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于1995年6月由原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和华南建筑学院(东院)合并而成。这所学校已经办了60年了。是一所以工作为主,理、管、法、文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级重点大学。也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大学。
学校位于中国南方名城广州,地理位置优越。校园总占地面积3066.67亩,设有大学城、东风路、龙洞等多个校区。大学校园突出工科特色,多学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打造了一批协同创新平台。东风路校区突出艺术创意和社工服务氛围的营造,设有设计创意园和成果展厅。龙洞校区突出管理和理学氛围的营造,营造环境优美、宁静的花园式校园。
目前,学校共有20个学院,4个公共教学部(中心),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省级攀峰重点学科,6个省级优势重点学科,5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个学科,7个一级学科,3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工程(17个领域)、工商管理、工程管理、会计、翻译、社会工作、金融、艺术等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且具有同等学历的人员,有权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有76个本科专业,53个招生专业。机械、信息、材料、化工四个学科是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2015年,学校整体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大学行列。目前工程、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和环境科学/生态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前1%,其中工程进入前2.3
学校提出“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汇聚海内外创新人才,多模式搭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人才”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高素质研究生“千苗计划”、教师强校工程等重大战略。近年来,学校在师资队伍、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先后启动了“百人计划”、“青年百人计划”、“英语培训育人计划”、“教师海外培训计划”等。师资队伍不断得到加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300余人,副高级职称700人左右。目前,学校拥有全日制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学者、国家优秀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国家级人才80人,珠江学者、青年珠江学者、省杰出青年学者等省级人才99人。同时还聘请了4名外籍院士和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组建并入选广东省9个“创新团队”。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4000余人,其中本科生36000余人,研究生7000余人,并有不同层次的成教生、港澳台生和外国留学生,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秉承百折不挠的科研精神,倡导与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增强科研整体实力。学校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现代服务业集聚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及其他省级科研平台70余个。2017年,学校公开了2166件发明专利申请,在中国大学中排名第八。2018年,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突破154项,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60位。近五年来,学校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8项,中国专利优秀奖4项,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佛山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河源物联网协同创新研究院、惠州物联网协同创新研究院、云浮创新设计中心、广东工业大学东源现代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多个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广东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目前,学校正努力在高端装备、集成电路设计、工业设计、先进材料、环境生态、生物制药、软材料等领域打造高水平的R&D平台,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取得实质性成果。
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扎实基础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7个,国家级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认证/评估专业8个,省级专业18个,广东省著名专业13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93门;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38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1个国家教学团队。2013-2017年中国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竞赛评估(本科)全国排名第39位。学校办学条件良好,拥有计算机14860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13.36亿元。校舍建筑面积超过15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77.3万册,电子图书224.6万册,采用共享方式,多渠道极大地拓展了信息资源的使用范围。从学生成才观念的转变入手,探索性地进行了“重基础、强能力、宽视野、多样化、责任化”的培养方案改革,探索出了基于产学研全过程,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思路。同时,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生培养)已纳入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规划。
学校高度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专门设立留学基金和来华留学基金,推进“学科为主体”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战略,推动学科和团队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跨国企业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搭建合作平台,对接国际一流技术,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学校高度重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学习和技术培训。学校先后与国内外150多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办学、联合培养学生、师资培训、教学模式改革、合作科研、人才引进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多方位合作。推动了重点学科建设走向国际前沿,为学校师资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平台。学校入选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学术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在各类国家科技创新大赛和文体比赛中不断刷新纪录。2013-2017年,学校连续三年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作品大赛“优胜杯”。2015年、2017年,我校学生团队获得两项特等奖;2012-2016年,学校连续三次获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原名“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2017年,我校FSAE队获得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总成绩第一名;2018年,我校学生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8项;2017-2018年,我校学生获得德国红点设计奖1项,德国IF DEGIGN TALENT AWAARD奖4项;五年来,已有三名大学生获得第七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学校篮球队连续三年获得全国超级联赛冠军,2011年获得第八届亚洲大学生篮球锦标赛冠军;近年来,学生在声乐、器乐、舞蹈集体项目中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表演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素质教育艺术品牌金奖等50多个奖项。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粤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努力建设特色鲜明、产业聚焦、产学深度融合、创造力巨大的高水平大学!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广东工业大学自考毕业证样本》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354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