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第一高级中学毕业证样本、高中成绩单、概况 孝感市第一高级中学创建于1900年,是一所百年名校。学校的前身为孝感县立高等小学堂,是在原科举考棚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抗战前期升为县立初级中学,抗战胜利后更名为县立初级第一中学,1958年更名为孝感县第二中学。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学校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重点高中,并正式冠名为孝感市第一高级中学。2009年6月被授予“湖北省示范中学”称号。
二十世纪末,孝南区委、区政府举全区之力,建成了堪称全省一流的新校区。学校于2000年底实现了整体搬迁。学校坐落在孝感城区槐荫大道东端,交通十分便利。红楼映日催桃李,绿柳拂水展新颜。校园占地面积250亩,整体布局合理,建筑独具风格,分为教学区、科技区、办公区、生活区、运动区等。总建筑面积为95249平方米,建有行政楼、教学楼、科技楼、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教室、教工宿舍、学生公寓、食堂、浴室等,建有多网合一的校园网、理化生实验室,有较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齐全的体育运动设施及师生生活设施。整个校园构建和谐,环境优雅,青草如茵,绿树成林,花木飘香。
学校设有67个教学班,现有在校学生4439人。师资力量雄厚,名师俊才荟萃。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68人,其中,专任教师240人。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23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5人);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80人,中级教师86人。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队伍。现有全国优秀教师4人,湖北省优秀教师8人,湖北省骨干教师4人,孝感市名师1人,孝感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7人,孝南区名师2人,孝南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31人。学校坚持走教科研兴校之路,大兴教科研之风,教科研成果斐然。2008年以来,教师获国家级优质课一等奖6人次,获省级优质课一等奖近30人次,获国家级优秀论文、教案、课件奖10篇(件),获省级优秀论文、教案、课件奖31篇(件);教师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326篇,在各级各类学术交流评比中获奖的论文达352篇。
学校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办学思想,秉持“为每个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的教育”的教育理念,以“打造特色鲜明的楚天名校”为办学目标,以“立德、敬业、求实、进取”为校训,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先,形成了“团结、诚信、弘毅、创新”的校风,“博学、严谨、奉献、育人”的教风和“文明、守纪、勤学、上进”的学风。
学校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坚持举办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等特长班,成立了多学科多类别学习兴趣小组,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1年高考一本上线277人,二本以上754人,三本以上1377人,并获孝感市2011年重点高中一本上线增幅奖;近三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134人次,获省级奖781人次;2004年以来,学生参加国家和省智能机器人和平面电脑设计大赛获国家级奖16人次,获省级奖36人次;2001年以来,学校共向高等院校输送了300余名体艺特长生和20余名飞行员,连续多年被孝感市教育局授予“高考体艺类上线领先学校”。1997年大学扩招以来,学校每年向高等院校输送千余名优秀学生,特别优异的学生还被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11”重点院校保送或自主招生录取。
百年沧桑,宏基万代。孝感市第一高级中学已成为学子遍布海内外、桃李满天下的人才摇篮。他们中有共和国的将军,有国家省、部、厅级干部,有知名学校的校长、博导、教授,有著名诗人、画家和现代企业家,还有不少学子在欧美几十个国家深造。近几年来,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综合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学校党总支多次被市、区评为“先进党组织”,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先进单位”、省“安全文明校园”、省“教改名校”、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省“教代会先进单位”、省“先进团组织”、省“档案管理先进单位”、省“城市园林式单位”、省“最佳考点”、省“示范中学”、市“示范学校”、市“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标准化学校”、市“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化学校”、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市“教科研先进单位”、市“高考先进单位”、市“高考体艺类上线领先单位”,学校食堂被评为省“食品卫生等级A级单位”。 历史沿革
孝感市第一高级中学是一座百年名校。早在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孝感市第一高级中学的前身——孝感县立高等小学堂,就在原科举考棚的基础上创办起来了。抗战前期升为县立初级中学,抗战胜利后更名为县立初级第一中学,1958年易名为孝感县第二中学。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学校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重点高中,并正式升格为孝感市第一高级中学。百年沧桑,宏基万代。孝感一中早已成为学子遍布海内外、桃李满天下的人才摇篮。他们中有共和国的将军,有国家、省、部厅级干部,有知名学校的校长、博士、教授,有著名诗人、画家和现代企业家,还有不少学子在几十个欧美国家深造。2000年金秋十月,孝感一中新校园落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王光英为学校题写校名,王文元、孙孚凌等老领导以及北大、武大等一流大学校长为学校题词。孝感一中从此走上新的发展之路。孝感一中是湖北省首批重点高中。
