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毕业证书模板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文凭图片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毕业证书模板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毕业证书模板,台湾政治大学成绩单样本高清图片(英语: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NCCU),简称政治大学、政大,是一所位于台北市的大学,前身为1927年中国国民党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党务学校,是培养政府机关公务员的摇篮。1954年在台复校后,逐渐发展为招收普通大学生及以“人文与社会科学”为主要教研领域的国立大学。台湾所谓“国立中正大学”与原国立中正大学的关系是国立中正大学300余名旅台校友1981年加入了“嘉义地区设立国立中正大学促进会“。1986年台当局决议在嘉义县筹建所谓“国立中正大学”,1987年2月成立筹备委员会,1987年12月成立筹备处,1989年7月1日正式创建。台湾中正大学建校后有一段时期其校刊内历史又常有所谓“前期校友”、杰出校友介绍又常提大陆时期之校友成就以勉励“学弟妹”,后可能受政治影响,台湾中正大学校史馆、学校官网把原国立中正大学作为《校史另一章》介绍(就是天宇君的回答里他在台湾中正大学校史馆拍的那张图,把大陆最早的国立中正大学、国立中正大学旅台校友加入“嘉义地区设立国立中正大学促进会“的情况作一下介绍),纪念、简介一下同名的江西国立中正大学。国立中正大学旅台校友组织了国立中正大学台湾前期校友会,300余名旅台校友还加入了台湾的“国立中正大学校友会”,不过台湾中正大学并不把江西中正大学正式认做前身。台湾中正大学校长曾经几次来访江西师范大学(前身国立中正大学,江西师大有原国立中正大学校印,校友组织就叫“中正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校友会”),两校都把10月31日(某人的生日)定为校庆日,两校间长期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曾经相互收集和交换校史档案资料。校际交流新闻里还看到两校校长共同盖起原来的国立中正大学校印,校际交流时的客套话又给人以台湾中正大学与原江西国立中正大学拉关系的感觉。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成绩单图片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名片
有幸在政治大学交换后又回来念学位。很多人说来台湾做交换生的体验是梦幻的,做学位生的体验是糟糕的,有过两段经历后,有振奋也有破灭,一番激荡思考后平静下来,我还是对现在在政大的生活感到满意。作为一个大陆学生,谈起政大的体验,要跟台湾的体验、台北的体验、两岸关系的体验切割开来很难。在两岸目前人才交流还比较单向,也就是说台湾人才去大陆容易,大陆人才来台湾困难的情况下,来台湾做陆生是少数的可以让人呆上比较长时间的方法。对很多人来说,政大的求学经历等于台湾的生活经历,不少体验算台湾给的还是政大给的,很难区分。
不过既然问的是就学体验,适当的切割还是需要的,我还是尽量台湾的归台湾、政大的归政大。如果把一些台湾社会普遍的问题怪给政大,多少是不公平的。我主要就食、住、学、环境四方面回答,最后简要回答政大校园外的一些体验。
ㄧ、政大美食?政大没食?
