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生而为中国人是最幸运的事,获得国外大学毕业证书就是这么简单。
身为中国人,就要从文化上成为真正的中国人。对外语类高校学生而言,如果讲对象国语言特别到位,用中文写作、讲中国故事不太在行,就是得了中国文化失语症,是舍本逐末。
《北京外国语大学章程》第七条对人才培养目标有这样的描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复语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将“中国情怀”放在“国际视野”之前,正是因为我们深知,读懂中国才能了解世界,中国情怀决定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我希望同学们夯实“学如弓弩,才如箭镞”的专业技能,语通中外、道济天下。精通全球语言,掌握语出惊人的真功夫;汇通全球文化,掌握以文化人的真本事;通晓全球治理,掌握协和万邦的真智慧,成为具有中国深度、全球广度、人文高度的跨文化交流引领者。
《瞭望》:谈及融合转型,你曾在西南财经大学求学、任教、任职,学术背景主要涉及经济学,后在西藏大学任职,今到北外任校长。你如何看待这背后的转型与融合?
杨丹:我待过三所“双一流”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待的时间最长,30年,这是一所以财经为特色的大学。第二所是我作为援藏干部任职的西藏大学,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也是综合性大学。第三所就是以语言为特色的北外。
三所大学,三种特色。这些经历使我的学科视野和管理能力都得到提升。等我退休那一天回忆起来,这会是人生的荣耀。
我认为,大学的灵魂是一致的,它对价值塑造、知识传递、能力培养的使命是一样的。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角度讲,高校就是要培养服务党和国家、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人才。
此外,高校的管理理念和体系,高校与社会的互动,包括大学精神的塑造以及师生行为和价值的培养都是一致的。
北外还大力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产生了一系列促进中西方沟通理解的标志性成果。编纂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系列图书成功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今年4月30日,我们成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旨在更好回答新时代北外如何依托全球语言优势,把握中外文化传播规律,在世界范围内探究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轨迹和路径这一崭新命题。
《瞭望》:北外在服务国家战略、提升语言能力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杨丹:国际语言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大国必备的全球治理能力。外语院校有责任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具有扎实外语基础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建校80年来,北外不断加强外语学科和语种建设,坚持把“外”字做精做细、做大做强。目前已建成国内覆盖面最大的欧洲语种群和亚洲语种群基地,获批开设的101种外语课程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入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大支持。
北外还以语言为基础,建设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这是全国首家聚焦国家/国别翻译能力的研究机构,将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语言保障和智力支持。
2020年我们首次推出“北外创造(BFSU CREATE)”全球战略,计划到2050年实现“一体两翼四目标六计划”的目标,即在创建“双一流”过程中,建设一个全球学术共同体,实现国际化和全球参与相结合,提高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学者全球竞争力、学生全球胜任力和学校全球影响力,实施全球伙伴计划、全球声誉计划、全球师资计划、全球研究计划、全球英才计划和全球支持计划。
进入“十四五”发展新阶段,北外将全面构建非通用语种建设新格局,谋划制定“101工程”非通用语种振兴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非通用语教材建设,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非通用语教育与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获得国外大学毕业证书就是这么简单。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这个时代,生而为中国人是最幸运的事,获得国外大学毕业证书就是这么简单。》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320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