领导班子 鲍福成
男,1957年3月出生,1976年3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孝南区教育局副局长、孝感一中党总支书记、校长,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湖北省优秀校长,孝感市人大代表,曾多次在国家、省级报刊上发表教育论文多篇并获奖。
罗国彬
男,1959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自1981年元月在孝感一中工作以来,先后担任教研组长、年级主任、副校长、党总支副书记等职。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教育科学教研空100佳个人、孝感市高中骨干教师、孝感市学科带头人、孝感市孝南区第二届技术拔尖人才,中学高级数学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孝感市孝南区第四届人大代表。在《数学通讯》等全国核心期刊杂志、省级学术会议上发表、交流论文十余篇,正式出版《高中数学学科指导和能力渗透》(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等专著20余部。在《中国教育报》等刊物上发表教育管理论文十余篇,其中《学校能为教师发展做点啥?》等多篇获报刊征文奖。
付世俊
男,1964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1985年7月参加工作,中学高级政治教师。先后担任学校政教处副主任、主任、副校长等职务。荣获孝南区首批骨干教师、区德育先进工作者、区优秀共产党员、孝感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教师、湖北省骨干教师、湖北省教育系统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湖北省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在《中学生时事政治报》、《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班主任之友》等报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张胜华
男,1965年10月出生,1988年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现任校长助理,教导处主任,1993年获湖北省中学物理优质课比赛一等奖,2000年被评为孝南区首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孝感市学科带头人,2003年被评为湖北省中学物理优秀教师,2004年被评为“孝感十佳名师”。
教学设施
孝感一中坐落在槐荫大道东段,交通十分便利。校园占地200余亩,分为教学区、科技区、办公区、生活区、运动区、学校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学校学生食堂和宿舍在2002年被市教育局评为全市“标准化食堂”“ 标准化宿舍”。校园绿树成荫,绿草如茵,各种花卉四季常艳,学校被评为市级园林式学校。这为学生学习、实验、生活、运动提供了一流的物质条件孝感一中现有教职工298人,专职教师238人,其中特级教师7人,中学高级孝感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78人,中学一级教师88 人。学校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湖北省优秀教师5人,湖北省骨干教师12人,孝感市学科带头人21人,孝南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5人。孝感一中领导一班人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学校不断优化办学模式,以德治校、严谨治学,始终走“教科研强校”之路。自1996年以来,学校教师有35人次在市级以上优质课竞赛活动中获奖,其中国家二等奖3人次,省一等奖5人次,省二等奖6人次。教师在省部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169篇,有16项科研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 近年来,孝感市一中向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高考成绩稳步向前发展,学科竞赛成绩斐然,课题研究方兴未艾,教科研管理不断进步,水平不断提高。1999年12月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教改试验学校”,2001年被市教育局评为“九五期间教科研先进单位”。
校园建设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孝感一中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培养学生自尊、自律、自信、自强。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作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和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文艺队、演讲团、辩论社、书画社、文学社等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干校、业余团校、业余党校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干、团干;校史、校友、德育、书画、成果等系列展室形成了校中的德育基地。孝感一中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服务理念,为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努力成才,多途径争取了不少校友、企业集团和海外人士在学校设立各类奖学、助学基金,同时学校每学期为贫困学生减免学费,每学年为高三优秀学生发放奖学金,受到学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今天的孝感一中拥有一流的校园建设、一流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和雄厚的师资;拥有与国际接轨的信息网、高标准的计算机房。今天的孝感一中,正步入全省五十强、全国千所示范学校行列,正朝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阔步迈进!
