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昌坪石上市华南教育历史研究基地。(志愿者图片)
抗日战争期间,许多师生通过武江在坪石上岸办学。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昨天从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获悉,由省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团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当地文化旅游部门组成的华南教育历史研究基地工作组,在乐昌坪石地区调查时,发现了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以下简称仲恺农学院)抗日战争时期的办学地址。这一重大发现将进一步揭示广东教育界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时,如何坚持在粤北山区办学,在抗日战争中做出独特贡献的尘封过去。
现场:88岁老人回忆起艰难办学的往事
10月初,根据乐昌县志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相关信息指导,工作组的研究人员来到乐昌张溪村委会桂花村。村里88岁的杨亚安向研究人员回忆了仲恺农业学院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过去。
老人说,欧老师等两位女位女教师入住了他的家。当时,村里突然涌入了200多名师生。小山村因为办学时书声朗朗,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一方学习净土。
据杨亚安老人介绍,村后山有一片近100亩茂密的树林,曾经是当年师生教学校舍的遗址。老人说,当时条件艰苦,仲恺农业学院的师生简单,当地材料,用广东北部山区丰富的树皮、茅草、竹子、杂木等现有材料,沿山坡建造简单的棚屋作为校舍。
可惜的是,因年代久远,这些当年的简易房如今已难寻遗址,仅剩地基。记者从史料记载中还原了当时的艰苦办学环境:这些棚舍都呈长方形,用竹、杉捆搭,四周用竹笪做墙。金字塔形的棚顶盖上杉皮、茅草,用来遮风挡雨。泥泞的地面便用5厘米厚的杉板铺在竹杉架上,尽管在上面走起来“咯吱”作响,但却给了师生们一个相对整洁的教学环境。
研究:港澳师生穿越火线前往粤北教育基地
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期间,仲恺农工学校被日军占领破坏,被迫办学,仲恺先生的血衣等重要物品在战争中丢失。19372000年9月,学校从原址迁至佛山南海县西樵山,1938年8月迁至中山县南平乡,1940年2月迁至澳门,1940年9月迁至韶关乐昌西乡桂花村。
据《广东教育史》记载,仲恺农业工程学校准备在香港、澳门、乐昌复校。1940年7月,教职员工在广东省会韶关发布了招生广告,广东省和当时的战时。约有几十名年轻人留在香港报名,他们凭初中文凭免试。韶关招收的两个班54名学生主要来自乐昌、南雄、始兴、清远、广州、开平、台山等地。
珍贵蚕种保存
据当时的学生回忆,陈松硕校长还授遗传育种课。他个子矮,戴着深度近视眼镜,颇有学者风度。他患有胃病,经常带病上课,不得不为学校的资金而努力。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仲恺农学院(仲恺农学院办学旧址重现粤北山林)》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184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