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县第一中学毕业证样本图由云南省教育厅、教育委员会统一印制发放,如需查看样本点击【云南省高中毕业证样本】。
大关县第一中学于1939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定名为“云南省立大关一中”,其前身为“省立大关简易师范”。
民国27年(1938年),大关兴办师范,定名为“云南省大关县简易师范学校”,第一期招生50人,学制三年,公费就读。次年,筹办初中,报省厅核准批准文,到1941年才招收到第一班学生。
1950年,大关解放,学校沿用大关县初级中学的名称,1959年,盐津、大关并县,学校更名为大关二中。1973年,易名为大关一中,1987年,省教育厅确定在一些学校进行整体性、单科性和综合性教改实验,将大关一中纳入全省41所教改实验行列,命名为“云南省昭通地区大关县实验中学”。1997年,经县政府批准,复称“大关一中”。
1941年招收50人,后流失甚多。此后时招时停。1942年,简师一班毕业20余人。同年招收简师二班,后因为经费不足,并入初中吧。1944年起,每年招收一个初中班,学生20至40人不等。至46年,学校有三级三班,学生50余人,教工12人。到1948年,又招一短师班,全校学生不满百人。
解放前,县中送出师范学生60余人,充实了现的小学教育。临近解放,中共地下党员许南波等人受组织派遣到县中任教,传播革命思想,培养了一批热血青年。到1949年,在校学生仅40人,教职员工减至5人。
1950年,新政权接管学校,新招一个班,学校规模为三级三班,学生60余人。1952年,学校师生投入土改运动,到农村接受锻炼。经过斗争洗礼,学校工作步入正轨。1960年党员增多,建立了党支部,实现了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961年,兴办高中部,招收一个班,48人,学校成为完全中学。是年,学校第一次实行统一命题考试和统一阅卷,高一一班于1964年毕业,经推荐,部分学生参加高考,大关中学第一次向高校直接输送了新兵。
1966年,受“文革”影响,学校“停课闹革命”。1968年9月,学校招初中两个班,名为初一、二班,学生一百人。招卫生、农业班各一个,学生共70人,开设农业技术、农业机械、畜牧兽医、医疗卫生等课程。1969年,学生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同年,初中招6个班,300人。1972年招高中第二班,1973年招高中第三班,高中开始正常招生,每年一个班。1978年,学校面向全县中学选拔招生,招收初三、初二各一个班,恢复连续编号,为53班、54班,共177人。是年,学校有高中班5个,初中班2个,学生300余人,教职工30余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迅速发展,1987年,学校改名为“昭通地区大关县实验中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新设政教处,主管学生政治教育。1989年,学校建校已历50年,有24个班,学生1350多人,教工80余人,经县委、政府批准,学校举行了建校50周年的隆重庆典,新老校友2000余人参加了为期三天的校庆活动。1999年举行了建校六十周年庆典,学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目前,学校有教学班34个,其中,高中班22个,初中班12个,有学生2017人,教职工120余人,一线教师94人。学校确立了“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训和“学高身正,仁爱至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科学人本,知行合一;多元驱动,整体成功”的办学理念并得到有效落实。
校园面笔架,倚翠屏,左龙洞,右苍岩,襟云幅,带关河,位处“阳光十景”之中。校园占地25亩,校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四季花香,楼房掩映于青翠碧绿之中,是理想的学习场所。
学校旧址在旧县衙侧,房屋破烂。解放初搬至原女子学堂,校舍狭窄,不利发展,1952年搬至县城东郊之孔庙。
受经济条件制约,80年代之前,校内建筑不多。1983年后,地、县加大投入,拔款300万元,新建教学楼、实验室、教师宿舍楼、学生宿舍楼,建筑面积15000多平方米,学校图书室有藏书两万余册,报刊80余种,各科类工具书基本齐备。实验室按一类标准配备,有理、化、生实验室各两间,开出率在98%以上,实验教学、管理水平列全市前列。进入2000年以来,学校在硬件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增加了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多媒体报告厅各一间,计算机教室两间,有电脑一百多台,教师电子备课室一间,有教师专用电脑十余台;综合办公楼一间,实现了办公电子化。为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近期,学校北面征地工作已经基本结束,省、地、县计划投资500余万,在我校建立标准教学楼、多功能学生公寓,师生综合食堂;学校南面的征地工作已经纳入规划,占地三十余亩的标准综合运动场即将建成。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大关县第一中学毕业证样本》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369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