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交通大学是中国最早成立的著名高等学府,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
19世纪末,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亡。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持“自强是储才之首,学必先扬”的信念。1896年,南洋公学在上海创办,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学校坚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办学宗旨,强调“培养一流品行,求知一流知识,创造一流事业,成为一流人才”的办学目标。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独具“科技管理”特色的著名大学,被誉为东方的“麻省理工学院”。抗战时期,学校迁到租界,迁到重庆,坚持在上海和重庆办学。为了抵御外侮,许多学生参军,浴血奋战。解放前夕,师生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和解放斗争,学校被誉为“民主的堡垒”。
1955年,中央决定将交通大学迁至Xi安;1956年起,师生分批迁往Xi安;1957年,它被分成两部分:交通大学的Xi安和上海,实行统一领导。1959年,交通大学Xi安分校更名为Xi交通大学,同年被列为全国十六所重点大学之一。2000年,国务院决定将xi交通大学、Xi医科大学和陕西财经大学合并,组建新的Xi交通大学。
学校是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单位,首批进入国家“211”和“985”工程建设学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A类建设大学,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是一所以理工科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哲、文等9个学科门类。下设27个学院(系、中心),9个本科学院,3个直属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工6538人,其中专任教师3729人。现有两院院士4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9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获得者234人,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81人。
在校生48082人,其中本科生21141人,研究生26941人。现有本科专业9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2011年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有国家西部能源研究所和中国西部质量科学技术研究所。
根据ESI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5月,该校16个学科进入全球学术机构前1%,4个学科进入前1 ,工科进入前1。
120年来,学校形成了兴邦、奋发图强、尊德务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爱国爱校、求真务实、艰苦朴素的优秀品质;以及高起点、厚基础、严要求、重实践的办学特色。蔡元培、蔡锷、黄炎培、邹韬奋、陆、钱学森、张光斗、吴文俊、嵇
65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28万多名人才。2020年,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已达到55%以上,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毕业生在社会各界享有良好声誉,如、陈慧波、温锡森、肖胜利、马、孙来燕、张、贾全喜、王珏、连、温树刚、王建平、辛保安、江小涓、浦中杰、于杰、何金碧、张月娥、桂胜月、陆磊、张亚林等。
学校贯彻“品格培养、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创新”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大师-大师-大师”的人才培养体系。
2006年,“书院制”实施,院校“双书院制”培养模式给学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17年,学校成立本科学院,落实“校-院-系”三级教学责任,建立“横向协作、纵向渗透、教书育人整体协调”的本科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坚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从1985年开始,先后开设了少年班、钱学森实验班、侯宗廉实验班、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实验班、人工智能实验班。以钱学森学院为载体,把钱学森的精神和智慧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独特的教育理念,轻松的学习氛围,强大的师资配置,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78项国家教学成果奖,35项国家精品课程,23项国家优质资源共享课程,13项国家视频开放课程,50项国家网上一流课程,7项国家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9项国家线下一流课程,10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2项国家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拥有8个国家级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获得“全国百名优秀博士论文奖”27项,提名奖46项。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和人民生命健康重大需求,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竞争力。学校迁址以来,创造了100多个国内外科研领域的“第一”,在抢占科研制高点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包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第一个汽轮机、汽车制造、制冷低温和压缩机专业、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处理芯片、第一个国际上提出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等。
搬迁以来,学校创造了3万多项科研成果,其中241项获国家三等奖,产生了上千亿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学校依托学科和人才培养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政府和大中型企业共建R&D中心,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难题,充分发挥科技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2000年至今,主持“973计划”项目21项,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832项。基础研究项目数量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承担国家级文科重大研究项目37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奖36项,与国家发改委、民政部、中央编译局共建高端智库17个。大量研究成果被采纳应用。
学校拥有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167个文化社团,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丰富多彩。九州名家、思源讲堂、学习论坛、新港报告、创元论坛成为师生开拓视野的经典品牌。多年来,交大学生参加了SAE国际航空设计大赛、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世界中文辩论赛、国际英语演讲大赛、世界大学建筑设计大赛、世界大学赛艇锦标赛、ACM国际大学编程大赛亚洲区选拔赛、中国互联网大学创新创业大赛、Challenge Cup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Challenge Cup”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多次获奖, 如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Robocon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全国航天模型(研究)锦标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科技大赛等。
广泛的国际联系。自2000年以来,25位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获得者和2000多名外国教授应邀讲学,2万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企业高层和政府官员进行了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派出28000多名师生出国访问、学习、研究和攻读学位,2000多人参加国际会议;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新西兰、韩国等44个国家和地区的320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有兴庆、雁塔、曲江、华西创新港科技四个校区,占地4480亩,总面积400万平方米。图书馆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为“钱学森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3794平方米,阅览座位3604余个;共藏书576万册(件),出版中外文报刊10175种,中外文期刊1307种。介绍了国内外132个电子资源平台的约72个子库;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5.9万余种,中西文电子图书175.9万余种。
中国西部创新港科技以“国家使命、全球科教高地、服务陕西引擎、创新驱动平台、智慧学习型城镇示范”为目标,在四个领域建立了8个平台、29个研究院所、300多个科研基地,服务于国家重大军民融合科研、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技成果孵化和经济社会发展。 积极探索21世纪现代大学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新形式、新融合。
领先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吸引了3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大学加入,改革试点探索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高端智库和研究平台致力于服务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
2017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Xi交大15位西迁老教授的回信中作出重要批示,向响应国家号召、献身西北建设的老同志致以崇高敬意,希望发扬“西迁精神”,为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参观了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亲切接见了西迁的14位老教授,并与他们进行了亲切交谈
西进精神:
内涵: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发扬传统,奋发图强。
核心:爱国主义
本质: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使命:培养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勤奋踏实、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品质的优秀人才。保存、创造和传播知识,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愿望:将学校建设成为大师名人荟萃、学生魅力四射、人才辈出、文化影响力广泛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学位证书样本图》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520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