政大被台湾大学生公认为「美食荒漠」,但其实不至于那么糟糕。你要说它多,它绝对无法跟公馆、士林这样的繁华闹市比。可是你要说它少,你想要什么基本也齐全。套餐、合菜、便当、茶点、火锅、各国料理、台湾特色、粥粉面饭,都有。水准肯定不会是珍馐佳肴,但说难吃,并不至于。价格较适中,拿大陆高校周边价格来比则是偏贵一点点。
说政大吃是一个问题的,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政大没有「官方」的食堂,没有一个大陆高校所让人习惯的固定又廉价,定位清晰的用餐地点。频繁的外食很快就让人穷尽了选项。好比让人在大陆离开食堂,顿顿黑暗料理,多少也会烦腻。其次,周边餐厅的定位,如果只是想凑合一餐,似乎过好了,这个食堂标准就够了,如果想好好吃一顿,其实又不够档次,还得往市区跑。当你想要随便吃点,发现各家都要排队的时候,食欲也基本消了小半。第三,是一些学生娇惯了,拿市区的标准来比较,颇逗逼。公馆、士林什么人流?什么消费?来政大是念书的,克难一下,吃并不成问题,为何天天要吃繁华闹市的标准?要吃好的,隔三差五去吃就是了。以上原因,再加上大家互相传染形成的氛围,便有了美食荒漠之名。
二、政大住宿
说到住宿舍,可以住好的,也可以住差的,看你心情和口袋,你也可以自己找房。
体验上,则是一场人品的赌博,你付出的价格只能影响机率,不能提供保障。运气好,四邻和善,公共空间也干净,单人间顾好自己,双人间、四人间室友过关,则是舒服的体验,这个在哪里都一样。可是运气通常都不会那么好。住宿的时候,也可以观察部分政大学生,或者说台湾学生,表面上光鲜背后,私下究竟是如何生活、学习。放冰箱的食物会被干走,晾着的衣服也会被干走,有垃圾分类也会乱丢,公共空间不收拾,不顾四邻的开外放、打游戏。最夸张的,听说过浴厕、洗衣机里竟有大便,后者可能是个人恩怨,前者则没什么可以开脱的理由。造成这些的自然是少数,但想想这可是台湾的顶尖学校,我们各自在大陆的顶尖学校念书的时候有遇过这么夸张的事情?看得见的地方,便温良恭俭让,看不见的地方,公共地悲剧照样发生。若配上建筑品质差,则效应会被放大。老旧宿舍的门板,强壮的男生估计可以一拳打穿。光鲜的新宿舍,也会怀疑这墙是不是透光的?原因则众说纷纭,有说土质不稳不得不用这种材料,有说是消防材料,还有说建宿舍的时候的贪污,不过跟「体验」没什么关系了。
我运气好过,也不好过,若您有兴趣来政大念书、住宿,祝您有个好运气。对了,网速无关人品,慢是常态,感谢政大,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熬夜看球了。
三、政大学习
说到学,这才是在政大的关键。若对台湾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社会氛围、政治风向不感冒乃至厌恶,但政大提供的教育品质过关,则至少政大是对得起你的,毕竟录取学生,只是学生跟学校间的契约。
1馆藏资料
图书资料部分,我跟我的老师经常嘴炮政大很多书没有,不得不去台大或中研院借,甚至我能找到电子档的书,图书馆竟没有。但平心而论,或许是我们自己太偏。政大的书并不少,中西日文图书都不少,中文则简繁都有,至少在台湾算一流。总共有总图书馆中正图书馆、综合院馆图书馆、商院图书馆、国研中心图书馆、传播学院图书馆,综合院馆主藏社会科学、法学类书,其他馆藏如其名。我在托人帮我去台大借书的时候,也有台大的朋友托我借书,说明总有一些对方没有的东西,彼此互通有无,基本解决需求。若有找不到的,学校采纳推荐进行采购也比大陆很多学校爽快多了,心情不好的时候有过推荐理由只是「政大好意思这本没有?」,竟也通过了。况且加上便捷的馆际交流系统,搞到书不难。
如果说书齐全是一所大学的本分。档案资料部分,则真是有政大特色。身为前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中央政务学校,虽然今时今日已几乎洗去党校色彩,但过往岁月留给这所学校的遗产是非常丰厚的。很多对中国近代史研究有重要意义的资料,是被政大继承的。这点历史系的同学更具资格来评价,我只能点到此。
2设备
