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的高校。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共建的大学。办学历史源于1898年成立的湖北工学院。学校经过123年的办学,特别是近70年的发展,培养了60多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是教育部直属培养建材、建筑、交通、汽车行业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成为中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在校本科生36000余人,博士生、硕士生18000余人,留学生1700余人。
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学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思想体系:构建了“建设人民满意、世人敬仰的优秀大学”的理想,锻造了“厚德载物、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确立了“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实施卓越教育、培养卓越人才、创造卓越人生”的卓越教育理念。学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智慧人生、追求卓越、能力出众的优秀人才。
学校现有马房山校区、余家头校区、南湖校区,占地4000多亩,总建筑面积186.1万平方米。四座现代化图书馆拥有329.53万册图书。有25个学院(系)和6个独立的科研院所。现有教职工541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比利时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3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世界陶瓷学会院士1人。中组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湖北省政府人才计划支持的高端人才125人。
学校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经、管、艺、文、法等学科相互渗透、和谐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5个,博士后流动站17个;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2个,授权领域39个。在第四轮国家学科评估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得了A,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设计、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得了b,本科专业96个,其中国家一级本科专业37个,国家特色专业1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8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40门,国家优质资源共享课程17门,国家精品视频开放课程8门。国家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4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国际示范学院1个,国家高校实践教育创新创业基地1个,国家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
近10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大学生,其中1人获得“中国最美大学生”,2人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4人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15人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其中5人获得“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5人获得“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学科竞赛排名结果中,学校在2015-2019年全国高校(本科)学科竞赛排名中排名第15位,2014年排名第14位
学校拥有新材料复合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0个国家级、省级科研基地,以及内河智能航运与交通运输部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汽车零部件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湖北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学校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入选第一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和第二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区、科教创新园、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教合作和成果转化机构257个。201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16项,省部级一等奖及以上66项。作为参评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5524件;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发表论文1篇,在《自然》发表论文4篇。
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等国家的19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聘请了200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战略科学家、讲座教授、客座教授和名誉教授。此外,还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16个高水平的国际研究平台。依托学校,科技部先后建立了新材料复合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环保建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智能航运与海上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7个国家级、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6年,学校与英国威尔士圣大卫大学合作建立的首个海外校区正式投入运营。2018年,学校与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合作成立武汉理工大学艾克斯-马赛学院。
二十多年来,武汉理工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围绕建设“人民满意、世界钦佩的优秀大学”的崇高大学理想,坚持走特色创优势的发展道路,努力成为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武汉理工大学》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544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