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双一流”、“211工程”、“特色985工程”、“2011计划”国家重点建设的首批设有研究生院的研究型大学之一。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成都3354。
学校创建于1896年,前身为山海关北洋铁道学院,是中国第一所工科高等学府,是中国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矿冶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也是交通大学最早的两个来源之一。与唐山交通大学、汤原学院一样享誉海内外,被誉为“东方的康奈尔”。毛泽东同志是建校以来,学校先后命名为唐山工程学院、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中国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调整,部分教职员工调往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兄弟高校。1964年,他们按照中央建设的“三线”精神,迁到四川。1972年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迁至成都。九里、犀浦、峨眉三个校区,占地5000多亩,以犀浦为主校区。
在122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以大学为使命,以服务国家和社会为己任,逐步形成了交通大学精神、“严治学、严要求”的传统和“勤于学习、坚忍不拔、忠恕大度”的校训,培养造就了茅以升、竺可桢。邓小平同志高度评价了这所学校:“这所学校培养了许多人才”。
学校以工科见长,形成了工、理、文、生四大学科。学院26所,中外合作办学1所,附属医院1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异地研究生院2所(青岛研究生院、唐山研究生院),与成都军区总医院共建医学院1所。拥有机械工程与交通工程、车辆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两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交通工程全国排名第一(A),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土木工程全国排名第七(A-),材料科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位列ESI世界前1%。
学校建立了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待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3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构建了世界轨道交通领域最完整的学科体系、人才体系和科研体系。围绕高速铁路、磁浮交通、新型城市轨道、真空管道超高速(1000)、超高速铁路等领域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建成了世界公认的“神十理论”和“超高速铁路”,轨道交通领域国家科技奖励总数居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工业企业之首,为我国轨道交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学校在国防科技、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大数据、物理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61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含双聘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6人(含双聘院士14人),国家“千人计划”16人,国家“万人计划”11人,长江学者29人,杰出学者22人,杰出学者10人。此外,42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被聘为兼职(名誉)教授。
学校构建了“价值塑造、人格培养、能力培养、知识探索”四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施本科培养。建立了茅以升学院(唐晨学院)、詹天佑学院、竺可桢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全日制本科生27814人,硕士生11914人,博士生2382人,留学生852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承担4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5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全国排名第九。国家精品课程36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4门,国家精品视频开放课程8门。
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和俄罗斯交通大学等59个国家和地区的203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建立了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本硕41”、“中法44”等海外留学、游学、访问项目覆盖各个年级。作为中国政府指定的大学,与印度铁道部合作建设印度铁道大学。有三个国家级国外大学创新和人才引进基地,三种国际学术期刊。
学校坚持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CRRC、中国交通深入合作。与成都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打造“交大周边智慧城市”,助力成都建设世界轨道交通之都。学校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支持西藏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建设,精准扶贫马尔康、阿坝、峨边三县。拥有上海研究院、深圳研究院、青岛研究院、天府研究院等7个产业研究院,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他们建立了“科技-孵化-产业”互助式成果转化模式,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职后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被誉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实验”。
推广中国,流量就是世界。西南交通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深化“双一流”建设,主动适应“一带一路”、“交通强国”、中国高铁走出去等国家战略需求。坚定致力于“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的总目标,正在扎实把西南交通大学建设成为轨道交通领域的世界第一,努力在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谱写西南交通大学的篇章。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西南交通大学》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476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