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与您分享一些关于悉尼大学翻译硕士文凭图片的常识。顺便说一句,它还将解释悉尼大学的翻译专业。如果你能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这个网站。现在开始吧!
冯志伟还研究了汉字。术语学是冯志伟跨学科语言研究的重要领域。冯志伟决心在机器翻译研究中学习这种新的语言学理论。
一、冯志伟:我老了,机器翻译还年轻
【求索】
钱玉趾(四川省科技协会高级工程师);陈星蒙(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研究蓬勃发展,机器翻译被学术界视为人工智能研究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作为我国计算语言学的开拓者之一,世界上第一个“汉语到多种外语机器翻译系统”的研制者冯志伟,今年已经82岁高龄了,仍然活跃在机器翻译领域。冯志伟是中国计算语言学的先驱之一,世界上第一个中文到各种外语机器翻译系统的开发者,82岁,仍活跃在机器翻译领域。
两个多月前,他走上清华大学讲台,以机器翻译及其四种类型为题发表演讲。冯志伟讲述了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统计机器翻译和神经机器翻译的特点、困难和前景。他警告年轻学者不要对基于语言大数据的流行经验主义方法过于迷信,也不要轻易忽视基于语言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相反,他们应该努力使用这两种方法来深化机器翻译研究。
学人小传
1939年出生于昆明的冯志伟。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1967年从语言学研究生毕业,后在天津昆明中学任教。1978年,他被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录取,并被派往法国学习数学语言学和机器翻译。回国后,我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工作,然后转到国家语言委员会语言应用研究所(现教育部)担任计算语言学研究办公室主任和研究员。世界上第一个从汉语到各种外语的机器翻译系统,世界上第一个中文术语数据库。中国计算机学会获得奥地利维斯特奖NLPCC杰出贡献奖。出版《现代术语学引论》、《自然语言计算机形式分析理论与方法》、《自然语言处理综论》等40多部。
从昆明到北大
1939年4月,冯志伟出生在云南昆明的一个贫困家庭。他的稚幼岁月是在跑警报躲轰炸的战火中度过的。
1944年11月24日,防空警报突然响起。只有5岁零7个月的冯志伟和母亲一起跑到城外,匆匆忙忙的人群冲走了母子俩。这是日军对昆明的第140次轰炸,投弹100多枚。天黑了,冯志伟还没有回家。第二天,父母在城外穷找了一天,没有看到他的影子。母亲哭得以为儿子被炸成碎片。直到黄昏,冯志伟才碰进了自己的房子。原来他在轰炸声中跳进了稻田里的一个大炸弹坑。然后,附近爆炸的土壤覆盖了他的全身,他休克了将近一夜,直到黎明才醒来。冯志伟挣扎着爬出炸弹坑,然后昏倒在山脊旁。一位善良的农民发现了他,把他带回家洗澡喂饭,直到晚上,把他送回家。
1946年7月15日,7岁的冯志伟跟随叔叔到云南大学到公堂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一位老人在那里慷慨激昂地说:人民的力量要赢,真理永远存在……反动派,你可以看到一个人倒下,但也可以看到数千人继承……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像李先生一样,我们的前脚随时都会走出大门,后脚也不准备再进大门了!这个人就是闻一多。当天下午,闻一多在回家的路上被国民党特务伏击,中弹牺牲。这次演讲给冯志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闻一多先生的崇敬一直伴随着他。长大后,他意识到叔叔是中共地下党员。
冯志伟分析了自然语言计算机形式的理论和方法
1957年,冯志伟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昆明一中校长和老师都很高兴,称赞他为学校争光。但当他回到家时,他的父亲不同意冯志伟在北京大学学习,要求他先工作养活自己,然后赚更多的钱来补贴家庭。当时父亲是昆明蔬菜公司的会计,要用微薄的工资养活家里的七个孩子。这样的安排,也是无奈之举。
母亲一听,就断定这将毁掉聪明儿子的未来,与父亲吵架。第二天一早,母亲带着冯志伟到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家化缘、借贷,终于凑齐了从昆明到北京的路费。
从理科到文科
冯志伟下定决心要学习这种全新的语言学理论,于是他向学校申请,要求转到中文语言学专业。学校认为,从理科到文科的跨专业转学没有先例,因此没有得到批准。近一年来,冯志伟一次又一次地向学校恳求,最终如愿以偿,但条件是从理科二年级到文科一年级,从零开始学习。父亲盼着他早日毕业挣钱养家,却从理科转到文科,白学了两年,父亲气得直骂:愚蠢!”
