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校,不仅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还被纳入“211工程”及“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行列。该校自1954年创立以来,于2004年8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现名。
校园位于北京古运河畔,占据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之间的黄金地段,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校园占地面积达46.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63.88万平方米,环境优美宜人。
办学67年来,学校秉持“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致力于培养具有“弘道崇德、经世致用”品质的传媒人才。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活跃在国际舞台的优秀传媒人才,对国家传媒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和“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新时代下,学校党委以系统化思维推动改革创新,实施战略性综合布局,全面提升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水平。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内涵发展、特色办学,以“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的中传特色育人模式,传承弘扬“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中传文化基因,实施“五个一流”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包括一流生源、一流师资、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毕业生,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强化信息传播领域“小综合”的学科特色,走新工科、新文科融合发展之路,构建了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的学科体系,支撑学科包括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以及以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艺术与科学等交叉学科为重点的多学科融合渗透。
学校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动画、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拥有2个国家“一流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个专业硕士类别、84个本科专业。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A+学科,艺术学理论被评为A-学科。
学校设有21个教学科研单位,包括新闻学院、电视学院、传播研究院等,以及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传媒教育学院、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等直属单位。全日制在校生超过16000人,教职工总数为196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71人,副高级职称616人,专任教师(含科研人员)1202人。学校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和学者,110余人次入选国家和北京市各类重要人才项目,20余人次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国家级和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3人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学校是国家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拥有13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12个其他高级别科研平台和32个校级科研机构。
学校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拥有大数据中心、高速移动网络、数字有线综合业务网、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网、现代远程教育网等公共服务体系。智能教室、4K演播馆、实验室、融媒体中心等实践实验教学平台,为卓越传媒人才培养提供了精良装备和功能完善的实践环境。
学校出版的《现代传播》《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等学术刊物,以及联合主办的《当代电影》《现代出版》《中国电视》等CSSCI来源刊物,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科研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学校与20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科研与传媒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发起成立了“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并设有多个国际学术研究机构。学校主办的亚洲传媒论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中国传播论坛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已成为国际传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面向未来,学校将紧跟时代发展大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致力于智能传媒教育和国际一流水平的建设,推动新文科建设,早日实现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传媒大学的奋斗目标。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中国传媒大学学位证书样本一览与学校简介》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1016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