。
1960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时任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在视察德阳工区时提出了“先建校后建厂,先培养人才后生产产品,实行厂校结合”的思想。60年来,学校始终牢记党的嘱托,扎根西部大地,与重装企业风雨同舟,积淀了深厚的办学基础和鲜明的重装特色。一代又一代师生不忘初心报效祖国,从火电、水电、核电、风电成套设备到以C919、四代军机为代表的航空零部件制造,续写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传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发展前景最好的高职院校之一。
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四川省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坚持体制机制模式创新,树立了“体制创新、开放办学”的先进办学理念,开创了“省市共建、社会共享”的全新办学局面,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职业教育惠民、服务社会”的辉煌办学成就,打造了“省市共建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教融合,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与北京航材院、29基地、中国双等合作,“航空材料测试、高温合金切削、工业机器人及航空冲压发动机”等4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德阳(西门子)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德阳中科先进制造创新培育中心、德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四川高端机床应用创新中心等,共同成立,并经省发改委、经信办、教育厅联合批准,牵头成立了四川省装备制造业产教联盟。政府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积累了科研和技术成果
学校秉承“科学、民主、求实、创新”的校训和“以德育人、追求卓越”的校风,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方针,以创新的教育精神为每一位学生铺设成长成才之路。创新模式,率先建设“厂中厂、校中厂”,探索制造业“1221”和产学研“1331”人才培养模式,两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以行业顶尖专家和大国工匠为指导,以工程实验室和大师工作室为平台,传授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和独特技能,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专家和技艺大师。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五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为中国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AVIC等装备制造企业培养了7000多名技术技能人才。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人才,涌现出原全国政协常委、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全国“改革先锋”获得者刘永好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回顾历史,四川工程技术学院始终以“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开创高职改革先河,弘扬争先精神,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站在新的起点上,学校将继续发扬“开放、创新、拼搏”的优良传统,围绕“育人、提高质量”的根本目标,坚定不移地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政结合”之路,争做“发展的示范、管理的示范、改革的示范”,努力培养更多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证样本》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550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