发展规划
孝感一中“十一五”发展规划
孝感一中历史可追溯至1900年,是在清代“考棚”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
1978年成为湖北省首批重点高中。一百多年来,学校秉承“立德、敬业”校训,走“求是、进取”之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校、教科研强校”的治校方略,勇于改革,不断创新,成为一所“有文化底蕴、有个性特色、有品牌优势”的优质高中。1998年被确定为湖北省第一批“教改试验学校”,2002年被授予“湖北省教改名校”,2002年被授予“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园”,2004年通过孝感市“教学管理规范化学校”验收,1997年至2004年多次被评为孝感市教科研先进学校。如今,学校进入又一个五年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必将是学校丰富内涵、提升层次的发展时期。为此,特制定学校2006—2010年(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总体发展目标
为推进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继续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办学思想;继续坚持“三个面向,遵循教育规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培养高素质现代人”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自主发展,求真务实,开放办学,注重效益,提倡创新”的现代管理思想;坚持“会生存,会做人,会学习,会合作,会劳动”的学生培养目标;坚持造就“师德水平高尚,专业知识宽厚,工作能力全面”的教师发展目标,把学校建设成“管理规范高效率、设施先进高标准、教师教学高水平、学生学习高素质”的特色鲜明、品质优异、社会满意的品牌学校。
学校的近期发展目标(2005?9—2008?8):凸现办学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政府认定、社会认可的湖北省、孝感市示范性高级中学。
学校的中期发展目标(2008?9—2010?8):办学特色鲜明,基本确定素质教育运行机制,成为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学校。
学校的远期发展目标(2010?9—2012?8):建设成为湖北省一流,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教育水平高、特色鲜明的高级中学,成为教育思想现代化、办学行为规范化、组织管理科学化的现代新型学校。
发展目标内涵 办学特色
学校从一所普通中学成为1978年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学校一贯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重视发展全体学生的个性,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奠定基础,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逐渐形成以下的办学特色。
①学校致力于以培养学生的政治信念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以活动教育为特色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党建工作有所创新。
②学校致力于创造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人文氛围浓郁,理科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信息科技教育初具特色。
③学校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和学术型相统一的师资队伍建设,老中青教师的经验性、主导性和主动性联动机制已经初步显现。
特色鲜明的高级中学
学校力求反映当代社会“信息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趋势和新时期文化发展对人才素
质提出的挑战和要求,始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把培养“德才兼备、文理融通、身心和谐、品行高雅”的学生作为学校的不懈追求,使之成为既有现代科学素养,又富有现代人文精神,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造型人才。 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能坚持积极探索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和转变,继续深化德育工作改革,建设若干“思想有高度、革新有力度、效果有信度”的优质学校课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弘扬“勇于改革,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创建“文理融通、自主发展”的特色学校,使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
现代新型学校
现代新型学校是具有现代办学意识,同时又具有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基本理念的学校,学校充分尊重每一位师生员工的个性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为之创造条件,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自主发展、开放办学、注重效益、提倡创新的现代管理思想,形成师生员工都能在其中得到持续不断发展的机制。
学校通过转变教育观念、规范办学行为、加强科学管理、开展制度创新、优化学校人文环境等措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创建现代化新型学校上作出表率。
可行性分析 工作基础
(1)党政领导事业心强,教师勤奋努力,学生勤学上进,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团结、诚信、创新、弘毅”的领导管理作风,“博学、严谨、奉献、育人”的教风,“文明、守纪、勤学、上进”的学风,学校传统比较深厚,社会声誉良好,在市内乃至省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2)学校努力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形成了“文理融通、自主发展”这一具有本校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并在德育、课程建设、学科教学改革、学校管理等领域内进行实践和探索。
(3)学校是“湖北省教学改革实验学校”的首批试点学校之一,在实践中形成了“健全自我、适应社会、自主发展、和谐成长”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学校教学管理规范有序,必修课教学质量比较超前,理科学科的教学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体育、艺术课的教学独具特色,文科学科的教学改革开始起步。
(4)师资队伍富有活力,学校拥有一支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比较超前,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比较过硬的师资队伍,他们具有一定的改革意识和探索精神,有比较强的凝聚力,许多青年教师在全省、全国的优质课大赛中荣获奖励。
(5)学校在教育研究和师资培养方面,重视发展同高等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良好合作关系。
(6)在学生培养方面,重视增进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
(7)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受到市、区领导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也一直获得兄弟学校的帮助和协作。
研究基础