其他软硬件设备部分,我个人体验良好。比如图书馆拥有一层24小时的自习区,笔电区与非笔电区分开,并且需要用学生证划位。这点让很多需要熬夜念书、赶工的同学有了去处,不必留在宿舍影响他人,需要使用电脑的同学不会打扰需要宁静阅读的同学,也让霸位占位这类的事情较少发生。当然不划位的人还是存在,智能手机的时代,手机震动还是会此起彼伏,不过这是人的问题了。又比如学校计算机中心,有不少电脑教室可以使用,虽说基本大家都有电脑,但遇到需要用一些下载不到的昂贵软件、电脑出意外状况、或不想背电脑却出现使用需求的情况时,还是帮得上大忙的,其次学校购买了不少软件的版权,我二十多年第一次用上了正版的office......再比如学校有一个全校课程查询系统,历史上所有系所的开的课、老师、课程大纲都能查到,方便在全校范围内找自己所需要的课程,而没有系所间的隔阂,跨系所选课也很方便。再再比如学生系统上有联合报名系统,重要的讲座信息都会在上面公布,并且需要使用系统报名,讲座日期临近时会提醒您,非常方便。
3讲座
既然讲到了报名系统,就顺便讲下讲座。写文当下打开报名系统,接受报名的讲座信息便有百来个。琐碎的比如征才会(宣讲会)、暑期营队宣传的报名、志愿者报名、软件培训、技术培训、身心辅导课程,狭义上讲根本不算讲座,正经的比如各系所举办的专家学者的讲座、研讨会,涵盖面五花八门,任君挑选。可以见得学校提供的资源多样,小到一个心得分享的机会,大到知名学者的讲座,既有学术的知识,也有学校提供的服务。不少讲座还有附餐的小福利。特定的一些时刻,还会有另外的活动,太阳花学运期间,便有「罢课不罢学」活动,邀请各系所的老师来到广场讲授,过去2012年大选,也请过时任马办发言人与老师对谈,马英九也来过,最近台湾新建社会民主党,该党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台湾知名社会学者的范云老师也来谈自己的理念。过几天民进党有个新书发布会也会在政大举行。
4师资
教师部分。学历方面,政大教师绝大多数都有欧美顶尖学校的学位,如果是土博,也基本在领域内有自己的特色。地位方面,各系所都有不少老师是台湾相关领域内的扛把子。另外,老师间与师生间关系的融洽,真是让我印象深刻。
以前还会拿大陆的行情去猜测XX跟YY是不是不和啊,后来证明想多了,回归你的天真吧。有一次系务会议,两位老师会上抬杠斗嘴。又有一次系上讲座,两位老师出现了争辩,最后竟把几个学门的老师都卷了进来一起争,争完了一位老师跟同学说,我们表面上激烈的争辩,是基于高度的相互信任与默契的。自己快两年观察下来,此言不虚,君子和而不同。目睹的数次争辩,都换来周边人的捧腹,却一点没有什么内斗的意思。多少相轻的表面是恭敬,真融洽才会如此斗嘴。喝完酒,你就更知道他们的淘气样了。
同样被学术制度压榨,有些学校这成了可以不好好上课、轻视学生的理由,而政大,至少本系没有过这样的情况。相反,还是可以常常见到老师,跟老师约meeting不曾被拒绝过。曾有过一学期上系主任开的课,系务、教务繁忙的情况下仍然抽空约谈了很多次,平均一两个小时。又有过一次跟老师A约谈,话匣一开竟从下午三点聊到晚上九点,才发现没吃晚饭,老师胃不好,后来都变成了餐叙。跟老师B则主要交流方式为去老师家喝酒。老师C是新进教师,却已经跟课上同学打成一片,课后基本还要被拖上一个小时,也没有怨言,还亲自带读书会。老师D研究室门开着就可以进去聊天,而他在门就会开着......他们很闲吗?可研究质量照样过硬。有的还有社会上的外务,如讲座、沙龙、电台节目,真不知道这时间是怎么排的。你可以说我在跪舔,是啊,我见世面少,还没见过这般师生关系,实在是感叹。
常常听闻一些台湾没那么好的学校,老师课上对陆生的排挤跟挖苦。这种事情在政大我个人从未听闻。一流的学者不仅是有一流的学历就够的,还需要有一流的胸怀。我自己系上老师政治立场也是各异,也从不会因此而对学生有什么偏好或排斥,若您有才华有能力,照样会赏识。
5同侪
就学体验跟同侪之间的相互讨论、推动也有不小的关系,若是一个相互鼓励又相互竞争的关系,书念起来便有趣,有人聊,也有动力,否则不仅徒增自大,还无聊。前文提到所谓对陆生的赏识,有时并不一定是基于自己的好,而是......昨天老师还聊到,说他对陆生的要求会比台湾学生高一点,实在是生源质量不断下降。
这是政大的尴尬,好的大学生要念研究所的不多,顶尖的出了国或去了台大,剩下能收的程度就稍微要差一点。大陆读研很多只是为了文凭、为了推迟就业,台湾一样,甚至原因更多,为了不当兵,为了备考公务员的时候有的地方呆,加上灵活的休退学制度、学制时长,一个班上三十人,第二年就只剩一半了,还有的把全日制念成了在职专班。那会有多少学术热忱,便可想而知。说这话的时候心情很复杂,毕竟都是一起喝酒,一起烤肉,一起出游的朋友,可又的确是事实,跨越海峡来念书,企图心跟local总是有点不一样,一起玩乐的时候,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可对local来说只是来政大拿个硕士走人,按部就班,何错之有呢?
