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近代湖南人才辈出,勇冠全国?
苏州大学管理硕士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启祥说:自清朝以来,湖南人才众多,事业繁荣,世界无与伦比!鸦片战争前的整个古代,《中国历代名人词典》包括3005名名人,湖南只有23人,占0.77%;鸦片战争后,现代名人750人,湖南85人,占11.33%。下面,地方人文地理为您推出:为什么现代湖南人才众多?
湖南位于内陆。在漫长的古代,世界上没有发生过多少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也没有引领潮流的人。虽然理学开山周敦颐和思想大师王船山出现过,但总的来说,廖若晨星的人才很少。在现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
1、鸦片战争前后,世派人才群体。代表人物是著名学者、思想家魏源、唐鹏等嘉道年间著名大臣陶舒、何长龄、唐健、李、劳崇光。
二、19世纪50-60时代,即咸同时期的湘军集团。主要代表人物有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韬、刘长佑等。
三、19世纪末,即甲午-戊戌维新志士群体。主要代表人物有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皮锡瑞等。
四、二十世纪前十多年——即清末民初,辛亥革命志士群体。主要包括黄兴、宋教仁、陈天华、蔡娥、易武等。
五、五四运动后,新民主革命家群体。主要代表毛泽东、刘少奇、蔡和森、彭德怀、李富春、贺龙、任碧时、胡耀邦等。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湖南籍有4人(毛泽东、何督衡、李达、周佛海)参加中国共产党大会13人。在他们代表的全国53名早期党员中,有20多名来自湖南。胡耀邦在《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列举了46位杰出人物,湖南籍16人,占34.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52名领导人中,湖南籍10人,占19.2%。
1955年9月授予的10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有3位湖南人(彭德怀、何龙、罗荣桓);解放军10位将领中,有6位湖南人(苏裕、黄克诚、陈庚、谭政、肖劲光、徐光达);57位将领中,有19位湖南人(王震、苏振华、杨德志、肖克、宋任穷等。);100多名将领中,有45名湖南人。
除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外,湖南还涌现了一大批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包括担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和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任、李富春、陶铸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立三、林伯渠、李维汉、谢觉哉、蔡畅、朱镕基、彭佩云、江华、滕代远、袁任远等。
文化名人有:杨昌济、徐特立、萧三、田汉、丁玲、周立波、周扬、齐白石、吕振宇、建伯赞、张世钊、周谷城、曾昭伦、周光召。它真的像星星一样灿烂,反映了中国。
这些人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现代湖南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以上只是中国共产党的名人。台湾省也有很多著名的湖南人,比如国民党主席、台湾省领导人(总统)马(祖籍湖南衡山);亲民党主席、台湾省首任省长宋楚瑜都是湖南人。
为什么现代湖南人才辈出?原因有很多:
第一,湖南人的基本素质和特殊性格是人才崛起的基础。
一个人能否成功取决于他是否有基本的素质和顽强的性格。一个地区的人才状况可能也取决于此。因为这是人才成长的基础。
在漫长的古代,湖南发展缓慢,长期以来被称为瘴气和低湿度的地方。大多数住在这里的土著居民都是野蛮人,如苗族和其他野蛮人。文物远低于中原和东南地区,甚至湖南人物,罕见的历史传记。唐大中年,长沙刘蜕被称为前所未有。
到宋代,文化发达的江西陆续移民到湖南,湖南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开始取得巨大进展。长沙岳麓书院、衡州石鼓书院与江西白鹿洞、河南嵩山并称世界四大书院。
元末明初战争后,湖南人口锐减,几乎十室九空,经济顿形衰退。自明洪武年间以来,邻省大量移民到湖南。通过移民的努力,经济得以恢复。明代湖南人才也开始快速发展,但与附近的江西相比,仍相形见绌。当时,江西名人占全国同期7.8湖南只占%1.2%。
明末清初,清军入关,三藩战争,湖南各州县纷纷被蹂躏,又陷入荒野无人的境地,据各地志书记载:
醴陵死半以上,业荒无主;慈利县百里无人烟;沅江县户口十损七八;桂东县只有63丁;武冈十不存一。
据研究,明清鼎革时期,湖南失去了约三分之二的人口。因此,清初顺治、康熙至乾隆时期,多次颁布召民开垦的命令。于是大量移民进入湖南。
根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启翔教授的《湖南人的起源考试》,清乾隆嘉庆期间,湖南省外来移民占总人口的90%以上。宝庆府、邵阳县、武冈州、湘阴县、靖州等七个州县的移民占98.4%。
移民主要来自福建、广东、江西、湖北和四川,主要来自江西。例如,康熙年间修建的浏阳县志记载:浏览新鲜土壤,在陆以内。十个房间里有九个江西客人。慈利县土生土长,百无一人。后来迁徒新户,十常得九,稽其户籍,以江西为最多。
事实上,许多现代湖南历史名人的祖籍都来自江西。魏光涛的祖先,如著名思想家魏源、同族、清末担任两江总督,从江西吉安迁至湖南邵阳。
上述情况表明,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两次移民,特别是明末、清初的大移民,更新了湖南居民的民族关系和血缘关系,导致人口质量的提高。大多数离开家乡的移民都有开拓意识、自力更生和勤奋创业的精神。相对而言,懦弱、混乱、懒惰、无所作为的人往往不愿意离开熟悉的土地去追求新的生活。一般来说,在生理和心理因素方面,移民优于土壤。
