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和考试文化
11月27-28日,由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现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和考试文化”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等科研院所的40余位学者与会。受疫情影响,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共分八场进行,日程紧凑,内容丰富。学者就科举考试内容、学额、生员入学年龄等问题做了热烈探讨。
线下学者合影
由马忠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学院)主持,曹南平(复旦大学)和马忠文评论。
李开军(山东大学)的报告题为《江标》〈为电〉理论。《为电》一文是江标光绪戊子(1888)在江南乡获得意义时的第二部五经文首艺。题目来自《周易》、《说卦》、《离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为戈兵》。李认为,《为电》是一篇传播现代电学知识的论文,以文学意义的表达方式(平行李、韵语、拟托等)写成。),其形式上的非八股品质、文学性和取信西学的倾向鲜明的。如果把这篇文章放在江标的个人历史上观察,《为电》等的写作是他后来在湖南学习的时候(1894-1897)教学预演。
杨齐福(浙江工商大学)的报告题为《战时科举:助理婚礼主持人资格证书》
咸丰九年江苏安徽乡试在浙江举行。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江苏、安徽咸丰五年乙毛乡试和咸丰八年五午乡试被迫延期。咸丰九年清廷举行了自己的未恩科乡试,江苏、安徽乡试在浙江贡院举行,社会各界反响强烈。与以往的乡试相比,这次乡试有很多共同点,比如考官由皇帝任命,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各种弊端层出不穷;还有一些差异,比如考试地点、考官选拔、考生选拔、选拔人数。杨认为,乡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激发了江南士子的人心,也留下了当前动荡的隐患,实施了科举自救之路。
姜宝林(上海社会科学院)介绍了《清末学校与现代中国教育金融的起源》的写作起源和总体思路,从资金和金融的角度阐述了科举与学校的制度联系。
第二场比赛由李开军主持,蒋宝林、李开军评论。
梁志平(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报告题为《清代科举社会流动性:助理婚礼主持人资格证书》
基于学额的研究。通过对清代学额制度的分析,指出科举制度的设计确实给了平民一个改变命运的上升渠道,但高昂的学习和考试成本是许多平民家庭无法克服的障碍。虽然清朝各地都有宾兴组织资助科举考试,但很难满足所有候选人的需求。同时,几乎百分之一的入学率进一步降低了平民家庭走科举考试道路的决心。清朝科举考试的社会流动性主要是具有经济实力和文化遗产的家庭和家庭,如地主官僚。在清朝,祖先三代以上的穷学者绝对很少。
郭文安(广州大学)的报告题为道光前期广东新生及其年龄(1826-1828)》。他以学政翁心存粤东校士录为基础,结合其他史料,指出清道光六年(1826)至道光八年,广东新生2686人,其中107人先后在广东乡试折桂,平均年龄分别为28.9年(实年),35.3岁(实年)。值得注意的是,统计学生获得举人所需的平均时间以结果为导向,即不同层次科学考试成功的平均递进时间应以中国考生而不是所有考生为统计对象。这107人从生员到举人的平均时间是12年。此外,清代士子在申请科举考试时通常会减少年龄。具体来说,无论是儿童考试还是乡村考试,广东士子在清中期的官方年份大约比实年少2岁。
叶鹏(复旦大学)的报告题为《清代学生入学年龄新探-读翁心存记者名册》。根据翁心存道光六年前后在广东学习的《粤东校士录》和十二年前后在江西学习的《西江校士录》,他提取了4627名学生和1757名武术生的入学年龄数据。据统计,文学生的平均入学年龄为26.14岁,武生员平均进学年龄为21.8年龄,加上官年现象的影响,实际入学年龄应该是文员27-28武生员在岁之间22-23岁之间。前人研究样本数量少,样本中高级名人比例过高,导致估计结果较小。