不过这只是总体上普遍而言,还是有一些很优秀的人出现。有的真的很努力,有的真的是天才,通过政大的平台去了更广阔的天地。还有同一个学门或领域内,也能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程度很好的同学,形成自己的学问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就相当愉快了。这个圈子主要包括政大土著,程度不差却又患了爱校病留下来了,从其他学校考上来的有心向学的人,慕政大特色来修一些课的台大学生,和一些优秀的大学部学生。这两类人真的是非常值得珍惜的益友。
既然这个人群中有大学部学生,就提两句好了。政大的大学部生源比研究所要好多了,建中、北一女等一流高中及各地一中、一女中的生源,学生表现更多样化,评价学生的标准也更多元一点,而且学生之间功利心很少。如果是玩社团,不太有为了什么leadership去的,社团活动更加丰富,而且社团内的人心也更齐,是因为确实的爱好而在一起。而如果努力学习,通常也是真的对自己的学业有所热爱,用心吸收老师提供的东西,利用学术资源,这些人真的发展学术,我个人认为程度会非常好。我认识几个,大二大三就来听硕博士的课,手上完成好几个科技部计划,经常来找老师要更多further reading,后浪推前浪,我压力山大。
总的来说,找到自己的圈子就会舒服点。来大学目的本来就是多样的。这里至少学霸真的是学霸,学渣也过好自己的安排。想想自己大学,有多少除了死记硬背、考试分数外什么都没有的伪学霸?跟他们讨论,我还是宁可跟我的学渣朋友喝酒去。
四、政大环境
一个大学有太多在食、住、学范畴之外的东西,无奈只能用环境来带过,也写不动了......
1自然环境
雨,山,水,悠,净,当然还有土。
来政大前,我很多年没见过满天亮晶晶的星星了,不夸张。
不下雨就常见到,不常不下雨。
2校园氛围
听听苏打绿大学时期的作品,来了你就发现,真的是这片水土养出来的词和曲,青涩的政大味。
可以去找苏打绿《窥》的mv,都是政大或周围的景。
因为当年金旋奖停办,遂有《是我的海》,金旋奖亦是政大的传统艺文特色。此外还有政大之夜、包种茶节、环山马拉松等活动。
说起政大之夜,2011年的政大之夜请来了苏打绿,原定四十分钟的表演拖到艺文中心打烊,学生会的人买宵夜「贿赂」看门大叔,苏打绿决定唱到够为止。母校专属。
3周围
我喜欢木栅这个乡下,有庙会,不仅有游街,还会搭起戏台唱戏。清晨四五点便会有很多老人来政大晨练。政大附近既有很多老外省人,常常听得见一些大陆口音的老人,却也有很乡土很台湾的地方。很多体验是出生长大于都市的我所不曾有过的。
台北:
文章开头说要切割,其实哪切得开,我的求学固然在政大,而我的求学体验又何止在政大。台北市的文化氛围,放整个大中华地区,恐怕也完爆绝大多数城市了。徜徉在公馆、师大、重庆南,光书店就可以逛上好久好久,书店的经营也更为用心,各有特色。平日各地的沙龙、读书会、演讲,不论是在特定的几家咖啡厅,还是在中研院,海光故居,都是很好的体验。尚有各种展览、影展,跑跑各种livehouse听听各种或逗逼、或清新、或不知所云的民谣。周末去个近郊爬山、散心,天龙国四处走走,你能找到日本的影子,台湾的风情,近代史的遗迹,现代的风貌。当然还有吃。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座城市。绝对能让你做一个真・闻腋青年。
最后
在政大还会有很多不好的体验,来自于奇葩的陆生政策,奇葩的传媒文化,一些人的奇葩智商。但政策上的不公平,传媒的风向,都是政大难以控制的。我个人在政大还是收获了很多机会,学到了很多知识,交到了很多朋友。
关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瑞士酒店管理学院毕业证书模板
