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是我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重点大学。该校起源于1902年创建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并于1908年更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1912年,学校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到了1923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的诞生。百年来,北师大与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息息相关,共同成长。学校秉持“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以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
北师大是教育部首批拥有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限的6所重点高校之一,目前设有52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16个国家重点学科和6个北京市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14个一级学科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1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16个博士后流动站。
此外,北师大设有8个国家文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位居全国高校第4位。
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其中与有关单位共建2个)、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时,还设有教育部工程中心、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各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历任校长如下:
- 林砺儒:1950.2-1952.10
- 陈垣:1952.10-1971.6
- 王梓坤:1984.5-1989.5
- 方福康:1989.5-1995.5
- 陆善镇:1995.5-1999.7
- 袁贵仁:1999.7-2001.4
- 钟秉林:2001.4-2012.7.8
- 董奇:2012.7.9-至今
截至2019年12月30日,学校官网显示,北师大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其中联合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北京市工程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
在学术研究方面,北师大社会科学总论位列ESI世界前1%。在“十二五”期间,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项,位居全国第五;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申报中,立项数单批次位列全国第一。此外,学校还获得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项,位居全国第一。连续三年到位科研经费过亿,该校为第一单位发表的CSSCI论文居全国高校第四位。在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获奖26项,居全国前列;在第十二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27项,其中一等奖9项,位列北京市第一。白寿彝教授任总主编的22卷本、1200多万字的巨著《中国通史》被誉为“20世纪中国史学的压轴之作”。
截至2019年12月30日,北师大校本部教职工近3100人,其中专任教师近2000人。这些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海外学历的比例在我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现有两院院士8人、双聘院士13人,荣誉教授2人、资深教授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0人、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学科评议组成员2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6人和新世纪人才165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7人,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和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群体4个。
毕业证样本网创作《北师大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样本图鉴》发布不易,请尊重!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czyyhgd.com/1013449.html