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体育运动学校成立于1992年10月,1997年11月升格为副县级全日制事业单位。是莱芜市唯一的竞技体育训练单位,2005年、2009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办学宗旨
学校遵循“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教育与训练并重”的办学宗旨,承担参加省级以上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和培养输送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
办学规模
学校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9个教学训练场地。在职教职工75人,其中教练员28人(中高级职称24人),文化教师27人(中高级职称23人)。学校有303名学生。有初高中两个教学部,七个教学班。现在是山东省体校分校,上海体育学院也有成人教育函授站。配备30人的市级运动队。现在有柔道、摔跤、举重、射击、射箭、田径、自行车、橄榄球、篮球、排球、足球、散打、跆拳道、拳击蹦床等15个运动项目。
荣耀
自成立以来,共获得8枚金牌、3枚银牌、5枚铜牌、7枚亚洲金牌、86枚全国金牌、527枚省级金牌。其中,2010年在第二十二届山东省运会上获得24枚金牌,以总分1136.50名列全省第10位,名列全省第11位,创造了我市参加省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培养了6名国际级运动员、24名运动员和321名一级运动员。向国家队、省专业队、八一队和高校输送优秀人才573名,现有5名队员在国家队集训。多年来,涌现出孟莉莉、尹玉凤、张友松、施娜、司天峰、崔莉、张国林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孟丽丽,该队成员,参加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她是莱芜体育史上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并于2005年获得全运会冠军。2008年,队员司天峰和石娜参加了北京奥运会。2010年,司天峰赢得广州亚运会冠军,魏参加新加坡青奥会。近年来,已成功举办了43届省级比赛。
2001年被省体育局命名为“山东省柔道训练基地”。2003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射箭重点体校”,被曲阜师范大学命名为“曲阜师范大学体育训练基地”。2005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09年,再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2001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先进群众体育单位”。2003年被莱芜市政府授予“振兴莱芜体育突出贡献奖”。2006年被莱芜市政府授予“莱芜市先进集体”。2007年被莱芜市政府授予“杰出贡献奖”。2009年,被莱芜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单位”。2010年被莱芜市政府授予“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先进集体”。2011年被山东省体育局授予“山东省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被莱芜市政府授予“振兴莱芜体育突出贡献奖”。连年被评为市级“精神文明单位”。
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实行24小时封闭式管理。教练负责培训,文化老师负责学习,学生管理员负责生活、住宿和管理。学生每个月放假两天,周一到周五上午下午训练,早晚安排文化课,周六周日全天训练。
学生来源和去向
学校招生以莱芜市政府批准的《运动员选材输送工作意见》为基础,建立了以市区中小学为中心,辐射其他学校的招生网络。学校只收取在校学生39元/人的保险费,其他费用全免。享受新生7元/天的培训补贴,12元/天的标准是学生给自己5元/天;比赛前八名享受9元/天的训练补贴,学员交3元/天。按照12元/天的标准,他们在学校食堂集体用餐。自2008年起,农村高中生享受助学金,每年1500元/人。
学校一直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同时,不断拓展学校的输出渠道,努力解决学生的交通、升学、退役安置等问题。积极向国家队、省专业队、八一队、市运动队、大专院校输送学习训练成绩优秀的队员,推荐服役期满的专业队员按功绩参加工作:2000。2011年,5名省级班子成员由市政府统一安置,3名进入全日制事业单位,2名进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对高三毕业并获得省级以上比赛前八名的学生,由学校和家长共同出资安排学习驾驶、焊接等技能,积极推荐就业满足社会需求,解决了退役队员的就业安置问题,社会效果良好。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莱芜市体育运动学校毕业证样本》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510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