由于移民的辛勤工作,湖南水稻生产在康熙时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赢得了湖广熟,世界足的美誉,为湖南经济复苏、人口增加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移民与土著居民中的苗族、瑶族、侗族和土家族长期相处,既相互斗争,又相互结婚。根据谭奇祥对宝庆一府、靖州、湘阴七州县土著九族的研究,发现是蛮族后裔。因此,谭奇祥认为,清朝以来,湖南人才辈出,事业蒸蒸日上,世界无与伦比。他暗暗认为,蛮族血统活力的加入是有原因的。(如沈从文、湖南凤凰人、苗族)
还有人说:汉人和苗族人通婚,成了混血民族,所以有特殊的个性。现代维新志士、民国一流人才内阁总理熊希龄是湘西凤凰人,被称为熊凤凰
综上所述,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两大移民更新了湖南省的人口素质,带来了移民所有的开拓精神和进取意识。此外,他们与少数民族结婚,吸收了苗瑶等民族的强硬习惯,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其他省份的特殊民俗:朴素勤奋、勇敢、有竞争力、霸道任性。
受这种民俗影响的学生,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士气文风:朴素朴实,不浮躁,勇于任事,锐意进取,多带血却又消极。
湖南独特的民俗习俗被称为骡子脾气,吃苦、烦、霸。它既有马的力量,也有驴的耐心。有了这个性格,农业不怕苦累,汗水换来收获,阅读不怕困难,燕田笔耕,最终取得成功。
二是湖南省建省与南北分离,为湖南士子脱颖而出提供了机制。成长的基本素质,成长的坚强性格,让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的机制。
在清代,学生要想成才,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要想进入仕途,就必须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名誉。
从隋唐到清朝,科举制度已经实施了几千年。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仕在后人眼里纯粹是对人才的监禁和破坏,已经在清末被废除。但从历史上看,科举比乡举中选和上品无贫门,下品无世族的九大产品中的正制疑是一种进步,下层士人可以通过考试的公开竞争获得进步的机会。(郭,湖南湘阴人)
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就是生动的体现。在古代,许多有成就的政治家,如唐朝的韩愈、刘宗元、刘禹锡、宋朝的范仲淹、包拯、文天祥、明清时期的海瑞、于谦、陶舒、林则徐等,都是通过科举考试登上政治午台,即所谓的正道。
清代雍正以前,湖南也是湖广省的一部分。省会在武昌。考举人的考场位于武昌。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湖南学者成本高昂,尤其是800英里的洞庭湖。陈鹏年写道:
洞庭之水,从夏至秋天开始,覆盖着巨大的海洋,绵延数百英里,风浪不常发作。当比较大的时候,贫穷的士子,或者十几个人,或者几个人聚在一起,冲浪而去,一舟覆溺,就会有很多人受到伤害,一波沦陷,所以各县都会引以为戒。所以湖南士子胆小,有一辈子没见过房子的人。据说湖南人少是因为洞庭的危险。
杨昌济(湖南长沙人)曾说过:
过去,科举时期,南北合作,湖南士子,怕泛重湖,赴试者少,难以获得意义。有一年,只有一个人参加了中试。当时,巡抚特宠坏了他,赠送了一块一鄂横秋牌匾。可以想象,气氛封闭,人才稀少。
他还谈到了他的祖父赵昆,因为他陪着他的两个弟弟去武昌参加考试路上,当他穿过洞庭时,他被风暴吓得心脏病发作。
由于南北合作的结果,湖北人占据了湖广省湖北人占用,湖南中举名额的人很少。每个县的一个教旨案例都是举人,所以大部分都是湖北人。
雍正元年(1723)成立了湖南布政使司,湖南正式建省。第二年,没有湖南巡抚,驻扎在长沙。同年,南北分裂。湖南首次单独举行乡试,中试名额49人,副榜9人,仅比湖北少1人。武术25人,与湖北同行,从此成为定制。(唐才常,湖南浏阳人)
省级建设和分围不仅消除了风暴的风险,而且减轻了学者的经济负担。名额的划分增加了湖南学者中试的机会,激发了湖南学者的进取精神和成功热情,促进了人才崛起。正如杨昌济所说:湖南和湖北分围后,文化运输大昌。湖南学者风格,云兴奋,咸,人才众多,省难,古前所未有,分围效果也。
第三,湖湘文化经世致用学风的影响。
现代湖南的几个人才群体都体现了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这种精神是湖南文化的精神特征。可以说,正是湖南文化的精神特征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现代湖南名人。
经世致用从人生态度来说,是一种入世精神,这种精神的人格化表现即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生命态度,勇于承担天下家国的重任,尽力解脱天下苍生的苦难,而不以一己私利为进退。
从人生价值取向来看,经世致用是追求内圣外王,修齐治平,退而独善其身,进而兼善世界。
从学术风格来看,是联系社会实际研究国计民生的实际知识,注重知识的实际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注重知识者的生命价值与人民生活的联系。
总之,就是树立治国平天下的志向,研究国计民生、日用人伦的实践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也是湖南文化的主要传统。
湖湘学派始终以康济时难、传道济民为宗旨,湖湘学者多能注重经济学,努力付诸实践。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今湖南衡阳人)直接接受并发扬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传统。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受经世致用学风影响,从小就立下了经世之志,自写对联云:身无半亩,忧天下;读万卷,神交古人。
在其他国家失败后,他致力于研究舆论、兵政、农学、水利等民生国计知识,为今后带兵打仗、收复新疆、倡导洋务奠定了学术基础。
曾国藩早年也以匡时救世为己任,将理学与经世结合起来,将经济与义理、词章、考据相提并论,认为治学要四者并重。他自
己就十分重视“经济之学”,“究心方舆之学,左图右书,钩校不卷,于山川险要,河漕、水利诸大政,详求折中”,他注重实用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湖南省慈利县户口簿:为什么现代湖南人才辈出,全国勇敢?》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217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