学校把“文理融通、自主发展”作为实现学校发展的目标,创建示范学校、特色学校的核心内容、理论基础和办学指导思想,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实践基础
以加强德育为立足点,开展社会实践,培养现代人文精神。
多年来,学校坚持以现代人文精神的培养为重点,努力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重视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开办中学生业余党校、团校及学生干部培训学校,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加强日常社会实践,组织军训活动、科技活动等。在活动中让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提高人文素养。注重“规范、自主、创新”的德育工作思路,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性、体验性、实践性,用学校和社会这两个课堂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升人生品味,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以强化常规教学为突破口,开展教学实践,培养时代创新精神。
近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文理融通、自主发展”的教学改革思想,并进行了有效探索,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的实践,坚持教育教学的全面性、全体性、主体性、思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提出“六改六突出”的教学改革思想,即改重教轻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改重知轻能,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改重共性轻个性,突出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改重理轻情,突出课堂情感育人;改重结果轻过程,突出教法改进;改重教书轻育人,突出德育为首。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选修课程系列,调整课时,增设研究性活动课程,特别是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上作了大胆探索。如以语文、化学、物理、数学、政治学科为代表的“文理融通、自主发展”开放式自主学习探索及实践,在全国、全省的教研活动中得到了充分肯定,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批感悟教育,有志于教育创新的中青年教师队伍。
理论基础
文理融通
“文理”与“文科”、“理科”相对应,“融通”是指知识的融会贯通。在中学,文科学科往往以文史哲为代表,如语文、历史、政治、外语、人文地理等学科;理科则以数理化为标志,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
社会人文学科是学校实施人文教育的主阵地。人文教育通过文学、政治、道德、艺术、社会、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获取人文知识,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愉悦情调,涵养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情感、精神、文化等方面进行陶冶与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承华夏美德,弘扬人文精神,健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
自然科学学科是学校实施科学教育的主阵地。科学教育通过数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等自然科学学科,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技能,获得生活与发展的知识与技能,开发智力,增强理性,尊重事实,探求规律,发现真理,培养科学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自主发展
“自主”体现在师生的教学行为上,同时更充分地反映在师生教学思想与行为的高度和谐。“发展”则是能力的多元取向和创新意识的逐步提升。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未来科技人才、社会科学人才和劳动建设人才。他们以丰富的文化底蕴、崇高的人文精神、和谐的自主发展见长,是具有个性得以充分张扬、情感得以广泛激发、意志得以自主磨炼、人格得以健全发展的一代新人,是具有一种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的、对社会高度负责的一支生力军。
“自主发展”式的教育首先将注重的是人文精神的弘扬,而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对学生个性的肯定,对学生的终生负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则是教育的基础。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发扬教学民主,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唤醒主体意识,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求知与主动创新等方面下功夫,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才得以实现。其次,注重非智力因素的挖掘,有益于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知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师生间形成民主、自由、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任其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将自觉地着力营造文化氛围,追求鲜明的文化内涵,以学生与教师的自主发展为本,开拓学校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境界。
主要问题
(1)教育观念相对陈旧,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手段比较落后。
(2)师资队伍不够稳定,优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数量不足。
(3)领导、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修炼不够深,在管理、研究上缺乏前瞻性和时代性。
(4)教育科研还处于实践型、分散型和经验型状态。
德育革新工程 指导思想
依照我国学校德育的政策法规,继承德育工作优良传统,创造性地确定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形式、方法和途径,按照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思想,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体性德育,不断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工作举措
以“文理融通、自主发展”的办学思想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社会化,以提高德育实效性为目的,以德育活动为途径,以德育课程化建设为重点,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创新。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贯彻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以继承革命
传统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系列教育活动,着重落实好“四个一”活动,即每周开展一次班级主题教育活动;每周举行一次升降国旗仪式;每学期组织一次参观或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以上全校性主题教育活动。(2)加强德育目标研究,建立德育规章制度。
