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没有大学文凭的官富三代当选教授,被誉为300年来最博学的人
19272006年6月的一个凄凉的夜晚,清华大学南城府街的刚秉庙正在举行一代著名儒家王国维的葬礼。他在湖里自杀,无异于在清华大学投下了一颗强大的炸弹,震惊了人们。
清华师生纷纷赶到悲伤的地方,脸上带着悲伤,眼里含着泪水,向泰斗告别。
王国维(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当曹云祥校长、梅贻琦教务长、吴宓、陈达、梁启超、梁漱口水等教授西装齐全,弯下腰向尸体鞠躬时,一名中年男子出现了。他没有向任何人打招呼,直接来了。
然后,在场的每个人都看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场景:1996年高中毕业证书的照片
这名男子沉重地走到灵前,慢慢地举起长衫的下摆,跪在膝盖上,将头重重地敲在砖地上,重复多次,发出沉闷的声音。
这个人,在向死者行三跪九磕!
陈寅恪,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被誉为三百年一遇奇才。
陈寅恪(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这是陈寅恪第一次当众共场合跪下。今天,清华学生回忆起那一幕,能感受到一种苍凉的血液。陈教授骨头触地的姿势,表现出对王国维文化精神的最深刻理解。
两年后,在陈寅恪为王国维纪念碑写的碑文中,他用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鞭辟里地,结束了老先生的一生。
也许陈寅恪当时并没有预料到,他一生的风格和悲伤也会与这句话紧密相连。
清华教授精通十几种语言
但是连大学文凭都没有
当人们提到清华大学国学院教授陈寅恪时,他最常想到的可能是他的博学。
有人说陈寅恪精通30多种语言,博古通今,无所不知。但当人们向陈寅恪的妻子唐元求证时,他们得到的是一个微笑和一个辩护。
三十多种?没那么夸张,只有十七种。
这云淡风轻的“十七种”里面,还包含难度极高的梵文、印地文及希伯莱语言。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由此可见陈寅恪的知识素养。
这样,在正常人的想象中,他可能是一个年纪轻轻就考上名校、博士的天才,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陈寅恪只是高中毕业。
是的,你没看错。他的最高学历只是上海复旦公学的高中毕业证。
图片来源于
央视网视频-20161209先生陈寅恪
一个高中生当清华教授听起来很奇怪,但在了解了陈寅恪的成长经历和学习经历后,你会发现一切都是自然的。
他从一开始,就诞生于一个家学渊源的官宦世家,一门三代,书香浸染,钟鸣鼎食。
图片来源于
央视网视频-20161209先生陈寅恪
祖父陈宝座,时任湖南巡抚,是清末著名的维新派骨干,被光绪皇帝视为肱股之臣。
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曾经封锁落后的湖南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页。
图片来源于
央视网视频-20161209先生陈寅恪
父亲陈三立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他年轻的时候,才学出众。他和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一起被称为晚清四公子。
可以说,这是一个在政治和文学界都起着重要作用的家庭。更有价值的是,这个家庭不仅注重传统知识的灌输,而且提倡现代教育方法,鼓励下一代睁开眼睛看世界。
1896年,陈氏兄妹合影,右一为陈寅恪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陈寅恪从小就爱读书,深受祖父和父亲的喜爱。长辈们不仅愿意教他中国传统知识,还经常给他讲海外的风土人情。这一切都在陈寅恪的童年心中播下了种子。
然而,一件大事的发生改变了他的
18982008年,戊戌变法失败,慈禧重掌大权,陈家的父子因推动新政的先驱而被贬。
祖父陈宝座被慈禧秘密杀害。据说他死后被割下喉骨,呈现给慈禧。当权人似乎想以这种残酷的方式警告知识分子。
图片来源于
央视网视频-20161209先生陈寅恪
祖父的惨死在陈寅恪心中留下了一团化不开的阴影,对陈三立的打击更甚。他干脆带着妻儿告老还乡,从此专心学问,不问政事。
下一代的培养也从当时主流的中科举、博名转变为海外留学。陈三立宁愿儿子一辈子不参政,只想当专业学者。
图片来源于
央视网视频-20161209先生陈寅恪
在这种情况下,12岁的陈寅恪被父亲送到了日本。当时,他或多或少能理解父亲的痛苦。一个想法也在他的脑海中慢慢形成——学习、阅读和看世界,但远离政治。
19022005年至1905年,陈寅恪独自在巢鸭弘文学院学习,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小留学生,学习之路一开始并不顺利。就在陈寅恪15岁的时候,他因为身体不好回国养病,暂时和父母在一起。
图片来源于
央视网视频-20161209先生陈寅恪
病愈后,陈寅恪进入上海复旦公学读完高中,也拿到了这辈子唯一的文凭。
在儿子未来道路的选择上,陈三立有着不同于普通人的清醒和智慧。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中,了解世界的最佳途径是出国留学。他坚持再送孩子出国接受先进教育。
图片来源于
央视网视频-20161209先生陈寅恪
陈寅恪并不反对父亲的决定。他甚至觉得自己很幸运。由于他富裕的家庭背景,他完全有能力力自由地各国之间转变,学习和学习。
190919岁0年,19岁的陈寅恪踏上了十多年的留学之旅,走遍了欧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都是他的母校,见证了他的青春。
德国陈寅恪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有些不同的是,陈寅恪每到一处求学,不修学分,不拿证书,只是听课、读书与钻研。
在柏林读书时,他的钱包鼓鼓的,但他的生活很艰难。他每天早上买少量便宜的面包,整天坐在图书馆,整天埋头学习,不吃晚饭。
十多年过去了,他胸中的知识和年龄日益增长,但他从头到尾都没有拿到文凭。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有些人想知道,读了半辈子的书,甚至没有毕业证书,不后悔吗?陈寅恪嘲笑这种说法。在他看来,他所学到的远不是一张薄薄的证书可以衡量的。他也鄙视那些出国留学的学生,认为他们已经失去了学习的本质。
一些外国导师热情地邀请这位奇怪的中国学生跟随他的博士学位,但陈寅恪拒绝了:1996年高中毕业证书的照片
博士考试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特定的话题束缚,没有时间学习其他知识。
图片来源于
央视网视频-20161209先生陈寅恪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在陈寅恪身上有一些奇妙的融合。他是一个真正为学习而学习的人,在不同的大学之间来来去去,慢慢地把自己的知识培养成中西融合的古今。
1919在哈佛认识陈寅恪后,吴宓惊呆了:1996高中毕业证照片
我必须以寅恪为中国最博学的人。
1923年,在欧洲学习的傅斯年遇到陈寅恪后,佩服道:三百年来唯一一个人!
