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衡派骨干分子刘伯明、梅光迪、吴宓、刘一正、胡先正均为东大教授。1921年11月,东大新成立的西方文学系,其教育理念与学衡派的文化主张相一致。这个系的所有教授(梅光迪、吴宓、楼光来、李思春)都是学衡的社友,可以看作是学衡派在东大依托的学科平台。
关于东南大学函授学院毕业证书查询,毕业证书样本网络为您总结几个问题给您分析!希望读者认为东南大学函授毕业证查询的详细知识和(函授毕业证查询官网)的讨论值得一读!
问题一.固执的少数:东南大学西方文学系与学衡派的聚散
作者丨牛力
西洋文学系是中国现代大学成立的第一个西洋文学系。该系的创建为学衡派汇聚东南大学,发展理想志向提供了重要的学科平台。但学衡派倡导的人文主义和人格教育与东南大学注重实验主义和实利教育的办学方向并不矛盾。在校园主导的文化氛围和权力格局中,学衡派实际上是少数固执的人。
在这种分歧和对立的情况下,西方文学系和英语系多年来一直在挣扎,部门之间的矛盾和人事纠纷不断发酵,最终导致西方文学系的合并。西方文学系的裁员使学衡先后离开,加剧了学衡派与学校当局的对立,成为校内外倡导校务改进的重要力量。
东南大学学衡派聚散
学衡派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派系,其兴衰与东南大学密切相关。《学衡》从1922年1月在南京出版,到1924年夏季杂志与吴宓北上,历时仅两年多,却被认为是学衡派最具创意和影响力的全盛时期。学衡派在东南大学的因缘聚散,也因此被当时的人和后来者津津乐道。作为杂志总经理,吴宓在离宁时充满了不情愿和忧郁。他在诗中写道:骨肉亲朋异方,别离这一天已伤心。江南不许长为客,塞北为何像故乡。萧条生事载书箱。依依回首台城柳,辛苦三年遗恨长。”
在过去,学术界更注重学术平衡学校的思想水平,强调学术思想和文化主张及其代表,以及由此引发的南北争论。至于学衡同事在东南大学的情况,由于缺乏材料,墨水很少。由于忽视了校园内外环境的影响,很难审视校园文化和权力结构中学校的聚散。
学衡派骨干分子刘伯明、梅光迪、吴宓、刘一正、胡先正均为东大教授。1921年11月,东大新成立的西方文学系,其教育理念与学衡派的文化主张相一致。这个系的所有教授(梅光迪、吴宓、楼光来、李思春)都是学衡的社友,可以看作是学衡派在东大依托的学科平台。1924年西方文学系被裁后,梅、吴、楼、李等人风流云散,直接导致学衡派衰落。西方文学系在东大的处境是学衡同学在东大生活环境的呈现。
吴宓将西方文学系的撤退视为东南大学崩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直言不讳地表示,该系的撤退是校内派系斗争的结果。尤其是西方文学系和英语系多年的新仇旧恨,当时已经成为水火之势。但由于数据的限制和后人的隐瞒,这段痛史往往难以言说。学者对西方文学系的研究倾向于学科史研究。虽然涉及到西方文学系和英语系之间的人事矛盾和概念差异,但仍不清楚发展背景和操作过程,也不能理解西方文学系的短暂繁荣和浪费。
本文来源:2019年10月版《民国研究》第35集
西方文学系的兴衰不是学科发展起伏的正常状态,而是学校不同力量争夺校园领域权力的产物,也是东方大学整体校园权力和文化结构的体现。为什么西方文学系率先成立?成立后面临什么样的情况和选择?西洋文学系和英文系矛盾和争执的焦点何在?学衡同人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最终如何在学校层面导致系科兴废?