结合新课改下的德育工作新要求,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开发和建设德育课程,加强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注重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发挥科任教师的人格魅力作用。加强对德育目标的研究,构建系列化的德育内容,拓宽德育实施的途径和领域,开发德育评价方法和手段,体现在“四个整合”上,即将班主任工作与科任教师“教书育人”整合起来,将德育课程与其它课程整合起来,将学校文化建设与班级文化建设整合起来,将学校德育与社会大教育整合起来。
(3)丰富德育工作内涵,拓展德育工作体系。
通过学校开办的业余党校、业余团校及学生干部培训学校,进一步丰富与拓展以“养成教育、实践教育、心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德育体系。发挥团委、学生会的作用,开展与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社会意识相协调、与社会美德相承接的主题班团活动,构建学生“品质内化、行为自律、发展自主”的德育工作模式,培养学生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和具备正确行为的意志,学会善待自己和他人,发展作出负责的道德决策并付诸实施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理解能力、品质和心态,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和道德情感,促使学生人格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境界的形成。
(4)优化学校人文环境,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把美艺、人文和科学教育的素质作为学生基本政治观点确立、道德品质形成和道德实践能力发展所必备的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人际心理环境,健全组织制度环境,营造浓厚的教书育人环境,拓展健康向上的艺术探究环境,重视物质设施的人文意蕴。
(5)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注重德育发展性评价。
继续完善学校班主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建立德育工作管理和评价制度,改革班集体评价、班主任评价和科任教师评价办法,克服标准化定量评价的缺陷。改革学生品德评价,注重学生的自我品德评价,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发展性评价,坚持开展德育工作论坛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探究具有学校特色的开放性结果评价和过程性目标评价的方法和措施。
(6)开发德育教育课程,落实校本德育培训。
加强德育教材和课程开发的建设。从2006年9月起,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活动课和新闻课,对学生提供学习方法辅导、心理辅导、人际关系辅导、新生适应性辅导、法制教育辅导等服务。加强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健全和规范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加强学生心理个案研究,对班主任和全体教职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7)加强学生组织建设,健全自我管理体系。
改革学生会、团委会的工作模式,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约束、自主发展的关键。建立“学生代表会议”制度,组织学生对一些重大问题开展辩论,参与学校的部分管理。在班上试行学生干部轮职制,制订相应的轮职制度,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学生人际沟通、交往、组织、管理和领导等实践活动能力的教育机会和条件,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和能力倾向的学生都能受到这方面的训练和体验。
(8)拓展德育工作领域,构建大德育体系。
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大德育体系,注意开发利用社区和社会德育资源。加强校外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聘任法制副校长和社区辅导员。加强社区和社会教育基地的建设,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重视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组建家长委员会并提高其对学校管理的参与程度。
课程革新工程 指导思想
牢固确立课程教材改革是教育改革核心的现代教育观念,改变重理轻文、文理分割、缺乏整合的倾向,改变课程设置上过于依附考试要求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上学科课程比例偏大、学生经验课程和社会问题课程比例偏小的倾向,探索赶越“应试”的新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法。
要以新课改为根本,成立课程革新领导小组,配备研究人员,积极开展课程革新工程。学校将与高等师范院校等教育研究机构合作,加强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编制、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途径和方法的优化、综合课程的建设、学校课程的开发、各类课程的评价、学校课程管理等领域进行的合作研究和探索。
通过实施调整课程计划、优化现有课程、增设学校课程、调整课时安排、试行分层教学、提供选择学习、改变评价方法等措施,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在课程革新工程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综合学力的培养为根本目标,重视现代科学教育和现代人文教育,强调教育内容和实施过程中的“文理融通”。通过课程教材改革,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爱护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使之具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良好的道德修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严谨求实、科学志趣、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工作举措
按照“文理融通、自主发展”的办学特点,确立优化国家课程、推进地方课程和开发学校课程的新学校课程观,不断优化社会人文课程、数理科技课程和体艺信技课程,为实现课程的优化整合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思想及工作基础。
(1)优化社会人文课程
社会人文课程指的是目前教学计划中的政治、语文、英语、历史、人文地理等学科,也包括学校自主开设的人文类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
社会人文学科的教师要在教学中从经验和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和精神、理论和价值观等不同层面充分引入科学因素,对全体学生实施科学化的人文教育,使学生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思考和研究人类及其人文社会现象。
在学习人文社会基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努力在观念和价值观层面上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服务社会的基本信念和人格健全、不断进取的价值取向,使人文社会学科教学成为传承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渗透科学教育和道德伦理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优化国家课程、开发学校课程、加强教育研究、加强学科交流、开设系列讲座、激活课堂教学和改善教学管理等途径,使学生在知识视野上有所拓宽,写作水平有所提高,交际能力有所增强。在社会知识、史地知识和哲学理论等方面表现“自主发展”的特征。
