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坐落在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2011计划”的高校。是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双一流”建设大学,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原名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创建于1900年),是近代高等教育的开创者,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的学科体系组织起来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是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授予硕士学位、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的大学,也是最早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文理学院、苏南文教学院、江南大学数理学部合并而成苏南师范大学。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1982年,学校更名为苏州大学。此后,苏州蚕业学院(1995年)、苏州丝绸职业技术学院(1997年)、苏州医学院(2000年)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璀璨群星,到民国时期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语境的坚守到综合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式发展到争创一流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的苏大人秉承“保持天地健康,完善古今之法”的校训,坚持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崇尚自由、开放、包容、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精益求精,致力于培养“自由精神、卓越能力、独立人格、社会责任”的模范公民,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服务于社会。包括、费孝通、雷洁琼、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倪正日傲(于)、郑皮江、杨、查(金庸)等众多精英支柱和名人;谭、陈子渊、于、宋大祥、詹等30多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州大学设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学校设有26个学院(系),全日制本科生27095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236人,在职硕士研究生2882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1812人,临床博士2038人,国际学生3205人。学校现设有130个本科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点5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8个,专业学位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29个;学校拥有国家一级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20个,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学科9个。截至目前,化学、物理、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药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与数学等11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与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 . 2011年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部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0个省部级哲学社会重点研究基地、3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
目前,全校教职工5353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2646人,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7人,发达国家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5人,“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0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一支实力较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初步形成。
苏州大学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德育为根本,以培养具有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国际性的优秀人才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积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17所国家试点院校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学校成立了两个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书院定位为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文科教育。2018年,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近年来,学校学生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200多项。2013年,我校成功举办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以团体总分全国第二的成绩再次获得优胜杯;2018年,我校获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2项,铜奖2项。近四届奥运会,陈延庆、吴靖宇、孙杨、周春秀四位同学获得“五金、银、铜”奖,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专门致信表示感谢。
学校实施“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丰硕成果。2018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获国家级项目37项,其中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3项;21项成果获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3项;18项成果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其中一等奖3项;一项成果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一项获“江苏省著名社科艺术家”称号。自然科学领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6项,获批项目数居全国高校第19位,连续居地方高校首位,连续7年位居全国高校前20位;获国家重点专项3项,国家重点R&D计划6项;3项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项成果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6项。2018年,学校申报知识产权1745项,授权知识产权1186项(其中国际专利申请159项,授权24项)。2017年,三大检索收录论文4460篇,其中SCIE收录论文2659篇,“中国优秀国际科技论文”1283篇,分别位列全国高校第23位和第21位;根据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全球院校自然指数:苏州大学2018年自然指数在全球院校中排名第46位,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9位。在全球专业信息与分析服务领导者柯睿卫安发布的2018年“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中,苏大被引18次,在中国高校中排名第四。
学校按照“以国际知名度提升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学校每年招收来自8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3000多名留学生。从2007年开始,学校与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在波特兰州立大学建立孔子学院。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大学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中国第一所海外大学——老挝苏州大学在老挝成功建校,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
苏州大学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三个校区,占地3586亩,建筑面积158多万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500多万册,中外文期刊40多万种,中外文电子书刊110多万种,中外文数据库82个。学校主办《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法学版三种期刊,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近五年来《语言与符号学研究》被《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华文摘》等权威二级文献转载编辑,转载量一直位居综合性大学学报前十名。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估2018年公布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苏州大学双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年)》、《哲学社会科学版》同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根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2019年发布的《CSSCI来源期刊及扩展来源期刊目录(2019-2020)》,《教育科学版》仍在CSSCI核心来源期刊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首次进入CSSCI扩展来源期刊。
面对“十三五”规划,苏成人正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办学条件,依托“十三五”规划,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区域性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学研究基地和高科技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苏州大学自考毕业证样本图》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520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