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1958年更名为北京广播专科学校。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2000年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划转教育部管理。2002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东校园(原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整体并入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9月[2]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据2020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46.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88万平方米;设有6个学部、20个学院,84个本科专业;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硕士类别;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教职工1972余人,双聘院士3人;全日制在校生近16000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11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300余人。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
中国传媒大学
-
外文名
-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
简称
-
中传、CUC
-
创办时间
-
1954年
-
办学性质
-
公办大学
-
学校类别
-
语言类[4]
-
学校特色
-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11工程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教育部直属高校 -
主管部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现任领导
-
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
-
本科专业
-
84个
-
硕士点
-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05个
专业授权类别11个 -
博士点
-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1个 -
博士后
-
科研流动站7个
-
国家重点学科
-
二级学科2个
-
院系设置
-
6个学部21个学院
-
校训
-
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
校歌
-
《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
-
校庆日
-
9月7日
-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
院校代码
-
10033
-
知名校友
-
白岩松
崔永元
丁文华
李咏
海霞展开 -
-
知名教师
-
吕锐
胡正荣
高晓虹
鲁景超
关玲 -
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广播通信技术人员训练班及1958年成立的北京广播专科学校。
-
中央广播事业局决定于1954年开办“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培养掌握广播专业理论知识的技术人员。
-
1958年,中央广播事业局直属的第一所高等专科学校——北京广播专科学校,在原训练班的基础上正式成立。[5]
-
1958年3月18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会议正式批准训练班与北京市林业局交换房地产,决定训练班从良乡12号发射台迁至城内南礼士路广播科研所(后为广播电影电视部南礼士路招待所);[6]同年5月22日,中央广播事业局所办的技术函授学校移归训练班领导,给训练班注入了新的力量;同年9月2日,中央广播事业局直属的第一所高等专科学校——北京广播专科学校在原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同年10月2日,北京广播专科学校正式开学。[7]
-
1959年2月13日,北京广播专科学校在给中央广播事业局局党组的书面汇报中,由倪正义正式提出关于建立北京广播学院的问题;同年4月2日,教育部计财计(16)第183号文件同意成立北京广播学院。
-
1970年5月,学院被江青反革命集团指为“黑基地”;中央广播事业局军管小组再次向中央报送《关于北京广播学院停办的请示报告》,同年7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北京广播学院试行撤销。至此,北京广播学院完全停办。[11]
-
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北京广播学院得以恢复重办。[12]
-
1976年,北京广播学院与北京牡丹电视机厂合办“七二一大学”。1979年“七二一大学”统一改称职工大学。
-
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3]
-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
1982年1月,获批为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
1984年2月,国家教委下发〔84〕教成字004号文,批准北京广播学院可以举办函授教育。
-
1998年,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
2001年,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
2002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东校园(原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整体并入北京广播学院。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证样本》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273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