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最近举行的2022年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上,国家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树深院士点名了这张丰收合影。照片中,国科技大学现代农业学院专任教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展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志勇被三名学生包围,背后是一片金色的麦田;照片右下角标注:2022年6月,河北高邑。
国家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树深院士在毕业演讲中提到,这张照片也冻结了粮食收获的场景和学术收获的幸福。
河北高邑研究所的科研基地充满了刘志勇和学生们对这个毕业季的回忆。由于疫情防控恰逢麦收季节,他们错过了学校的毕业典礼,在麦田举行了简单的毕业典礼。
毕业也是收获的季节。他们想出了这样的想法,在网上订了几套学位服。田里的小麦刚好金黄,他们说,‘老师,我们去拍照吧’。我说,‘好吧,让我们找个好天气’。我们拍了这组照片作为纪念品。有一个小仪式来满足他们的愿望,所以我们毕业了。刘志勇回忆道。
照片中,2022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遗传学博士毕业生郭广浩身穿红色学位服,紧挨着导师刘志勇。这个毕业季,他和弟弟们在烈日下在田野里进行了实验。
基本上到5月,我们研究了小麦的生长,包括发育期、株高、叶片发育、疾病等各种表型,并对每个单株进行了上市取样,然后回到实验室进行取样DNA提取,检测分子标记,以获得一些你想要研究的基因,然后克隆它。郭广浩说。
研究所学生今年的麦收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郭广浩描述的研究过程离不开田间试验的前序环节——拔麦。郭广浩坦言,这一过程堪比当代汗滴禾下土。研究当然需要收获所有需要的材料,并将其脱粒并放入纸袋中。我们不会像农民一样一起收割整块地。由于需要单株收获,不能使用机械,也不能使用镰刀,我们只能用”
在这个收获季节,郭广浩和师弟师妹们在基地徒手收获了近15万株小麦实验材料。做农业科研无疑是辛苦的,好在,从小在山东农村长大的郭广昊,一直对小麦有一种特别的情结,也就欣然吃下了这份苦。郭广浩从本科开始成是郭广浩从本科开始选择这个专业的初衷;如何找到抗击小麦白粉病的基因,克服这个小麦杀手是他在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领域。
郭广浩说:为什么叫‘白粉’?小麦被细菌感染后,整个小麦植物,特别是叶片,会被白粉覆盖,影响其光合作用。小麦有10万个基因,很难从10万个基因中找到目的基因。我研究的时候,世界上只发现了一个基因。”
为了在这个几乎没有探索过的科学无人区中驰骋,郭广浩在这片麦田里泡了自己七年。郭广浩和实验室合作伙伴基于前几届师门积累的信息,找到了解决办法:他们用收获的几千株小麦DNA通过创新的生物信息学方法,样品成功克隆到抗白粉病基因。随后,他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基因转移到感觉白粉病的小麦中,并在温室和田间进行了表格识别调查,反复验证,成功克隆了小麦抗白粉病的基因Pm5e,已发表研究成果SCI期刊上。
郭广浩在克隆抗白粉病基因引入高品种材料旁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远离繁华的城市试验基地,只有大片麦田,这对20岁左右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是一种考验。刘志勇和年轻学生聚在一起苦中作乐,没有学生因为吃不下苦而放弃研究。郭广浩回忆说:我们基地餐厅的日常食物相对单一,有时营养跟不上,所以刘先生经常给我们买一些牛奶来补充蛋白质。刚开始真的觉得很无聊,但是当你慢慢投入的时候,会有一些阶段性的成长,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慢慢的爱上这个研究。”
田间地头小麦研究所的学生(受访者供图)
刘志勇调入中国科学院大学后,郭广浩是第一位博士毕业生。看着学生们把青春投入到田野里,刘志勇似乎看到了他读书时的样子:从1993年到1999年,他从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志信学习小麦遗传育种。同样的辛苦,同样的感情,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农业科研人员的传承。刘志勇叹了口气:经过这么多年,我们终于可以做一些我们想做的事情,但由于当时的条件或技术有限,现在我们可以做,但也继承了我们几代人的梦想。”
刘志勇和学生们在高邑实验站(受访者)
年复一年,在这片肥沃的麦田里,小麦抽穗开花,再变黄结穗,最终呈现出饱满的果实。在今年的毕业季节,这些特殊的毕业照片中金色的麦穗也意味着毕业生学习成功。郭广浩说,照片背景中的小麦田是他们近年来在北京实验室外呆得最多的地方。他觉得在这里结束他的毕业典礼非常令人满意。
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基地举行毕业典礼,拍毕业照,我们很高兴,那些毕业的学生也很羡慕我们,有些人仍然想拍我们的学位服。在麦田拍毕业照很有意义。我相信后续的毕业生也会选择在麦田拍毕业照。郭广浩说。
6月17日,刘志勇在朋友圈发了这张照片,并附言毕业季,收获季,幸福季!(受访者供图)
照片中,像毕业生一样微笑的刘志勇也给学生们留下了一条信息:他们的研究工作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基础研究可以与育种实践紧密结合,所以他们感到充满成就感。作为导师,我们当然希望他们在研究或学习期间取得成就;我们也希望他们的研究成果能真正解决国家农业生产或育种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真正将发现的成果应用于国家粮食或小麦的生产,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麦收季节,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邑实验站金麦田(受访者图片)
博士毕业后,郭广浩进入刘志勇博士后工作站,继续与导师一起从事小麦研究。郭广浩不仅感谢学校、导师和同学,也感谢他多年来的坚持。至于他未来的研究生涯,郭广浩说,他将永远记住导师对他的期望,无论你去哪里,你都应该把小麦的好基因留在这片土壤中。
我们必须继续做一些领先于我们领域的研究,挖掘一些克隆基因的后续机制;同时,我们应该把论文写在地球上,这样它就可以应用于生产和更多产量更高。郭广浩说。
问题二.中国农业大学走出了哪些名人?
一、陈云林,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196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届和第十六届中央委员。曾任中共中央台湾省工作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台湾省事务办公室主任。1961.09——1966.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农药专业。
二、钮茂生,男,满族,1939年10月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田水利系。曾任河北省省长,原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
3、任洪斌,男汉族,1963年4月23日出生于辽宁省,籍于吉林省双辽,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7月加入工作,毕业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农业机械系,本科学历,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石元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著名土壤学家。1949年毕业于武昌文华中学,考入清华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3年毕业于农学系,1956年毕业于土壤农业化学系。1985年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1987-1995年担任校长。
《中国农学通报》主编现为两院院士。
吴长信,1935年1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嵊县,动物遗传育种学家、畜牧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常信1957年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综合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证书图片,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去向》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427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