由于西方文学系的浪费,随着东南大学的分散,部门纠纷,以及人员纠纷和概念冲突,过程需要从大学环境和微妙的人事背景进行深入调查,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了解他们面临的机遇、困难和选择,以及大学校园整体学习风格的方向。
起源于东南:创建西方文学系
东南大学系成立于1921年,由南京高师改造而来。东大成立前,南京师范大学设有文史、数学、物理、化学等六个专业科目(农业、商业、英语、体育、工艺、教育)。南高作为一所以培养师范学校和中学教师为宗旨的高等师范学校,五四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以选课制度为枢纽,每门学科都增加了很多专业,有利于大学的规模。
以教英语、培养英语教师为主题,南京高师英语专业课程很少涉及文学内容。向楚、王伯员向楚、王伯勾、刘宜征等人均专攻国文,西方文学无专人。从培养中学英语教师的需要来看,没有必要开设更多的西方文学课程。然而,随着高等师范学校向旨在探索高级学术的大学的转变,特别是在五四后倡导西方学术的环境中,探索和教授西方文学已成为迫切需要。1920年初,南高校长郭秉文写信给胡适和蒋梦麟,请为文史地部介绍一位“精通中西文学者为教授”。
今年秋天,梅光迪辞去了南开英语系主任,去南高教西方文学。1920学年,他在南高开设的课程包括散文概论、今世英语、19世纪英语学等。同年,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的哲学博士刘伯明担任南高文部主任。他的宗旨是:培养中西学术人才……学者用西方的眼光和方法观察和研究中国固有的知识。不泥于古,不迷于新。这一主张与高等师范培养中学教师的目标大不相同。
曾同学梅、刘二人在西北大学交友多年,志同道合。据梅光迪回忆,1920年,由于刘伯明的邀请,他转向南高。刘在南高身居文史地部主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高位。梅氏是今后决定聚集同志朋友,发展理想事业的地方。
所谓理想事业,就是宣扬其人文主义主张,纠正国内新文化、新文学潮流。梅光迪之所以选择南高作为发展志向的基地,与刘伯明在学校倡导融合中西学术的办学兴趣无关。当时,经过江谦、刘一正、王伯勾、刘伯明等多年的培育,南高文史地区逐渐形成了注重自身文化的学术传统,这与当时北方的新文化和新文学竞争有很大不同。1917年10月,南高成立了国文研究会,以研究本国文字和文学为宗旨,柳诒徵和向楚均为该会指导员。1918年,国文研究会会员85人。
1920年10月,以国文二字界限过窄,更名为文学研究会,当年会员130余人。10月15日,文学研究会召开第一次常会,邀请梅光迪演讲《文学研究方法》;第二次常会于11月2日召开,邀请刘伯明演讲《文学的定义与范围》。这些都为学衡派在南高的成长准备了合适的环境。1920年秋,梅光迪与中华书局同意编写《学衡》杂志,认为是一个弘扬文化主张、发展学术事业的媒体平台。1921年,梅光迪向学校推荐哈佛老友吴宓和楼光来南高任教。梅光迪在写给吴宓的信中表示,他将提议在即将成立的东南大学增加西方文学系,以为自主发展志向的基础。
梅光迪
东南大学成立于1921年秋季,分为文理、农、工、商、教育五科,其中文理科由文史地部、数理化部、英语专业组成。该年8月,吴宓归国后在上海与梅光迪重逢,方知梅光迪与英文专修科主任张士一意见不合,芥蒂颇深。张聘留美学生多,授初步粗浅的英语,给予巨额工资。虽然张不干涉梅之文学课程,但梅想推荐某某,聘请文学教师,张多方阻碍,使其无法成立。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梅光迪是决多集同志,各受微薪,先在这所学校工作,势力强大,然后建议专门设立西方文学,独立而不隶属于英语部。如果是自操用人行政权,专有定款,属于我拨付,事发时不会被张君诅咒。而文学课程,就是要加广。根据梅光迪的计划,一个资金独立、行政独立的西方文学系,将是同展示抱负不可或缺的平台。回国前,吴宓与北京高师签订了合同,月薪300元。由于梅光迪的吸引,南高最终接受了月薪160元的聘约。独立的西方文学系是吸引吴宓的重要因素。
