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毕业证七十年代初:60-70年代-吉安阳明路小学回忆

摘要:
该文章回忆了作者在吉安阳明路小学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包括学校的历史背景、建筑、教学设施以及作者在学校的生活和经历。文章提到了学校的演变历程,包括学校名称的变更和教学楼的建立。作者描述了学校的教学环境,包括烈士油画、校史展览以及足球场的设立。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作者的部分老师、同学和他们对作者的影响,包括启蒙老师王英、曾昭华的表扬以及部分老师的特殊经历。最后,文章提到了亲属隐藏制度以及中国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特别是亲属特殊豁免制度在法律上的认可。文章通过作者的视角,展现了学校的历史变迁和个人成长经历,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60-70年代-吉安阳明路小学回忆

1970年初,小学毕业离开母校-吉安阳明路小学已经50多年了。

小学毕业证七十年代初:60-70年代-吉安阳明路小学回忆

母校的前身是一所教会学校:吉安伊斯兰小学。1960年后,它被改名为吉安阳明路小学。温格开始打破四个旧的,建立四个新的,阳明被认为是封闭、资本、维修的东西,学校的名字被改为吉安东方红小学,这个名字确实迎合了那个时代。1970年,为了配合指示,它被改名为吉安五七学校(当年学校成立了新的初中,我们班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留在了初中)。温格结束后,五七的道路无法继续下去,1978年校名改为吉安东方红学校。随着混乱和回归起源的呼声越来越高,学校名称于1983年8月恢复,即吉安阳明路小学。

学校位于阳明路大道北侧,路标号为阳明路2号。西边有一条小巷,那里是新华书店区。学校最自豪的是解放初期新建的三层教学楼,都是青砖瓦。二楼和三楼的楼层和上下楼梯都是木结构。这座高楼在吉安是独一无二的,是当时所有学校的高楼建筑。当时我家住在学校东侧隔壁,也是50年代初市委干部家属宿舍,离学校只有一堵墙。

阳明路大道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前吉安市最现代化的一条大街,两边的高大现代化建筑从赣江东头的工农兵电影院、东方红木器社、京剧院、服务大楼、百花商场到中段的市委大院、工商联大楼、建筑公司、人武部,一直到西头的庐陵饭店、新华书店,是那个风云翻滚年代的热闹的中心地带。

也许是因为我们家离学校太近或者那里有很多童年故事,我依稀记得母校的样子。

一、幼儿园

20世纪60年代的学校有幼儿园。

学校东南角有一栋两层楼的老楼,大门东开,前面有一个半个网球场大小的院子。它的东侧和北侧被高墙包围,南侧似乎有一排房子(后来扩建成学校礼堂)穿过一条约2米宽的小路进出,形成了一个非常安全的封闭区域。这是幼儿园所在地(见下图)。

这座二层楼的建筑就像徽派的建筑风格。房子的四面是砖墙,内部楼层和楼梯是木制的。一楼的大厅里有小桌椅作为儿童教室。两边的厢房是教师办公室、书籍、玩具和食物准备的地方。进门左侧沿楼梯上二楼后,面东是一个有栏杆的阳台,早上站在那里可以俯瞰东方的黎明。

我大约五岁了,在那里呆了一段时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院子里的两棵树-枇杷树和柚子树是极其诱人的果树。毕竟小,对能吃的东西很感兴趣。

院子东南角的枇杷树,每年初夏,树上的枇杷都长得又黄又大。当孩子们手牵手在院子里玩耍时,每个人的心思都溜到了树上。然而,午餐时,你仍然可以得到一些来满足你的渴望。

教室门前左边的墙根是一棵高大的柚子树,树冠伸到老楼的屋檐上。春天开花的时候,会散发出清新的柚子花香,到处都是白花。

到了学龄,1962年早春2月正式进入小学一年级。1969年春小学毕业,小学七年,其中吵闹的时代停课一年(当时学生冬天入学毕业,和现在不一样)。

二、学校建筑

(一)教学楼布局

整个校区面积约8万平方米(南北和东西长度约200-300米),教学楼的建筑群布局都是南北朝向,从内(北)到外(南)由低到高,两扇对面的校门正对着阳明路大道。

有五栋教学楼,包括两栋平房,一栋两层楼,一栋三层楼。

两间平房是低年级学生的教室:北面的一排是一年级的教室,前面是二年级的教室。年级的教室不能被雷击,学生升级到汹涌的浪潮,每年必须换一次教室。

教室前面是一条走廊,走廊的柱子是外面涂有红色油漆的花园实木。两个教室被课外活动的操场隔开。20世纪60年代的操场被小灌木树包围着。老师们经常带着孩子们围成一个大圆圈,玩抓鹰和扔手帕的游戏。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个操场被建成了水泥篮球场。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能跑能跳了,就进了两三层的教室,越升越高。