下一篇 台湾中原大学成绩单模板
暂无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文凭图片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毕业证书模板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毕业证书模板,台湾政治大学成绩单样本高清图片(英语: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NCCU),简称政治大学、政大,是一所位于台北市的大学,前身为1927年中国国民党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党务学校,是培养政府机关公务员的摇篮。1954年在台复校后,逐渐发展为招收普通大学生及以“人文与社会科学”为主要教研领域的国立大学。台湾所谓“国立中正大学”与原国立中正大学的关系是国立中正大学300余名旅台校友1981年加入了“嘉义地区设立国立中正大学促进会“。1986年台当局决议在嘉义县筹建所谓“国立中正大学”,1987年2月成立筹备委员会,1987年12月成立筹备处,1989年7月1日正式创建。台湾中正大学建校后有一段时期其校刊内历史又常有所谓“前期校友”、杰出校友介绍又常提大陆时期之校友成就以勉励“学弟妹”,后可能受政治影响,台湾中正大学校史馆、学校官网把原国立中正大学作为《校史另一章》介绍(就是天宇君的回答里他在台湾中正大学校史馆拍的那张图,把大陆最早的国立中正大学、国立中正大学旅台校友加入“嘉义地区设立国立中正大学促进会“的情况作一下介绍),纪念、简介一下同名的江西国立中正大学。国立中正大学旅台校友组织了国立中正大学台湾前期校友会,300余名旅台校友还加入了台湾的“国立中正大学校友会”,不过台湾中正大学并不把江西中正大学正式认做前身。台湾中正大学校长曾经几次来访江西师范大学(前身国立中正大学,江西师大有原国立中正大学校印,校友组织就叫“中正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校友会”),两校都把10月31日(某人的生日)定为校庆日,两校间长期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曾经相互收集和交换校史档案资料。校际交流新闻里还看到两校校长共同盖起原来的国立中正大学校印,校际交流时的客套话又给人以台湾中正大学与原江西国立中正大学拉关系的感觉。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成绩单图片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名片
有幸在政治大学交换后又回来念学位。很多人说来台湾做交换生的体验是梦幻的,做学位生的体验是糟糕的,有过两段经历后,有振奋也有破灭,一番激荡思考后平静下来,我还是对现在在政大的生活感到满意。作为一个大陆学生,谈起政大的体验,要跟台湾的体验、台北的体验、两岸关系的体验切割开来很难。在两岸目前人才交流还比较单向,也就是说台湾人才去大陆容易,大陆人才来台湾困难的情况下,来台湾做陆生是少数的可以让人呆上比较长时间的方法。对很多人来说,政大的求学经历等于台湾的生活经历,不少体验算台湾给的还是政大给的,很难区分。
不过既然问的是就学体验,适当的切割还是需要的,我还是尽量台湾的归台湾、政大的归政大。如果把一些台湾社会普遍的问题怪给政大,多少是不公平的。我主要就食、住、学、环境四方面回答,最后简要回答政大校园外的一些体验。
ㄧ、政大美食?政大没食?
