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校址位于中国青海省西宁市宁大路251号。是一所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全国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入选高校,国家首批百所创新示范校,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1969年被撤销。1971年恢复青海工农学院,设有工、农两大学科。1988年恢复青海大学。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2017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2月,成为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20年9月27日,加入健康扶贫联盟; 9月30日,成为高校“资源环境扶贫联盟”成员。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23年1月,入选2022年度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名单。
据2023年12月17日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拥有一支与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有教职工5420人(含附属医院3090人),其中专任教师1465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626人,占比达43%,硕士以上教师占比达98%。现有双聘院士10人,双聘教授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人、青年项目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人才2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8人,获国家创新争先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全球唯一基础医学奖等19人,全国及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30余人,省级优秀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60余人,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人才项目643人,团队项目25个,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260人。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16个研究团队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签署了交流合作备忘录,开展务实合作。加入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大学联盟”等国际合作与交流组织,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获批“藏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青海)”,清华大学—奥克兰大学—青海大学“三兄弟”合作持续开展,成为中新人文交流的一大“亮点”。国际交流与合作正在以全方位、多领域、有特色、高水平的态势不断扩大。
学校设有17个教学院系,开设67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2个、省内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12个,省级二级重点学科5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8个;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96个专业领域;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有本科专业6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卓越计划项目9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
蒋焕东:1998.06-2002.4.25;李建保:2002.04.25-2005.9;陈强:2005.9-2009.10.20;梁曦东:2009.10.20-2013.07.11;王光谦:2013.07.11-2022.04.27;史元春:2022.04.27-2024.05.20任青海大学校长。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青海大学成绩单毕业证档案学位证样本》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1023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