两层教室的建筑风格与一层平房教室相同,一层二楼。二楼的楼梯位于东面,楼梯、地板和扶手都是木制的。

最为洋气和气派的要算三层楼的教学大楼了。砖混结构青砖墙体,楼内的楼梯楼板皆为木结构,楼北侧二、三楼走廊外侧是木质栏杆。

二楼中间是教师办公室,房间很大,南面有一扇门,这是一个很大的平台。

六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升到了最高的三楼。那个位置是最高点。我特别喜欢躺在栏杆上俯瞰楼下拥挤的头。有时候在教室里,靠着朝南的窗户往下看是阳明路大道,对面是人武部,两边是建筑公司大楼和水利局大楼。

教学大楼的中心通道一直朝北,有一个齐腰白墙的老房子。那是学校的心-校长办公室和教学办公室在里面,图书馆也在里面。当时,学校领导与我们的学生没有密切的接触,最熟悉和尊重的是教学主任-王颖先生,学校元老级的前辈,在老师、学生、家长中都有很好的口碑。

足球场:一年级和二年级教室西侧的土壤斜坡是低洼的(大约有差距)2-3米),原来是菜农的菜地。据估计,在解放初期的市政规划中,学校应该有一个更大的操场,并被划入学校。学校用这块土地修建了一个简单的足球场。我记得在三年级和四年级的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带我们去那里踢足球。一个班的男孩被分成两组,围绕着橡胶足球,热闹而有趣。1966年热闹运动开始后,我们再也没有在那里踢过足球。

(一)两件印象深刻的事情

1.烈士油画

进入学校大门后,我们必须首先穿过教学大楼的大厅走廊。我记得走廊墙上有一幅我们学校艺术老师画的油画:一位戴着手铐和脚镣的革命者坐在地上,白衬衫血迹斑斑,在黑暗的牢房里凝重地看着从小铁窗投射进来的黎明。我记得这幅油画的标题是为了革命,我想坐在牢底!它是学校的一位艺术老师画的。

每当你看到这幅油画,你对革命烈士的钦佩自发产生,你就会感到强烈的责任和使命。即使是今天,这幅油画仍然是我脑海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在那个时代,学校经常邀请老红军告诉学生过去的故事和红军的传统。每个人都像向日葵一样围坐在红军的祖父周围。充满思想:新中国被无数革命烈士打败;红领巾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这些概念根深蒂固。学生们热爱共产党和毛主席,崇尚革命和英雄。

当时学校没有电铃,上/下课的铃声来自一口铜钟。

三四年级教室西侧,教学楼南北中线一端南北中线一端的外墙上。30-40口径约厘米,从钟罩里拿出一根小手指粗的麻绳,直到墙根。敲钟的人站在墙下,拉着钟绳。钟声可以传播几英里。我家在学校旁边。上课准备铃响的时候,我从家开始。我有时间去教室小跑。

如果学校讲究校史,不知道后来的大拆会不会保留这个铜钟。我觉得卖废品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我的老师和同学

(一)老师

在那里呆了七年,当然忘不了我的启蒙老师。

王英-我们的教学主任是一位和蔼可亲、受人尊敬的奶字老师。她留着那个时代流行的齐肩短发,国字脸,衣着朴素优雅,看起来总是干净的。当年级学生聚集在一起时,她总是站在队伍前面,喊着密码一切,正确!….稍微休息一下!

周伏珍-我三四年级的班主任教中文。鼻梁高,刮伤的脸上挂着两条浓眉,看起来有点冷。他挺直,笑的时候露出的虎牙有点狡猾。当时对老师的普通话要求不高。他带着浓厚的地方口音给我们上普通话,总是充满活力。有一次清明节,学校组织去烈士公园扫墓,回来后要求写周记。我写了一篇文章《踏着烈士的血!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只是文章的最后一句重复了标题,得到了周老师的表扬,说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很棒。几天后,我的周记被贴在学校门口的宣传栏上。