(2)优化数理科技课程
数理科技课程指的是目前学校教学计划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信息技术等必修课程以及科技类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
数理科技学科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注重学科知识的发生和形成的过程及其人文背景,关注知识的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增进对科学技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和意义的理解,对全体学生实施人文化的数理科技教育,使学生学会从人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
在学习数理科技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生活背景和科技发展背景,增加手脑并用的教学活动。通过体验式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传递人类科技文化成果,渗透人文教育和价值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方法的同时,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通过优化国家课程,开发学校课程,加强教育研究,加强学科交流,开设系列讲座,激活课堂教学和改善教学管理等途径,使学生在科技知识和理论、科学方法和技能、科学态度和精神、科学观念和思想、科学道德和价值观等方面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文理融通”的特征。
(3)优化体艺信技课程
●体育卫生
在高标准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同时,注重体现学校体育工作的参与性、趣味性和群体性。每年举办好学校秋季田径运动会和春季球类运动会,培养师生终身的体育观念和自觉健身意识。增设体育运动器材,普及体育知识和科学锻炼方法。
进一步重视体育课的课堂教学。健全体育管理制度,发挥师生在体育课管理中的主导、主体作用。重点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和专项训练,建设若干传统和优势体育项目,继续保持学校体育专项活动在孝感市同类学校中的领先地位。
重视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建设标准化的学校医务室,规范医务行为,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定期通过广播、多媒体、黑板报等多种教育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加强青少年青春期卫生教育,重视流行病、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对学生中的近视眼率作定期调查并控制近视眼率的上升。
●艺术教育
加强对艺术教育课的领导,提高艺术教育对现代人文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在可能情况下,增设艺术课、欣赏课,开展艺术展、集邮展、摄影展等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全体学生对人类优秀文化艺术成果的鉴赏,理解人类的生活、价值和情感,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高雅艺术的审美观念及欣赏能力,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和艺术想象能力。
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建设美丽校园,营造艺术氛围,建设艺术类专用教室,开设艺术类选修课和活动课。发挥艺术类学生社团的自我养成教育作用,继续重点开设音乐、美术专业班,近两年争取向国家音乐、美术重点院校输送优秀人才有新的突破。
●信息技术教育
重视提高信息技术质量。根据新课改的精神,注重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提高师生手脑并用程度和人文科技含量,将信息技术课作为学生体验科技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实践能力的平台,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有效投入、勇于创新地开展一些科技小制作和小发明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尊重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和价值观。
(4)优化课程结构
科学设置课时总量,调整课时分配的结构,增设以“文理融通”课程、研究性课程、综合课程为基本内容的校本课程。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试行分层教学,鼓励学生开展选择性学习。对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试行“合格制”,健全和完善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
●调整课时安排
(依据新课标待定)
●调整课时内容
将现有的读报时间改为综合素质教育课,即“午育课”。开设科学技术、艺术鉴赏、学校特色、身心健康、时事政治五类系列化“综合板块课程”,通过校园网络或班级组织落实,每周增加2节选修课和2节活动课,试行开设“文理融通”“百家讲坛”讲座课程。
根据新课改拓展型课程的要求,重点开展以下学校课程:资源与环境、科技发展史、历史评述、阅读指南、理化实验、时事评说、动物世界、生物技术、中外文明史、研究性学习指导、案例说法、阅读鉴赏等选修活动课。
●实施分层教学
为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在保证基本学力的前提下,对若干学科实施分层教学:在高一年级实行数理化实验班和基础班,高二年级实行理科数理化实验班,文科语数外实验班和提高班。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及教学评价实行分层计划,分步实施。
课堂教学革新工程 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课堂教学改革是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举措的教育革新观,改变现行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讲授灌输为主,忽视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的倾向,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内外充满生命的活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致力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文理融通,自主发展”的学校办学特色的同时,注重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的要求重塑教师角色、重定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重调师生关系、重拟教学评价。
工作举措
按照“文理融通、自主发展”的办学思想,不断优化现有社会人文课程、数理科技课程和体艺信技课程的课堂教学,从改善师生关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两方面着手,开展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
(1)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