政大被台湾大学生公认为「美食荒漠」,但其实不至于那么糟糕。你要说它多,它绝对无法跟公馆、士林这样的繁华闹市比。可是你要说它少,你想要什么基本也齐全。套餐、合菜、便当、茶点、火锅、各国料理、台湾特色、粥粉面饭,都有。水准肯定不会是珍馐佳肴,但说难吃,并不至于。价格较适中,拿大陆高校周边价格来比则是偏贵一点点。
说政大吃是一个问题的,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政大没有「官方」的食堂,没有一个大陆高校所让人习惯的固定又廉价,定位清晰的用餐地点。频繁的外食很快就让人穷尽了选项。好比让人在大陆离开食堂,顿顿黑暗料理,多少也会烦腻。其次,周边餐厅的定位,如果只是想凑合一餐,似乎过好了,这个食堂标准就够了,如果想好好吃一顿,其实又不够档次,还得往市区跑。当你想要随便吃点,发现各家都要排队的时候,食欲也基本消了小半。第三,是一些学生娇惯了,拿市区的标准来比较,颇逗逼。公馆、士林什么人流?什么消费?来政大是念书的,克难一下,吃并不成问题,为何天天要吃繁华闹市的标准?要吃好的,隔三差五去吃就是了。以上原因,再加上大家互相传染形成的氛围,便有了美食荒漠之名。
二、政大住宿
说到住宿舍,可以住好的,也可以住差的,看你心情和口袋,你也可以自己找房。
体验上,则是一场人品的赌博,你付出的价格只能影响机率,不能提供保障。运气好,四邻和善,公共空间也干净,单人间顾好自己,双人间、四人间室友过关,则是舒服的体验,这个在哪里都一样。可是运气通常都不会那么好。住宿的时候,也可以观察部分政大学生,或者说台湾学生,表面上光鲜背后,私下究竟是如何生活、学习。放冰箱的食物会被干走,晾着的衣服也会被干走,有垃圾分类也会乱丢,公共空间不收拾,不顾四邻的开外放、打游戏。最夸张的,听说过浴厕、洗衣机里竟有大便,后者可能是个人恩怨,前者则没什么可以开脱的理由。造成这些的自然是少数,但想想这可是台湾的顶尖学校,我们各自在大陆的顶尖学校念书的时候有遇过这么夸张的事情?看得见的地方,便温良恭俭让,看不见的地方,公共地悲剧照样发生。若配上建筑品质差,则效应会被放大。老旧宿舍的门板,强壮的男生估计可以一拳打穿。光鲜的新宿舍,也会怀疑这墙是不是透光的?原因则众说纷纭,有说土质不稳不得不用这种材料,有说是消防材料,还有说建宿舍的时候的贪污,不过跟「体验」没什么关系了。
我运气好过,也不好过,若您有兴趣来政大念书、住宿,祝您有个好运气。对了,网速无关人品,慢是常态,感谢政大,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熬夜看球了。
三、政大学习
说到学,这才是在政大的关键。若对台湾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社会氛围、政治风向不感冒乃至厌恶,但政大提供的教育品质过关,则至少政大是对得起你的,毕竟录取学生,只是学生跟学校间的契约。
1馆藏资料
图书资料部分,我跟我的老师经常嘴炮政大很多书没有,不得不去台大或中研院借,甚至我能找到电子档的书,图书馆竟没有。但平心而论,或许是我们自己太偏。政大的书并不少,中西日文图书都不少,中文则简繁都有,至少在台湾算一流。总共有总图书馆中正图书馆、综合院馆图书馆、商院图书馆、国研中心图书馆、传播学院图书馆,综合院馆主藏社会科学、法学类书,其他馆藏如其名。我在托人帮我去台大借书的时候,也有台大的朋友托我借书,说明总有一些对方没有的东西,彼此互通有无,基本解决需求。若有找不到的,学校采纳推荐进行采购也比大陆很多学校爽快多了,心情不好的时候有过推荐理由只是「政大好意思这本没有?」,竟也通过了。况且加上便捷的馆际交流系统,搞到书不难。
如果说书齐全是一所大学的本分。档案资料部分,则真是有政大特色。身为前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中央政务学校,虽然今时今日已几乎洗去党校色彩,但过往岁月留给这所学校的遗产是非常丰厚的。很多对中国近代史研究有重要意义的资料,是被政大继承的。这点历史系的同学更具资格来评价,我只能点到此。
2设备