曾昭华-毕业班的班主任。短发,戴一副近视眼镜。我记得当时运动很吵。有一天,我上了她的中文课。在她进入教室之前,一些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眼镜蛇来侮辱她。当她进来时,她看到黑板时,她非常生气,整张脸都红了,眼泪都出来了。她住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她上下班时经常经过我家门口,经常停下来和奶奶聊天。

一些记忆老师可能有以下几个。

姚老师(女性)-教算术。她家离我家不远,就在阳明路工商联旁边的住宅楼。她有两条粗辫子,儿子也在我们学校,比我低一两年级。我的同学傅明华和她住在同一栋楼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除法列式计算家庭作业。我都错了。退回作业本后,自查发现了问题。交新作业的时候,我又做了上次作业。次日发作业本后,我看到她给我写了一个大大的“好!”

曾祖珍(男)老师,他教的东西记不清了,可能是算术。我只记得他稀疏的头发向后翻,瘦瘦的,背上有些驼背。因为根是红色的,是热闹时代初期最重要的"红"人。66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第一次检阅红卫兵时,被选为代表去过北京。回来后,他拿着红书到处讲经。

(二)不走运的老师

A,他是我低年级的音乐老师。他不高,身材有点长。他浓密的头发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时尚。他在学校的时候,总是背着一架手风琴跟着一群孩子,然后因为ZF问题消失了。

当时他才二十多岁。我一年级的时候教过我们音乐课,后来他出事了。据说在办公室,他利用练歌的机会猥亵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当时,一首歌在中高年级学生中流传"浏阳河"几乎每个人都能唱改词的歌。

当时,中国人对性非常忌讳。男人和女人在路上互相牵手,这被认为是不严肃的;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一些亲密行为肯定会被贴上遛猫的标签。如果有人有ZF问题,一切都结束了吗?后来他消失了,不知道他是被调走了,还是被开除了,还是被判刑了。

B是教我们算术的女老师。她的孩子和我同年级,学习很好。B教师家庭背景不好(好像是地组,属于黑五类),被学校师生轮番批评。记得有一次学校开批斗会,B老师低头站在讲台旁,面无表情。在一片打倒XXX一位学生代表走上了口号声,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是B女孩,下面都在窃窃私语。小女孩走上舞台,机械地展开一张已经写好的稿纸,读起来。大意是批评剥削阶级B决裂,划清界限等等!

这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女儿批评母亲的场景。当时我们不懂事,只觉得新奇,心里没有震撼。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是完整的,残酷无情的。10岁的孩子能理解什么?是学校要求还是家长要这样做来保护孩子?我觉得这种事件在当时对孩子的心理是毁灭性的,让人心寒!

在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亲亲相隐为内容的亲属隐藏制度延续了2000多年。在现代西方国家,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其法律制度也有关于亲属拒绝特权的规定。长期以来,由于意识形态、形势需要、立法观念等原因,中国在过去的政策或刑事诉讼制度中没有亲属有作证豁免权,涉案人员的亲属也有作证义务。随着人权状况的改善,中国的法律制度也在逐步完善。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十八十八条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无理由不出庭作证的,除被告的配偶、父母、子女外,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出庭。亲属特殊豁免制度终于得到了法律的认可。不幸的是,它无法安慰悲剧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创伤,尤其是未成年儿童!

(三)我的同学

从一年级到毕业,邓建平一直是我们的班长(一张白红脸),熊荣辉是班副(头有点扁),他们不大,但学习好,老师很喜欢。

{
n}

班上的女生我还记得的有,吴海风,严一萍,徐七妹,曾吉珍,王葵,黄荷花,马小珍,朱小珍,肖英。男生还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小学毕业证七十年代初:60-70年代-吉安阳明路小学回忆》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210018.html

(0)
上一篇 2022年5月9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9日

相关推荐

  • 小学毕业证七十年代初:60-70年代-吉安阳明路小学回忆

    摘要:
    该文章回忆了作者在吉安阳明路小学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包括学校的历史背景、建筑、教学设施以及作者在学校的生活和经历。文章提到了学校的演变历程,包括学校名称的变更和教学楼的建立。作者描述了学校的教学环境,包括烈士油画、校史展览以及足球场的设立。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作者的部分老师、同学和他们对作者的影响,包括启蒙老师王英、曾昭华的表扬以及部分老师的特殊经历。最后,文章提到了亲属隐藏制度以及中国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特别是亲属特殊豁免制度在法律上的认可。文章通过作者的视角,展现了学校的历史变迁和个人成长经历,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2022年5月9日 下午12:19
    250
客服微信
客服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