根据新课标素质教育的思想,以主体性体验式活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为重点,改变现行课堂教学中以书本、课堂和教师为中心,忽视师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和探究性学习的倾向,要求教师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总结、学会反思,从主观上认识到真正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参与者、收益者、认同者是学生。
(2)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工作是一个创新性工作,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是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关键之处。要切实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实现由“标准划一、关注重点”向“面向全体、注重个性”转变;二是由“灌输讲授式学习”向“探究启发式学习”转变,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提问、学会探究、学会沟通和表达。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的改革,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3)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在科学系统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强调学科知识同社会生产、生活及大自然的联系,强调学科知识同学生本人已有经验的联系,强调教师中师生情感的融通,强调学生内驱力的培养和发挥,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统一要求和个性需求的有效结合,强调现代人文精神和现代科学精神的结合。采取有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性表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4)构建课堂教学分层教学模式
以基础学力为核心追求教学质量的提高。为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需要,可试行基础性学习计划和提高性学习计划。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以教学组为单元的改革试验,因材施教,培优补差,保证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学生的个人基础和爱好进行分组,开展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考试、分层评价的改革试验。
(5)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对推进“文理融通、自主发展”的有效作用,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参与程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运用多种语言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电化教学、信息教学、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益作用,提高先进教学设备的使用频率和效率,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
组织管理革新工程 指导思想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管理理论,建立健全干部队伍管理组织。优化管理体系,优化班子结构,建设一支在群众中威信高、凝聚力强的领导班子,使总支领导核心、行政组织职能和各类管理制度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适应贯彻“文理融通、自主发展”办学思想的需要。建立现代办公自动化系统,形成廉政、精简、务实、高效的管理体系和行政作风。
以素质教育的理论和现代管理思想,构造具有“学习型组织”“科学型管理”“和谐型发展”的学校。使领导具有卓越的教育哲学和办学思想,教职工具有真正认同学校的价值理念和精神文化,学生具有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追求目标。鼓励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发挥其潜能和创造性,真正形成“命运、责任、事业和利益的共同体”。为适应教育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变化需要,调整学校建制,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过程,扩大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强化管理职能的专业化分工,强调管理职能的适当综合化,强调职务、责任和处置权的相对统一性,强调组织体系的精简和行政工作的高效。
工作举措
(1)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充分体现“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管理思想,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注重人的自觉、自律和自我实现,逐步建立并完善一整套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较强导向作用的、适应学校办学思想的能激励教师自主发展的人事制度和绩效评估体系。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实行校务公开。通过教代会、党政工团联席会议等形式听取教职工意见,做到群策群力办学校。
(2)健全和改革有效的管理制度
随着教育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教职工的角色、地位、作用和职责都会逐步调整,教职工的智力和能力结构也将随之调整和提高,行政人员及教职工的岗位责任将有新的内涵。因此,需要相应调整全员的岗位责任制度,改革人事制度,逐步完善教职工的全员聘任制度,激活潜能用人制度,健全行政监督制度,落实校务公开制度,相应调整教职工的利益分配制度,激励每一位员工不断地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
(3)开展综合管理职能研究
根据“文理融通、自主发展”的要求,从2006年起开展年级组职能综合化的研究,逐步使年级组兼具德育、教学、科研、培训等管理职能。进行教研组的综合管理职能研究,逐步使教研组和备课组具有教研、课题研究、人员聘用等参与管理职能。使教师个人目标、教师组织的目标、学校发展目标达到和谐一致,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的价值和发展,充分体现管理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教师行为的实效性、必要性、创造性。
(4)加强教科研组织建设
调整和充实教科处工作职能,增加人手,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贯彻办学思想的需要。教科处在自身承担研究课题的同时,还要为学校的行政决策提供诊断、调研和咨询服务,对教师科研提供项目管理、组织交流研讨及业务指导服务,对学生的学科性和跨学科研究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方法、信息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5)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建设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和进步,广大学生面临着心理压力、心理负担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十分重要,2006年9月起,开启心理咨询室工作。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孝感第一高级中学毕业证样本》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359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