其他软硬件设备部分,我个人体验良好。比如图书馆拥有一层24小时的自习区,笔电区与非笔电区分开,并且需要用学生证划位。这点让很多需要熬夜念书、赶工的同学有了去处,不必留在宿舍影响他人,需要使用电脑的同学不会打扰需要宁静阅读的同学,也让霸位占位这类的事情较少发生。当然不划位的人还是存在,智能手机的时代,手机震动还是会此起彼伏,不过这是人的问题了。又比如学校计算机中心,有不少电脑教室可以使用,虽说基本大家都有电脑,但遇到需要用一些下载不到的昂贵软件、电脑出意外状况、或不想背电脑却出现使用需求的情况时,还是帮得上大忙的,其次学校购买了不少软件的版权,我二十多年第一次用上了正版的office......再比如学校有一个全校课程查询系统,历史上所有系所的开的课、老师、课程大纲都能查到,方便在全校范围内找自己所需要的课程,而没有系所间的隔阂,跨系所选课也很方便。再再比如学生系统上有联合报名系统,重要的讲座信息都会在上面公布,并且需要使用系统报名,讲座日期临近时会提醒您,非常方便。
3讲座
既然讲到了报名系统,就顺便讲下讲座。写文当下打开报名系统,接受报名的讲座信息便有百来个。琐碎的比如征才会(宣讲会)、暑期营队宣传的报名、志愿者报名、软件培训、技术培训、身心辅导课程,狭义上讲根本不算讲座,正经的比如各系所举办的专家学者的讲座、研讨会,涵盖面五花八门,任君挑选。可以见得学校提供的资源多样,小到一个心得分享的机会,大到知名学者的讲座,既有学术的知识,也有学校提供的服务。不少讲座还有附餐的小福利。特定的一些时刻,还会有另外的活动,太阳花学运期间,便有「罢课不罢学」活动,邀请各系所的老师来到广场讲授,过去2012年大选,也请过时任马办发言人与老师对谈,马英九也来过,最近台湾新建社会民主党,该党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台湾知名社会学者的范云老师也来谈自己的理念。过几天民进党有个新书发布会也会在政大举行。
4师资
教师部分。学历方面,政大教师绝大多数都有欧美顶尖学校的学位,如果是土博,也基本在领域内有自己的特色。地位方面,各系所都有不少老师是台湾相关领域内的扛把子。另外,老师间与师生间关系的融洽,真是让我印象深刻。
以前还会拿大陆的行情去猜测XX跟YY是不是不和啊,后来证明想多了,回归你的天真吧。有一次系务会议,两位老师会上抬杠斗嘴。又有一次系上讲座,两位老师出现了争辩,最后竟把几个学门的老师都卷了进来一起争,争完了一位老师跟同学说,我们表面上激烈的争辩,是基于高度的相互信任与默契的。自己快两年观察下来,此言不虚,君子和而不同。目睹的数次争辩,都换来周边人的捧腹,却一点没有什么内斗的意思。多少相轻的表面是恭敬,真融洽才会如此斗嘴。喝完酒,你就更知道他们的淘气样了。
同样被学术制度压榨,有些学校这成了可以不好好上课、轻视学生的理由,而政大,至少本系没有过这样的情况。相反,还是可以常常见到老师,跟老师约meeting不曾被拒绝过。曾有过一学期上系主任开的课,系务、教务繁忙的情况下仍然抽空约谈了很多次,平均一两个小时。又有过一次跟老师A约谈,话匣一开竟从下午三点聊到晚上九点,才发现没吃晚饭,老师胃不好,后来都变成了餐叙。跟老师B则主要交流方式为去老师家喝酒。老师C是新进教师,却已经跟课上同学打成一片,课后基本还要被拖上一个小时,也没有怨言,还亲自带读书会。老师D研究室门开着就可以进去聊天,而他在门就会开着......他们很闲吗?可研究质量照样过硬。有的还有社会上的外务,如讲座、沙龙、电台节目,真不知道这时间是怎么排的。你可以说我在跪舔,是啊,我见世面少,还没见过这般师生关系,实在是感叹。
常常听闻一些台湾没那么好的学校,老师课上对陆生的排挤跟挖苦。这种事情在政大我个人从未听闻。一流的学者不仅是有一流的学历就够的,还需要有一流的胸怀。我自己系上老师政治立场也是各异,也从不会因此而对学生有什么偏好或排斥,若您有才华有能力,照样会赏识。
5同侪
就学体验跟同侪之间的相互讨论、推动也有不小的关系,若是一个相互鼓励又相互竞争的关系,书念起来便有趣,有人聊,也有动力,否则不仅徒增自大,还无聊。前文提到所谓对陆生的赏识,有时并不一定是基于自己的好,而是......昨天老师还聊到,说他对陆生的要求会比台湾学生高一点,实在是生源质量不断下降。
这是政大的尴尬,好的大学生要念研究所的不多,顶尖的出了国或去了台大,剩下能收的程度就稍微要差一点。大陆读研很多只是为了文凭、为了推迟就业,台湾一样,甚至原因更多,为了不当兵,为了备考公务员的时候有的地方呆,加上灵活的休退学制度、学制时长,一个班上三十人,第二年就只剩一半了,还有的把全日制念成了在职专班。那会有多少学术热忱,便可想而知。说这话的时候心情很复杂,毕竟都是一起喝酒,一起烤肉,一起出游的朋友,可又的确是事实,跨越海峡来念书,企图心跟local总是有点不一样,一起玩乐的时候,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可对local来说只是来政大拿个硕士走人,按部就班,何错之有呢?