1921年秋,东大文理科下设英语系,吴、梅两人均为该系教授。10月25日,东大教授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二人联名提出了《增设西洋文学系意见书》,经讨论后议决通过。11月2日,东大评议会通过了增加西方文学系的提案。
11月9日,郭秉文任命梅光迪为西方文学系主任。在之前草案的《西方文学系增设意见书》中,吴、梅历数成立西方文学系的六大利,其中之一就是系和课程必须归属。吴、梅指出,近年来,西方文学课程并不局限于英国文学,而是以前被列入文史地区。东大成立后,以系为学科的单位,包括国文系、英文系等。如果旧文史的地方不再是单位,西方文学课程将无所附属,无所可归。
梅光迪长期规划的结果是西方文学系的建立。但在教授会和评议会成功通过的原因与当时东大文理科主任、行政委员会副主任刘伯明的支持无关。从两人的友谊和兴趣来看,刘伯明当早就知道了这个计划。刘伯明是11月2日主持评议会的会议主席。会上,张世义提出了西方文学系独立后两个系的学程和资金分配问题。刘伯明立即指出,会议首先讨论了西方文学系是否应该增加,以避免节外生枝。
此后不久,生物系主任秉志援引西方文学系的例子,提议将该系分为动植物系,并在评议会上遭到抵制。秉志认为,这是由人多势众的文理科造成的。系的增加,是校务管理的大事,不仅体现了办学的宗旨和定位,还涉及到具体的人事和资金。没有刘伯明的全力支持,西方文学系能否顺利成立还不得而知。因此,梅光迪认为伯明衡派中,伯明为魁。吴宓还认为,刘伯明是东南大学唯一懂文学、喜欢我们的重要人物。
西方文学系的建立为梅光迪、吴宓等人发展理想志向提供了重要的学科平台。培养学生,控制资金,聘任教师,开设课程,将享有独立的权利。就职东大后,吴宓多次写信给美国朋友,促他来这里,包括在哈佛读书的汤用彤和楼光来。1921年12月,吴宓得知汤用彤想聘请清华时,写信给刘伯明,请汤来东大任教。他在信中说:窃意若重实利,普通人必去清华。汤君应该以此为宜,只是为了友谊和我们的志业计。尊重既决聘汤君,能否从速直接函达汤君,寄出合同正式聘用。”
1922年和1923年,唐、楼先后来到东大。梅、吴两人在西方文学系深受学生认可。不仅高师二三年级的学生多选修这门课,1922年秋天,仅英语系就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转学西洋文学系。1921年8月,梅光迪曾告诉吴宓,他在校园里深受所教学生的尊敬和信服,因此南京师范学校的学生很少附从‘新文化’。吴宓还认为,梅君雅自矜重,不妄谈,不轻作文,所以成绩虽少,外人鲜知,而亲之生徒则固结而不疑。
当时“学业成绩为全班之冠”的女生李今英,与梅光迪相爱,最终二人喜结伉俪。1923年5月,西方文学系19名学生联合留住梅光迪时说:梅师留下来,对学生的未来影响很大。根据我国通西洋文学者的说法,虽然不乏其人,但很难选择追求梅师精纯的人。”
由此可见梅光迪对该系学生的影响。1923年,清华学生梁实秋南下调查国内外文学教学情况,在东大听吴宓讲授法国文学。他回到学校后,称赞东大的醇厚风格。吴宓在自述中也表示:这就是所谓的1921-1924三年,是米一生中最勤奋的时期。不仅《学衡》杂志每月定期出版,定期出版,而且以米在东南大学的教学,积极准备,多读书,丰富内容,使演讲精彩。而且每年都有新课程,比如《欧洲文学史》,所以口碑也很好。”
从当时国内文学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西方文学系的成立恰逢其时。吴米后来说,西方文学系的成功在于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国内人士一直在谈论‘新文学’,很少有人能真正讲述西方文学的内容和本质。在这三年里,梅君在这三年里,谈论新文学,甚至是时机者。由于西方文学系的成立,一群抱着相似理想志向的学者聚集在东南大学并形
成一股新锐的学术力量。1922年1月《学衡》杂志创刊,学衡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东南大学函授大专文凭查询以及大专函授文凭查询官网》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493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