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少数民族师范学校,成立于1952年,原校址位于云和县瓦窑村。后因体制调整,于1960年9月迁至鹤溪镇,设有10个班级,师生总数超过500人,其中包括畲族学生78人。学校在培养景宁畲族知识分子和干部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秉承民族传统,倡导团结互助,勤工俭学,自给自足,教学严谨。
浙江省少数民族师范学校(简称浙少师)最初在1952年10月于云和县南郊瓦窑创办,校舍为抗战时期建国中学的破旧泥木结构平房。根据省文教厅和云和县人民政府的文件,学校最初名为浙江省云和初级师范学校短训班,专门招收少数民族子女。1953年,学校由短训班转为初级师范学校,后逐渐发展成为浙江省少数民族师范学校。
2000年4月10日,根据浙教师[2000]10号文件,浙少师与松阳师范学校一同并入丽水师范专科学校。
1952年建校时,学校从云和、丽水、景宁、龙泉、庆元五县招收了100名少数民族(畲民)子女,其中大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弱,年龄也较大。尽管如此,他们学习刻苦,自觉遵守纪律,生活简朴。1953年,学校转为民族初师,对学生进行整顿调整,留下52人继续学习。
1954年,学校迁至丽水县碧湖汤坟原处州农校,校园占地40亩,校舍仍为泥木结构平屋。1955年,成立中共少师党支部,1956年,校园北半部分房舍地面划给新建的丽水县碧湖第一初级中学。在此期间,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招生范围也扩展至更多地区,学生民族成分也由一个增至三个。
1960年,学校迁至景宁鹤溪镇,发展为10个班,学生总数约500人。1963年,学校迁至丽水县三岩寺,与丽水师范学校合并。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受到严重影响,一度停止招生。1970年,学校迁至遂昌县西屏镇,后于1972年迁回丽水县三岩寺原址,恢复校名。
1979年,学校与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分开办学,迁至丽水市西郊通山下新校园。至1992年,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学设施也得到显著改善。
如今,浙江省少数民族师范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包括多媒体教学平台、计算机房、语言实验室等。在校学生来自多个地区,涵盖多个民族,其中畲族学生占比较大。学校致力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下是学校毕业证(原版)样本: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浙江少数民族师范院校毕业证书样本与学校简介》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1016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