因此,冯志伟开始了跨学科究。进入语言学专业一年后,这位愚蠢的儿子在1961年第二期《中国语文》中写了一篇题为《语法》的论文。《中国语文》是语言学界的顶级出版物,二年级学生在这样的出版物上发表文章是罕见的。
冯志伟在国际会议上与外国专家讨论。
1960年11月,《文汇报》发表了陈望道、吴文祺、邓明以文法、语法的名义演变,以及我们对文法学科命名的建议。12月,傅东华的文章《文法》为语法。冯志伟读了这两篇文章,认为学术界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语法,语法被命名为文法。双方的意见针锋相对,引起了学术争论。因此,语法的定名取代了文法。冯志伟的名字在北京和上海传开,但很多人不知道他只是二年级的学生。
1964年,冯志伟考入北大研究生,师从岑麒祥教授那里学习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他仍然痴迷于数学和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将毕业论文题目定为数学方法在语言学中的应用。岑麒祥教授认为,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不同,这个话题偏向于科学。冯志伟向王力教授汇报了自己的想法。王力教授主张中文系的人也应该学习数学、物理和化学,认为用数学方法进行语言学研究是合理的,可以大胆尝试。聪明豁达的岑麒祥教授改变了主意,同意了冯志伟的选题。
于是冯志伟精心撰写了这篇论文,顺利完成,准备答辩。然而,文革始于1966年5月,答辩无法进行。冯志伟等了又等,最后还是无法答辩。1967年8月下旬,他获得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证书,被分配到天津唐口三中教英语。
手工计算汉字熵
1970年8月,冯志伟970年8月,冯志伟调到昆明五中当物理老师,他的语言学专业已经没用了。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跨学科研究,经常去云南科技情报研究所和云南图书馆,阅读外国书籍和杂志,密切跟踪国际数学语言学研究的进展,利用业余时间写一篇长论文数学语言介绍,发表在1975年第四期的计算机应用和应用数学杂志上。这篇文章就像空谷足音,让人们意识到,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有人继续探索跨学科。
冯志伟还研究了汉字的熵。熵是物理学术语,用质系统状态的物理学术语,英文字母中信息量的大小也可以用熵来表示。信息论的奠基人香农使用手工查频的方法,统计出英语26个字母在文本中出现的频度,经过复杂计算,确定英语字母的熵为4.03比特为信息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香农又提出了编码定理英文字母采用单字节编码,长度为1字节,相当于8比特,大于英文字母熵,符合香农的编码定理。因此,用单字节编码英文字母符合数学原理。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冯志伟认为,中国人将来也会使用计算机。当时,他们必须编码汉字,这样汉字也可以在计算机上自由输入、输出和传输。但是汉字要用多少字节来编码呢?根据香农的编码定理他认为,如果汉字的熵大于8比特,就不能使用单字节编码,我们必须找到另一种方法来开发新的编码方法。汉字数量庞大、笔画繁多,汉字熵的计算特别艰难。先统计字频,再计算汉字熵。冯志伟动员岳父和10个朋友一起工作朋友一起工作,主要用计算尺和算盘手工计算。冯志伟的岳父在云南省粮食厅工作,算盘非常熟悉。他计划用冯志伟拉计算尺计算。最后,根据手工统计,冯志伟获得了1万多个汉字的频率。经过仔细计算,汉字的熵值确定为9.65比特。这样,汉字必须使用双字节(2字节)=16比特)来编码。冯志伟的工作为20世纪80年代汉字的双字节编码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冯志伟一直认为,9.65比特只是一个估计的汉字熵值,需要用更精确的方法来检验。20世纪80年代,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系教授刘源用计算机统计了汉字的频率,并计算了9个熵.71比特与冯志伟手工计算估计的结果相差不大。
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在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口号中,北京大学开始采取行动,希望将远在昆明的冯志伟调到北京大学。冯志伟在昆明第五中学的教学成绩很好。学校不愿意让他走,调动也没有成功。
当时,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正式在北京成立,开始招生。冯志伟抓住这个机会,经过精心准备,昆明第五中学不得不让他离开。1978年国庆后,这位39岁的壮汉再次成为学生,背着书包从昆明到北京上学。
闯入机器翻译的迷宫
那一年,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录取了1015名新生,决定选择150名公费出国留学,冯志伟就是其中之一。
1978年12月20日,冯志伟乘飞机抵达法国巴黎。中国驻法大使馆报到后,他先到维希的嘉文兰语言学院学习法语。冯志伟于1979年3月1日乘火车从维希抵达格勒诺布尔。下了火车,他看到格勒诺布尔理科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自动翻译中心主任沃古瓦(Vauquois)教授亲自来火车站迎接。沃古瓦是数学家、天文学家、计算机科学和计算语言学家,也是国际计算语言学会议(COLING)主席带领自动翻译中心开发俄罗斯-
法机翻译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沃古瓦的精心指导下,冯志伟闯入机器翻译迷宫,环顾四周,借鉴创新。他掌握了最新的计算机编程技术,学会了使用最先进的计算机编程技术IBM4341大型计算机开始开发汉语-
法语机器翻译系统。
在机器翻译研究中,冯志伟提出了多叉多标记树形图模型(Multiple-branchedMultiple-
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项目,他规定了887自律规则每天8点上班,晚上8点下班,每周7天工作。汉-法系统试验成功后,他进一步研究了汉-法、英、日、俄、德多语种翻译系统。经过981年11月4日,经过冬去春来三个轮回,该系统终于成功开发。他在电脑上输入中文,电脑立即自动将其翻译成五种语言。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从汉语到各种外语的机器翻译系统。研究结束后,冯志伟立即回到北京,并在中国出版社出版了《自然语言机器翻译新论》。
从软件工程师到计算语言学家
冯志伟从法国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计算中心担任软件工程师。1982年,他去布拉格参加国际计算语言学会议,介绍了他研究的多叉多标记树形图模型和汉-法、英、日、俄、德多语言翻译系统。他是第一个参加这次会议的中国学者。
1985年,冯志伟的老朋友、国家语言委员会副主任、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陈张泰来访。陈张泰告诉冯志伟,语文现代化是为了在语言研究中更换鸟枪,不是为了更换旧的农炮,而是为了更换最先进的火箭炮。我国语言委员会在语言应用研究所设立了鸟枪
一个机构,叫作计算语言学研究室。”陈章太希望冯志伟重启旧业,回到语言学队伍,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悉尼大学翻译硕士毕业证图片(悉尼大学翻译专业)》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419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