第三场比赛由戴海斌(复旦大学)主持,郭书愚(四川大学)和戴海斌评论。
李林(华东师范大学)的报告题为《清代武科弊情与武科革废考论》。武科选士,清代又称挥才典。李林首先考察了清代武术场所的防弊措施、作弊手段和处罚规则;其次,结合档案和民间舆论,揭示了一些武术士兵的缺点;然后梳理了清朝废除武术的争论和过程,看到了当时的政治变化之一;最后,略述了废除武术的善后措施和社会反应,以及晚清军事现代化和旧武术转型。
徐世博(暨南大学)的报告题为《清代贡院号楼增建活动考论》。他梳理了清代贡院号楼数量的变化和增建活动的概况,分析了学额、举额、录科定额、工程资金筹集方式等相关因素的特点及其演变过程,探讨了清代不同时期中央和地方控制乡试规模的态度和能力,并试图以此为线索,为了解清末乃至清代科举制度的兴衰提供纵向视角。乾隆时期,各地贡院停建号楼,嘉道以来增建号楼活动的复苏和规范化,以及清末迎来新高潮的一系列变化,可以看作是乾隆改革后清代科举制度复逐渐走向衰落的隐线。
邱陈江(华东师范大学)的报告题为为往圣继绝学:助理婚礼主持人资格证书
孔教会的教育事业》。孔教会早期的孔教学校大多是地方分公司自发发起的附属机构。除了澳门的孔教学校,其余的后来都消失了。虽然澳门孔教学校也提倡儒家教育,但其监管和目的主要是清理华侨儿童,在殖民统治下维护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学生的基础教育。同时,它偏向于一个角落,因此在孔教会的整个宗教宣传中并不重要。民国初年,孔教会总部和领导人忙于国家教育运动,没有时间专注于会议事务和机构的建设。因此,在国家教育运动失败后,他们被迫转向最基本的孔教教育和宣传。孔教大学及其附属学校的建立已成为其重要的任务和宣传窗口之一。然而,孔教大学的建立与孔教会堂的建设有关。陈焕章等人的初衷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相互支持,以吸引社会的关注和捐赠。然而,由于孔教会堂建设的失败和社会对资金下落的质疑,以及孔教大学后来的衰落,使原本的想法不光彩的事业继续成为笑柄。
曲骏(华东师范大学)主持第四场比赛,蒋勤(上海交通大学)、王夏刚(大连大学)、曲骏评论。
荣恒颖(复旦大学)的报告题为《宋代贡举再探-以中法考试理念比较视角》。她以北宋中期(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全盛时期)为例,对中国科举制度和法国大学考试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并选择了北宋贡举省的试卷进行深入讨论。通过结合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扎根于宋代文本,从比较的角度重新讨论宋代科举的一些现象,关注其对高级官僚文化的吸引力,了解医生文化贵族的心态,分析其官员背后的文化资本和象征性资本。
陈尚敏(兰州城市学院)的报告题为《学院创新、科举改章、甘肃士人清季思想变化》。光绪31年(1905年)科举废除,光绪29年桂毛恩科乡试成为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次乡试。对甘肃来说,桂毛恩科是唯一一次按照新章进行乡试。陈尚敏通过本科《甘肃乡试墨》收录的第二篇文章,描述了甘肃士人的思想变化,指出与陕甘总督陶模、松番推动的兰山、求古两所省级学院的教育创新密不可分。
蒋硕(浙江师范大学)的报告题为《晚清上海西人翻译中国科举与八股文》〈中国文化教程〉为中心》。晚清时期,上海徐家汇地区天主教神父赵德利编译的拉丁文五卷书《中国文化教程》是一本供中国传教士学习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教科书。它也是一套中国古代经典文选和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这本书的第五卷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八股文章西译。译者认为八股文都有,是中国修辞的集成者。赵选择古罗马拉丁修辞进行翻译和解释中国传统修辞,涉及修辞手法、修辞格、文体风格、八股文章分析等问题,汇通中西古典修辞,并将中国修辞传播到西方。蒋硕指出,一般认为中西修辞系统汇通要晚到民国才能开始,但赵德利在晚清时期对八股文的修辞系统进行了相对完整的翻译和汇通,使中西古典修辞汇通时代提前,对中国修辞史和修辞学具有重要意义。
