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国立大学之一,享有盛誉。这所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重点大学,经过114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具有显著特色、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高等学府,其综合实力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
(图片,样本,样式,毕业证,原版,高清,素材,模板,外壳,封皮,内芯)
学校起源于1907年,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成立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7年,学校由华人接办,并先后更名为同济医工学校和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3年正式定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同济大学历经六次搬迁,辗转沪、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继续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后,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闻名的综合性大学。
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的部分优势学科或支援其他高校,或整体搬迁至内地。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汇聚同济,使其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以后,学校实现了由封闭办学向对外开放办学的转变,学科范畴也由土建为主的工科大学拓展为理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学校被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2000年,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形成新的同济大学。2002年,学校被列入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2004年,学校被列为中管高校。2017年,学校被列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同济大学始终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视为崇高使命和责任,确立了“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通识基础、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特质的学生。自创校以来,已培养出36万余名毕业生,其中包括众多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有162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同济大学已建立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首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以及“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科学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学校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包括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等在内的标志性科研成果。
学校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积极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建设发展贡献力量。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建设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95亿元,开创了校地合作的新模式。
在国际合作方面,同济大学以对德合作为基础,发展了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学校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2个国际化合作平台,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并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跨国企业共建研究中心。
目前,同济大学设有29个专业学院,9家附属医院,6所附属中小学。学校有四个主要校区,占地面积2.55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超过183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量达451万余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510人,硕士研究生11038人,博士研究生6514人,以及国际学生2225人。教职工队伍中有专任教师2785人,包括1074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21名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学校还拥有5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8名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3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73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68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206名“青年长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学校有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并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8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3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其他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及70个省部级研究平台。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今天的同济大学正朝着“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进!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同济大学学位证书样本一览与学校简介》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1017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