在学术界,陈寅恪的名气已经慢慢传开。玉在棺材里求善价,钗在嫁妆里待时飞,他的知识和才华就像一颗灿烂的明珠。等待一个机会,他可以照亮整个夜晚。
图片来源于
央视网视频-20161209先生陈寅恪
1925年,那个机会终于来了。
当时,清华大学计划成立国学研究院,聘请四位大师培养国学栋梁。
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想到了三个人:中国现代美学的先驱王国伟、现代中国思想的启蒙者梁启超和中国语言学的父亲赵元任,但他担心第四位导师的候选人。
图片来源于
央视网视频-20161209先生陈寅恪
被聘为国学研究院院长的吴宓,想起在哈佛偶遇的陈寅恪,主动推荐。梁启超也很熟悉陈寅恪,所以附议。
曹云祥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所以他问梁启超这个人在哪里学习,有什么学位。
据实答,梁启超说,陈寅恪没有学位,也没有作品,多年来一直在欧美各国游学。
听到这里,曹云祥不禁面露难色:既不是医生,也不是作品,这就难了!
出乎意料的是,梁启超勃然大怒地说:我梁某人虽然在等身,但加起来也不比他的三百字!
图片来源于
央视网视频-20161209先生陈寅恪
见此情状,曹云祥也不再犹豫,请!这才有了清华园国学院“四大导师”的传奇,也开创了清华历史上,请“高中生”来任教的奇迹。
今年冬天,陈寅恪冒着寒风踏上了驶往东方故国的游轮,来到了渗透欧风美雨的大师园,开始了传道、教书、解惑的生活。今年,他35岁。
陈丹青的画《国学研究院》
左起: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半生辗转,颠沛流离
永远铭记家国
每当清华国学院学生姜亮夫回忆起陈寅恪教授当年上课的情况,他的话里还是充满了向往:
每次我来上课,我丈夫都穿着皮袍、蓝布、耳帽、棉鞋,手里拿着一个大蓝包袱。打开一看,全是书!
图片来源于
央视网视频-20161209先生陈寅恪
姜亮夫和他的同学们一开始就知道陈先生只是高中毕业,所以他们对他的教学水平感到怀疑。但陈寅恪一开口,就很容易被引用。他们都着迷了,只觉得字字精金美玉。
有趣的是,学生们一回头,还发现自己的教授导师们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同样听得如痴如醉,这其中不乏冯友兰、朱自清等大家。
随着陈寅恪名气的传播,远离城市沙滩的北大学生也成群结队地跑去偷听。由于路途遥远,劫匪猖獗,北京大学的师生们手里拿着防身器具一起走,以至于陈寅恪上课的教室里经常摆满了各种武器。
图片来源于
央视网视频-20161209先生陈寅恪
致力于传道受业解惑的陈寅恪惊讶地觉得自己这么受欢迎,大概是安全满足的。可以说,在国立大学的那些年,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他专注于学习和知识,认识了后来的唐元。他们养了三个女儿,在清华花园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唐元,陈寅恪的妻子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对个人来说,任何永恒的幸福都显得过于奢侈。
1937随着日军全面侵华,陈寅恪珍惜的一切都在瞬间摇摇欲坠。
先是父亲陈三立病倒,80多岁的老人
,每每提到日寇的铁蹄,椎心泣血,连在梦中都高呼“杀敌”。眼看着一个又一个城市沦陷,老人忧愤绝食,最终病故身亡。
{n}
图片来源于
{n}
《大师·陈寅恪》,上海《纪实》栏目
{n}
父亲的死给陈寅恪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1996高中文凭图片(这张官富三代,没有大学文凭就当选清华教授,被誉为300年来最博学的人)》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193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