不过这只是总体上普遍而言,还是有一些很优秀的人出现。有的真的很努力,有的真的是天才,通过政大的平台去了更广阔的天地。还有同一个学门或领域内,也能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程度很好的同学,形成自己的学问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就相当愉快了。这个圈子主要包括政大土著,程度不差却又患了爱校病留下来了,从其他学校考上来的有心向学的人,慕政大特色来修一些课的台大学生,和一些优秀的大学部学生。这两类人真的是非常值得珍惜的益友。
既然这个人群中有大学部学生,就提两句好了。政大的大学部生源比研究所要好多了,建中、北一女等一流高中及各地一中、一女中的生源,学生表现更多样化,评价学生的标准也更多元一点,而且学生之间功利心很少。如果是玩社团,不太有为了什么leadership去的,社团活动更加丰富,而且社团内的人心也更齐,是因为确实的爱好而在一起。而如果努力学习,通常也是真的对自己的学业有所热爱,用心吸收老师提供的东西,利用学术资源,这些人真的发展学术,我个人认为程度会非常好。我认识几个,大二大三就来听硕博士的课,手上完成好几个科技部计划,经常来找老师要更多further reading,后浪推前浪,我压力山大。
总的来说,找到自己的圈子就会舒服点。来大学目的本来就是多样的。这里至少学霸真的是学霸,学渣也过好自己的安排。想想自己大学,有多少除了死记硬背、考试分数外什么都没有的伪学霸?跟他们讨论,我还是宁可跟我的学渣朋友喝酒去。
四、政大环境
一个大学有太多在食、住、学范畴之外的东西,无奈只能用环境来带过,也写不动了......
1自然环境
雨,山,水,悠,净,当然还有土。
来政大前,我很多年没见过满天亮晶晶的星星了,不夸张。
不下雨就常见到,不常不下雨。
2校园氛围
听听苏打绿大学时期的作品,来了你就发现,真的是这片水土养出来的词和曲,青涩的政大味。
可以去找苏打绿《窥》的mv,都是政大或周围的景。
因为当年金旋奖停办,遂有《是我的海》,金旋奖亦是政大的传统艺文特色。此外还有政大之夜、包种茶节、环山马拉松等活动。
说起政大之夜,2011年的政大之夜请来了苏打绿,原定四十分钟的表演拖到艺文中心打烊,学生会的人买宵夜「贿赂」看门大叔,苏打绿决定唱到够为止。母校专属。
3周围
我喜欢木栅这个乡下,有庙会,不仅有游街,还会搭起戏台唱戏。清晨四五点便会有很多老人来政大晨练。政大附近既有很多老外省人,常常听得见一些大陆口音的老人,却也有很乡土很台湾的地方。很多体验是出生长大于都市的我所不曾有过的。
台北:
文章开头说要切割,其实哪切得开,我的求学固然在政大,而我的求学体验又何止在政大。台北市的文化氛围,放整个大中华地区,恐怕也完爆绝大多数城市了。徜徉在公馆、师大、重庆南,光书店就可以逛上好久好久,书店的经营也更为用心,各有特色。平日各地的沙龙、读书会、演讲,不论是在特定的几家咖啡厅,还是在中研院,海光故居,都是很好的体验。尚有各种展览、影展,跑跑各种livehouse听听各种或逗逼、或清新、或不知所云的民谣。周末去个近郊爬山、散心,天龙国四处走走,你能找到日本的影子,台湾的风情,近代史的遗迹,现代的风貌。当然还有吃。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座城市。绝对能让你做一个真・闻腋青年。
最后
在政大还会有很多不好的体验,来自于奇葩的陆生政策,奇葩的传媒文化,一些人的奇葩智商。但政策上的不公平,传媒的风向,都是政大难以控制的。我个人在政大还是收获了很多机会,学到了很多知识,交到了很多朋友。
关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毕业证书模板》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360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