袁金山(浙江大学)、林传顺(复旦大学)的报告题为《清末变局中的他人认同:丁传良赞美科举时代的原因》。清末社会崩塌,中国人送葬科举的哀悼,西方传教士批评科举的不断声音,但丁传良却恰恰相反,发出了赞美科举的鸿鸣。丁认为科举对民间人民、科举本身、清廷、西方都有好处,即公平第一,激励评价竞争,制衡稳定士人,推进自己的考试。袁金山、林传顺认为,丁良科举是基于热爱汉学的兴趣、周围士人的形象、绵里藏针的宗教以及提高中国造势的四维立场。丁良应该赞扬科举管锥的当代启示:只有了解一方文化,我们才能对中国古代考试文化有深刻的评价,积极理解和理性对待。
张林杰(宜宾学院)的报告题廖平》〈会试朱卷〉考论。中国近代著名经典大师廖平参加了光绪15年会议。通过对他的版本、简历页、科目页和文章的研究,张林杰发现,虽然廖平本人一再声称自己是丑进士(即光绪15年进士),但他的《会议朱卷》清楚地写道,他是庚寅进士(光绪16年进士)。廖平的《会议朱卷》不是博物馆标记的光绪15年刻本,而是光绪16年刻本。这个单行版本是廖平的《会议朱卷》版本中最完整的版本。通过这个版本,我们可以纠正廖平集》和《会议朱卷》中文章的错误排序和缺失。
会议现场
第五场由杨齐福主持,邱陈江、徐世博评论。
郭书愚改书院为学校的实际运作与社会影响—以校士馆为中心的考察》是郭书愚、李宗庾(四川大学)的报告题。在清朝的新政策开始时,一方面,我们尽最大努力推动地方政府改革学院成为学校;另一方面,我们默许各省办学士馆或保留个别学院,以缓解停办学院对老学者的巨大影响,以及给地方政府运作带来的压力。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地方政府官员普遍注意安抚大量因学院改革学校而失去生计的老学者。然而,无论是校士馆、保留学院,甚至是停止科举的善后措施,都明显忽视了在人才培养层面提高其满足时代需要的能力。全面落后于时代的社区继续限制新政学术事务的实际运作,困扰新旧教育的转型过程。
王一春(复旦大学)的报告题为《清末第一次归国留学毕业生考试报告》。光绪30年(1904年),学务处为直隶总督袁世凯制定了留学毕业生考试章程。光绪31年(1905年)年中举行了第一次留学毕业生考试,分为学务处考试和保和殿复试两次,分别考察了留学科目和经历。共有14人通过考试获得出身奖励和官职奖励。他们被选为翰林学院复习、分部主任、内阁中书和省级补充知县,然后被调回原办或商务部、外务部等办公室。这次考试引起了广泛的舆论反响,主要的批评方向是强调空谈而不是实学和官职任命使用非学习。然而,清廷内部官员和时代实际上对实践学习有不同的认识。清廷在考试的实际操作水平上有各种曲折。
张亮(四川师范大学)的报告题为晚清四川儿童试验中枪架和老土匪的整改与清理——以卢文斗案为中心的调查。晚清时期,枪架和老弯成为扰乱四川儿童试验场的主要混乱来源。在同一个光线下,曾任四川学术管理的张志洞开始了整改老弯和枪架的序幕。光绪六年来,叙永厅儿童刘怀治在考试期间被枪架、老弯卢文斗和陈世玉骗去了322银。刘怀治的师范生龙培林对此极为愤慨,于是向学术管理人员陈茂侯起诉土匪卢文斗等人。陈茂侯非常重视这一点。他利用张志洞拟定的调查整改方法,结合龙培林的枪架和老土匪名单,抓获了一些土匪。虽然他没有抓住卢文斗和其他人,但他土匪在四川试验场仍有一定的整改和威慑作用。光绪九年后,邵积诚在四川学术管理期间终于抓获了卢文斗及其团伙,严重打击了活跃在四川的枪架和
老弯团伙。此后,四川童试的枪架、老弯等弊大减,试场积弊得以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助理婚礼主持人资格证书(研讨会)︱中国近代科举制度和考试文化)》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185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